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创业,却愿意成为城市待业青年;青年农民找不到工作也愿意留在城市,成为城市盲流青年;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要么迫于生活压力离开农村、要么成为农村闲散青年……这样的情形已经逐渐成为过去。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转变思想观念,带着青年特有的闯劲与激情,扎根农村基层,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与时代接轨的创新思路,在农村广阔的创业舞台上,用辛勤的努力不断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
因地制宜 科技兴农
记者从很多农村青年创业的典型案例中发现,许多扎根农村的青年创业者继承了老一辈吃苦耐劳、踏实勤恳的优秀品格,但在他们的身上,又闪耀着不同于前辈们的智慧之光。他们头脑灵活、思路开阔、想法大胆、行动科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在国家“三农”政策的良好氛围下,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走科技兴农的道路,这是当代农村青年创业的共同特点。
32岁的何海涛出生在界首市邴集乡何庄村农民家庭。中专毕业后,他立志扎根农村,决心在农业上闯出一片天地。当看到家乡农民因为没有科学技术、种植结构单一、种植技术落后,整天土里刨食、辛勤劳作,经济效益不高,收入只够维持生活的现实时,年轻的何海涛决定外出学实用技术,以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村民致富。2006年,在外经历了几年的摸爬滚打,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何海涛回到家乡,他结合实际情况,摸索出了一整套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路子:实行“林果——草——家禽”林下综合养殖模式。何庄村位于界首市邴集乡,距界首城12公里,人口稠密,人多地少,农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他经过深思熟虑,瞄准了“科技兴农”这条路,利用自己在外学习的果树、蔬菜种植、家禽养殖技术,开始了创业历程。经过三年的拼打,他的兴何农业有限公司逐渐发展起来,从最初的一个人到现拥有职工45人,其中果树修剪、家禽养殖技术熟练工20人,果树种植面积103亩,目前正在进入盛果期,年产鲜果15万公斤,速生丰产林100余亩,年木材产值20万元,2006年开始用林下空地发展林下综合养殖,现每年养殖土鸡4万余只,出栏2万余只,土鸡蛋200万余枚,年经济效益70余万元。
付凤、宋大鹏夫妇是长丰县岗集镇松棵村创业青年。2007年,他们大学毕业后,用所学的生物专业知识,利用村后水库和大片松林等自然资源,因地制宜,以科学方法饲养土老母鸡、土公鸡,生产土鸡蛋、农副产品,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农村实现了创业梦想。
为了坚持科技养殖的路线,他们一方面照顾鸡群,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购买了《家禽养殖》、《家禽病害防治》等相关书籍,积极给自己“充电”。还自费跑遍了江苏省、我省等地多家养禽公司,虚心求教,猎取真经。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发明了玉米、青草、松籽、松虫混合饲料配置技术,实现了土鸡的绿色养殖,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当宋大鹏呆在鸡棚里,发现鸡群中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的事件,一旦鸡的身上被啄出了血,其他的鸡就会一起去啄出血的地方,最后造成伤鸡的死亡。经过思考,他用红色的塑料片做成一副副的小眼镜,架在鸡的鼻子上,鸡的视线是360度,戴上眼镜可以遮挡其正前方的视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生斗殴的几率。另外,红色的眼镜能够混淆出血的伤口,避免其他的鸡继续攻击,降低死亡率。如今,他们的养殖规模从最初的1000只鸡扩大到20000多只,鸡舍从500平方米扩张到4000多平方米,散放面积从400亩发展到1000亩,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每月光产蛋收入就达2.7万元。
团结农户 共同致富
“个人富不算富,带领大家齐上路。”这是大部分农村青年创业者的心声。他们往往是孤独的“先行者”,用自己先期的努力甚至是惨痛教训付出后,探索出一条致富之路,一旦取得了成功,就会发挥榜样的作用,吸引、团结和带领其他的农户,走规模化、集约化的运作模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高东方是太和县双浮镇双兴村兴农致富带头人。多年来,该村农民有传统种植蔬菜的习惯,双浮镇是蔬菜种植的发源地,当地农民靠种植蔬菜和贩卖蔬菜养家糊口。高东方立足于这些资源和区域特色,成立了太和县东方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并确立了以发展无公害蔬菜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布局和思路,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扶持、培育了一批发展初具规模、热心种植蔬菜而无技术和资金的农户,从而走出了一条“以公司促基地,以基地带农户”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推进了农业专业化生产。在培植、壮大东方现代农业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他着力搭建三个平台:一是融资平台。每年自筹资金和争取上级专项基金,扶持和辐射带动农户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千人,促使农民增收;二是利益联结平台。为使公司与菜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大力推进了“公司+经纪人+基地+农户”等紧密型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公司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妥善处理产、加、销三者之间的利益,确保农户得到实惠;三是市场平台。