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作 厨 房 河 殇 文学旧梦
16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61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3年07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617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文学旧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枞阳县教育局 王光佐 发布日期:2013-07-15 09:52:05

20世纪80年代初,文学就像一阵阵扑面而来的春风烈火,生机蓬勃,从县城蔓延到乡村,燃烧着一大批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那时的我,20岁,在小镇上一边教书一边读书,每月百多元的工资,大半都用来订阅文学杂志,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课余时光,我把所有的日子都铺垫上诗意的底色,如饥似渴啃噬着其中滋味。当别人围坐四方,打牌喝酒时,我便手握一枝秃笔,面对一盏孤灯,独饮一杯清茶,乐此不疲地写着、爱着、活着。曾经一晚上划完一整本稿纸,却不知黎明已至东方之既白。有时刚躺下,灵感闪烁,便夜半起身,翻书摘报,彻夜难眠。我苦苦追求,把藏匿内心深处的细腻、浪漫、痴情,尽情地付诸文字,成就那些若有若无的爱恨故事,锻造那些莫须有的人物与传奇,浇灌那些盛大缠绵悱恻的爱情。尽管那些投出去的稿件很多是泥牛入海,但初衷难改。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几位文友,年少轻狂,时常个个怀揣一柄雅致牙刷,衣兜再插上一枝“新农村”钢笔,走村串户,所谓采风,追赶着唐朝诗人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者也被苏子的前后赤壁引诱,相与枕藉乎某处,饮酒吟诗,研讨赵树理的山药蛋派,评阅《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争论司汤达的《红与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直到“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才兴尽散去。那时的天,是湛蓝的;那时的地,是金黄的;那时的山,是黛青的;那时的文学,是五彩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方便交流切磋,那些年,我们还萌生了创办文学社的念头。经过认真的筹备之后,我们不仅诞生了自己的求索文学社,还拥有了自己的社刊《求索》。那是一份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油印小报,每月一期,按时寄送到各位文友手中。无论诗歌小品,无论高雅与低俗,刊载的全是社员自己的作品,寄托的全是大家的梦想与追求。在求索文学社的神圣殿堂,我们虔诚至极,小心经营,共同憧憬着美好、幸福的未来。
昨夜帘卷春风,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回望灯火阑珊处,试问曾经沧海的我们,还有云中锦书的梅,是否梦里依稀还留存那些往事?世界之大,人生百味,当年求索文学社的一班文友,至今有几人能忠贞不渝,坚守住自己的文学梦?文友中有人从政当官、有人从商致富,梅因生活早已嫁作他人妇,再也不见了他们和她的文字。而我,顺应时代需求,先是被组织部抽借,再被主管局御用,从小镇调到机关,一直写些新闻报道。庆幸的是尽管生活得一地鸡毛,但跌跌爬爬,拖沓至今,偶尔还能写些不成文的小品,在报刊上坚守,聊以自慰。
有人把文学创作比作一场花开的盛宴,多少人希望拥有,但又有几人能成就。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捧回了诺贝尔奖,重新燃烧起无数人激情,也勾起我的文学旧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