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中的流年碎影 骊山怀古之华清池 立冬之后 第二场雪
16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3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09年12月0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39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炉火中的流年碎影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芜湖县实验学校 张梅 发布日期:2009-12-09 16:11:57

        唐朝的某个雪日因为一首诗变得充满情意、充满暖意,室外天欲雪,而白居易让自己的红泥小火炉燃烧一腔热情的火苗,斟上醉人的绿蚁新醅酒,比那位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寡淡等待显得有滋有味得多。菜蔬也许很清淡,但是有新酿的美酒,屋内也许很寒素,但是有火炉,让人忘了外面的萧瑟寒意。
        这些明媚的火盛在煤炉、火盆、火桶和餐桌上的小火炉里。入了秋,父亲会早早托人从山区带回整篓整篓的木炭,圆而黑,常为了取它们弄得十指黑黑,偶尔会有炭头,点燃的时候冒出浓烟,熏得睁不开眼,赶紧用火钳夹出,放在路边的小水沟里滚一下,“哧”的一声,轻烟势单力孤,渐渐消散。留下的,可都是在破蒲扇的扇动下烧得发红的炭,火苗温顺地舔着锅底,或者埋进火钵里,被草木灰捂住,将热量缓缓地悉数给了松软的灰。整整一个冬,在这些含蓄的热气里,从冰上走的三九天烘到河边插杨柳的初春。
        炉火有让人安静的力量,在刚收拾好的圆桌上铺两张报纸,和弟弟面对面开始完成功课。铁架子被放上火盆,白天穿的浸了雪的棉鞋放在架上烘着,母亲常是低着头织线衣,或者毛线手套、袜子。隔年的,拆了再织,或者在袖口接上一截。临睡前,母亲将脱下的棉衣裤放在上面烘着,是母亲极温柔的体贴,想到时,心里总那么一暖。
        冬日,更多的人家,是关起门来静静地过日子。邻里的大伯有时来串门,父亲便在屋里招呼“来,屋里烤烤”。屋外的人拍拍衣服上的碎雪,多么温暖的招呼,人与人,就隔着火炉跳动的火苗聊起来,恰如林清玄《煮雪》中所写,冬天说出的话结成冰雪,然后再放在火炉里慢慢煮出来。
        盼到了假期,能长久地守着火盆,哪里愿意离开。红薯是埋进热灰中的,火盆上支个铁架,上面放上方片糕、年糕之类,烤得两面发黄,阵阵甜香。才烘好的往往烫手,也顾不得。爆玉米花最有意思,有着淡金色的玉米粒受了热跳起来,爆开了花。
        炉上炖了满满一砂罐山药排骨汤,那是翌日的午餐。汤里加入葱姜,文火慢慢煨至熟烂,此刻,它们融汇后的浓香,一波一波地不肯停息,这一波刚过来,那一波又紧紧相随着追赶着来了。或者只是青菜豆腐,烧熟时舀些猪油,油星子晃在汤面上,我们被这紧密的香气包裹着,日子静好而恬然。
        如今的炉火,是怀念中的一个温暖的词汇。去年去山里的一位亲戚家,老屋外满山遍野的叶落得差不多了,草也枯黄伏地。可到了屋里,竟然遇见数年不见的火盆,火烤得人脸红红的,猫一样慵懒。年迈的婆婆拿铜壶去温些自家酿的米酒,他们一家围坐火盆边,闲散地絮着家常,偶尔会心地一笑。蹒跚学步的孩子,捏了几颗桌上的花生米,知足地吃着,后来就倚着婆婆的膝盖,睡着了。
        被雪覆盖的沉静的原野,青瓦上冷冷的白霜。火光中记忆重现,然而记忆中的内容,都缓缓化为灰烬。我不知道,为什么在逐渐容易遗忘的日子里,火炉和它轻微的毕剥声轻腾起的烟灰味,会在记忆的底片上留下烙印,没有被这么多年时光的流水带走。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