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红色引擎激活发展动能 安徽师范大学:融媒体让非遗更有烟火气 安庆师范大学:寻访非遗文化 赓续匠心传承
03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3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08月1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38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安徽师范大学:融媒体让非遗更有烟火气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虞欣 程榕娟 发布日期:2023-08-11 10:57:33

团队名称  “融媒+赋能非遗文化传承”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实践类别  调查研究

  2022年10月,安徽师范大学校运会开幕式上的非遗鱼灯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在校园的夜幕下,青春与非遗相碰撞,创造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鱼灯国画。这个暑假,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记者团“融媒+赋能非遗文化传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再出发,借助融媒体的力量,让徽文化在当下传播语境“活”起来。
  从歙县到黟县,15天里,团队成员走进卖花渔村,看徽派盆景如何在电商时代的风口重获新生;走进徽州礼辉砚雕艺术馆,听歙砚传承历史,思器物创新之道;走进老胡开文墨场,对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走进行知学校,动手体验木雕、竹雕等非遗技艺;走进曹家二宅,聆听徽州民歌从无到有的采掘故事;走进雉山村,从斩一根竹到舞动雉山凤舞,在参与中感知非遗的魅力……
  皖南山川的中国画、卖花渔村的火烧云、原野之上的翻腾云海、寂静山夜的漫天星轨等,团队成员在实践活动中用镜头记录祖国山河之美。同时,他们将镜头对准非遗文化,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实践的过程进行动态、立体、高清晰的记录,形成更具年轻态的短视频与纪录片,以青年的镜头展现非遗之美。
  此外,团队成员对接热点话题,创意制作“挑战拍100组非遗文化大片”系列作品,在互联网引发广泛关注。“在这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将非遗文化推向世界。”团队成员张义曜在实践中感悟颇深。
  团队重视人文表达,加强对非遗项目人物故事、项目渊源等内涵的挖掘与传播。根据实践内容,设计了“青年视界叙非遗”系列新闻专题,以“小人物”专访切入“大非遗”传承,探索实现非遗故事的活态化表达。同时,将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与实践团队的感受相融合,以新的青年视角讲述非遗传承的故事,让非遗故事更贴近生活,更有烟火气。
  “非遗文化的内核其实是人与社会、时代的联系,你们年轻人用自己的视角把非遗故事讲得更有意思,就是参与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国家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洪建华在接受团队成员采访时说。
  当青春遇上非遗,让非遗被看见,让青年的力量被看见,高校与社会的有益互动正在于此。做好新时代非遗故事的主人公与讲述者,安徽师大学子一直在路上。
 
学习木雕

感悟
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在行动
  15天时间里,我们以创新思维挖掘传统文化,用青年视角叙述非遗故事,用现代影像技术呈现非遗文化,用心用情把传统非遗的文化内核注入时代审美中去,让非遗文化变得更加“灵动有活力”。
  这次的暑期实践经历不仅让我感受到真实的非遗文化和传承人的匠人精神,感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让我看到了青年学生参与到非遗传承过程中的无限可能。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深刻认识到,认同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用实际行动去落实,用青年担当持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融媒+赋能非遗文化传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  张婉莹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