“因课制宜” 有选择地放弃 构建小学信息技术“新课堂” 语文教学要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 从“玩美”到完美
09版:课改在线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5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0年01月0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5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语文教学要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阜阳市颍州区鼓楼小学 高学雷 发布日期:2010-01-06 10:06:33

        时光荏苒,新课程改革即将走进第十个年头。这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受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传统语文教学曾一度走入“工具”的“迷圈”,忽略了教学中的人文内涵,琐碎的文章分析、乏味的题型训练,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基本的兴趣。新课改以后,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似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越来越没有“语文的味道”了。
        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语文教学这种易走极端的现象呢?
        要清楚“语文课程”的定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这就已经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清楚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而不是“结合”,这明确地表达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的。
        努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是的,新课改已经走过一轮,对于大多数老师似乎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仍然是个“不解之谜”。
        要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应杜绝一种倾向:折中处理两者的关系。不管是对以语言精美见长的,还是对以思想深刻见长的课文,一律都轻描淡写地讲一些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问题,结果流于泛泛而谈。工具性的问题没有讲透,人文性的问题也没有说清,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缺少特色和深度,学生也感到语文学习索然无味。杜绝以上不良教学倾向,就要根据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去确定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这就要根据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于语言文字的特点,注重教学中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师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学生首先了解的是体现“人文性”的内容,而要掌握这门语言工具,则必须进一步学习、体会文字的精美和结构的精巧,并加之日积月累的语言储备和日常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在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才能找到并熟练使用语言工具。
        同样,教师指导学生在揣摩品味语言文字时,要让他们亲身感悟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哲理、情趣和价值,让他们徜徉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领略人生的崇高境界。经过这种指导和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感才能得到和谐发展,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里所举的“体会、体验,揣摩、品味,感悟、领略”等行为动词,实际上蕴含着语文教与学的一些方式。
        如果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内涵,并采用符合语文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就会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