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习作的动力 哭泣的墙壁 一曲清词无丽句 写尽熟悉别绪情 让学生适应高中英语
10版:学科拾贝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3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30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一曲清词无丽句 写尽熟悉别绪情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颍上县第一中学 王锋 发布日期:2009-11-18 10:14:26

——《雨霖铃》教学谈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别赋》),自古而今,面对生离死别,人们留下不少诗词歌赋。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柳永,以其《雨霖铃》独标风骨,千古流传,自有他过人之处。
        诗词语言必须追求精炼,但也讲究意境,意境之美,便能“诗中有画”“词中有画”。要想给人一种画境之感,语言的精炼就不能拗口、晦涩,可以不刻意生动,但必须平实、清新。《雨霖铃》真正做到了“一曲清词无丽句,写尽离愁别绪情”。
特地特时,饯别“无绪”
        “地”在长亭。都门外的“长亭”,远了喧嚣,多了清寂。在词的开头点出这么一个特别的地方,立刻让人感到送别伤怀——因古人送别总在“长亭”或“短亭”。“时”在清秋。离愁已袭来,又恰在“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时。蝉奏哀曲,雨促别悒,“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普遍的离愁伤感在普通时刻都叫“伤心人别有怀抱”,“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而或此前此后的中秋月圆,又是中国传统情结——亲友团圆,尽享天伦。词人与恋人今日惜别,没有明月,只有凄风苦雨,只有迷雾衰蝉。饯别席上,一无管弦;留恋之处,兰舟催发。“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心上人虽是同桌而食,但却食不甘味,甚或“停杯投箸不能食”。愁容相对,忧伤至极,何有雅兴欢绪!
特人特情,伤极“无声”
        柳永仕途失意,曾经流连勾栏,如今远行他乡,告别知音。特殊的人,特殊的情感,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临别之际,“我的爱”对你说,却万语千言难说起。谁知我心?“执手相看”不是“执手相诉”,足见愁苦不堪,伤感至极,无法言语,只能含泪执手,深情凝眸。“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多么难言的时刻和凄美的画面。
特景特思,孤寂“无趣”
        相知相恋却不能长相厮守,离别之后,愁思无尽,离愁渐行渐远渐无穷。昨宵借酒浇愁,酒不醉人人自醉;借酒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天凉好个“心上秋”。酒醉自醒,昏梦自清。词人在别后不久的孤舟上,眺望岸边景致,杨柳萧索,风冷月残,这景似乎专为离人所设。刻骨的思念“才下眉头”,陡然“却上心头”。这是因为“此去经年,便纵有千种风情”,无人可再诉说。孤寂的词人预感到将来的生活毫无意趣,这样的日子将如何挨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