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八十多岁的张盛彬教授再度住进医院,多年的癌症折磨,让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但精神依旧矍铄,尤其在提到他为之奋斗一生的逻辑学研究时。
在皖西学院的校史上,这位老党员创下多个第一:该院的第一个教授、第一个在国家级重点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教师、第一个省劳动模范和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但退休后的他没有止步于这些光环前,而是继续着他的学术研究,先后经受直肠癌、前列腺癌的考验,写下并出版了44万多字学术专著。
潜心钻研铸鸿篇
谈到自己的创作之路,张盛彬坦言自己不是那种天生的“写手”,相反儿时最怕写作文。张盛彬出生于金寨县,读高中一学期,那里便解放了。1950年,张盛彬在邻乡的一所小学开始了最初的教师生涯,为了化解对作文的恐惧,他开始将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写成文字,向报刊投稿,孰料投稿频频见报,这让他大受鼓舞。1956年参加高考,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
大学毕业后,张盛彬依然从教,由于教学的需要,他开始自学逻辑学,试着用逻辑学来分析文章。调至皖西学院任教后,他讲授一般人不愿意教的《写作》课程。教学中,他知难而上,找准教学切入点,选择了几篇经典文章作思维分析,留心搜集文章的逻辑例证,期间,他深感掌握逻辑的必要。教学之余,他精心编写各种讲义,免费提供给学生。
2008年,倾注其二十多年心血、凝结其一生逻辑思想与逻辑研究结晶的《认识逻辑学—关于“转识成智”的逻辑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理论,是一部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著作,发行后即在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开创之作”、“奇葩”等好评如潮涌至,各界的认可让其备感欣慰。
不畏艰难 笔耕不辍
1994年退休后,张盛彬一直忍受病痛的折磨,但他执著于自己的学术理想和信念,在费用支出紧张的情况下,买了一台386组装电脑,边学习汉字输入,边撰写书稿。期间,因不幸患上直肠癌而不得不暂停正在进行的《认识逻辑学》的写作。在病床上,他有过放弃该书写作的念头,但都转瞬即逝,他深知在逻辑学领域该课题的研究太少了,放弃可能就意味着失去。于是,在停笔一年半后,张盛彬抱病忍痛,重新坐在电脑桌前,继续他那未尽的事业。更为不幸的是在书稿即将完工时,他患上了前列腺癌,年逾古稀的他不顾儿女的心疼劝说,依旧坚持着在键盘上敲打着书稿。
据张盛彬的亲戚透露,多年来,手术后的阵痛、癌细胞的蚕食常常让他剧痛难忍,直冒冷汗,八尺身躯,经常是弱不禁风,但只要一有灵感,琢磨透一个问题或一个词语,无论酷暑寒冬,他都立即坐到电脑前,往往一写就是一两个小时。
身体上的伤害可以克服,而外界的某些评论可能更甚于身体之痛。张盛彬告诉记者,在著稿期间,他曾收到学界名士的一封规劝信,信中对于其研究统一认识的逻辑表示怀疑,认为难度很大,且不易得到认同,光靠其一个人研究很难搞好,尤其是张盛彬的身体抱恙,很难拿出一部有板眼的著作。但张盛彬不为劝导所动,依旧潜心钻研,敲打键盘20年,终成正果。
严谨治学 深受爱戴
“尽管先生当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教授了,但是他还是利用多媒体为我们上课,讲课极为认真,并为每个学生发了一份《认识逻辑学》讲义稿,长达二十多万字,都是老人逐字在键盘上敲打出来的,异常辛苦。”这是皖西学院一名2007届毕业生在回忆张盛彬的一篇文章中所写。
《认识逻辑学》的出版,更是令其学子欣喜万分。最近,有一位学生来信说:“当得知张老师曾经为我们讲课备的讲义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真正的逻辑学著作’时,我真是又开心又惋惜,为以前没有认真对待先生的课而后悔。”曾上过张盛彬课的学生谢俊坤在自己的博客中称赞其的逻辑学教学在体系上突破了普通逻辑学框架,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众所周知,逻辑学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如果没有耐心,是很难听懂的,不少学生上课一片鼾声,其中不乏看小说、报纸的。可这丝毫不影响张盛彬的情绪,每当见此情景,他就会极其耐心地劝导,尽可能让教学生动一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经常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就逻辑问题“畅所欲言”,以实际例证盘活学生思维。
退休后,常有学生到张盛彬家拜访,讨教逻辑学知识,深受学生爱戴。医院护士告诉记者,自张盛彬住进医院,每天都有学生过来看望,病房里都成了花的海洋。
组织点评 1994年退休后的他一直受病魔的缠绕,但他凭着对创造性思维的浓厚兴趣和执著于自己的学术理想和信念,进行“认识逻辑学”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曾拜读过他写的一短文《生与书为友,死亦翰墨香》,这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真诚表白:一息尚存,就奋斗不止。张教授献身学术,追求真理的赤诚,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知识分子的良心、党性。
纵观张教授的半个多世纪的教师生涯,教学需要、学生需要是他的努力方向;诲人不倦、甘做人梯是他的为师精神;兢兢业业、默默耕耘是他的为学风格;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是他的为人本分。这一切正是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的生动体现。
□皖西学院党委书记 王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