他积极开拓市场,发展村级经济组织和蔬菜协会五个,协会人员五百多人,从而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民从蔬菜加工、贮运、销售等环节中获得更多的效益。此外,他还注意加强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成立了公司信息服务中心和东方蔬菜种植技术协会,为农民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如今,东方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占地达到千余亩,投资一千七百多万元,建阳光温室大棚32个、秋季温室大棚70个,并带动了大庙、三堂等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特色蔬果等五十余个品种,成为了一个集无公害蔬菜加工、销售、冷藏、配送、新品种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
在宣城市农村养猪户中,提起新科养猪合作社,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因从事养猪的农民,或多或少地与新科养猪合作社有关联,合作社的38岁当家人吴卫国被称为“打造生猪航母的人”。
20年前,吴卫国的宣城新科养猪场挂牌。当年,他养种猪100头、肉猪2000头,凭着经验和一腔热情,吴卫国在生猪市场的风口浪尖上摸爬滚打,将他的新科养猪场办得红红火火。2000年,吴卫国牵头成立了宣城新科养猪协会,在宣州市、泾县、郎溪县、旌德县、宁国市等地吸纳会员155个。协会成立后,他采取多种活动方式,不断向会员和养猪户传导发展现代养猪的新观念、新技术,使宣城市养猪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他到沈村镇丁店村进行试点;这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吴卫国投资100万元在麻姑山下建起了宣州区第一家标准化万头养猪场,并在丹山建起了科研基地。2004年在古泉镇,他用一年时间,使该镇的养猪量占到了宣州市场的1/4。随着协会的不断发展壮大,2004年,吴卫国成立了宣城新科养猪合作社组建了“六部一中心”(技术部,信息部,协调部,计划部,营销部,财务部,良种猪推广中心),全方位开展技术、供销、维权等服务。如今的新科养猪合作社一跃成为资产总额达1780万元,拥有股东20个、会员215个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9年以来,合作社生产成品饲料4500吨、预混料350吨,兽药、生猪销售实现产值1300多万元,社员返利104万元,实现利润19万元,合作社和社员全年预计出栏生猪八万头,实现年产值近7000万元。
树立品牌 打造未来
在农村创业青年的各种事迹中,重视品牌的树立,深谙品牌效应的重要性是拥有现代化思想和前瞻性眼光的青年创业者们一个突出的共同点。不少青年都为自己的产品注册了商标,树立起自己特有的品牌观。
31岁的张永宜是庐江县蛋鸭协会会长,自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庐江县柯坦镇,从大棚养殖开始,逐渐辐射发展成为两百多户大棚蛋鸭养殖提供产、销、产品深加工及产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规模蛋鸭养殖。目前,他自筹资金创办的大型饲料加工厂、真空红心鸭蛋厂已运行投产。蛋鸭饲养、蛋产品深加工已成为柯坦镇的一个亮点,有力地推动了该镇经济的发展。为了打造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他先后注册了“永宜”、“柯坦”等品牌,极大地增强鸭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公司所生产蛋产品均通过市级无公害禽产品的认证,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吴兆辉是黄山市养生源蜂业公司总经理,出生于养蜂世家的他自幼受父母的影响,对养蜂和蜂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徽州区西溪南镇作为“安徽养蜂第一乡”,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深深地吸引了他。2004年,他到徽州区成立公司,仅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三间标准化厂房和一幢综合楼的建设,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其中GMP净化车间900平方米,建成了瓶装蜂蜜灌装线、王浆冻干粉、蜂胶软胶囊三条生产线。几年来,公司一直发挥着龙头作用,带动和促进了徽州区养蜂事业的新发展。近年来,他以打造安徽蜂产品加工行业龙头为目标,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实施标准化操作,逐步发展成为我省一家专门从事蜂产品生产、加工、科研与销售的专业化实业公司。按照有机产品管理体系全面实行标准化种植,对蜂产品生产进行全程控制,使每批产品都可追溯至具体的蜂场编号、产地、花源及用药等信息,从源头保证了产品质量,同时,养生源蜂业有限公司还引进国际高端检测设备,可随时监控和检测各种抗生素和农药残留,以确保蜂产品的质量安全,全力打造的徽黄牌蜂产品,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2008年,“徽黄”商标获得“黄山知名品牌”称号,系列产品还被列入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指定礼品。目前,养生源蜂业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有蜂蜜、蜂花粉、蜂王浆、蜂胶等四大类36个品种。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公司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对蜂王浆软胶囊、蜂胶软胶囊等高新蜂产品进行不断创新,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医疗保健功效,创立了“养生源”特有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