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安庆师范大学:寻访非遗文化 赓续匠心传承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虞欣 程榕娟 发布日期:2023-08-11 10:58:12 |
团队名称 宜城“遗”故事——寻访宜城“守艺人”实践团 实践类别 调查研究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眨个眼的功夫,便在“95后”剪纸匠人曹英杰的手里变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小像;一根细针,一根线,在省级非遗传承人汤彩霞的手中翻飞了一会,便做出了一幅精美的挑花作品;同样的,在安庆市非遗传承人方翠凤的手里,俏皮可爱的虎头鞋做了一双又一双,远销海内外……这个夏天,对于安庆师范大学宜城“遗”故事——寻访宜城“守艺人”实践团的成员们来说,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传承。
调研第一站便是“95后”剪纸匠人曹英杰的工作室。在一众“老手艺人”中,曹英杰这样的年轻面孔少见而难能可贵。曹英杰一边同大家详细讲解宜城龙山剪纸的起源,一边带大家参观工作室里的剪纸成品,每一件栩栩如生的作品被他赋予了不同的理解和内涵,“从最初的民俗剪纸,到现如今的花样剪纸,传统技艺正在不断迸发新活力”。
“从一个小裁缝到非遗文化传承人,这是一段艰难而有意义的过程”。实践团第二站是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汤彩霞,讲述她与望江挑花的故事。其回忆道,早前从事缝纫工作的她机缘巧合中接触到望江挑花,因为热爱,便一直坚持到现在。为了把手艺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传向更远的地方,2015年,汤彩霞和师傅王世福走进了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筹建望江挑花传承教育基地,建立望江挑花传习所,并与县残联合作组织残疾人学习挑花技艺,不少残疾人通过这门古老的技艺能够自食其力、顺利脱贫。
接下来,实践团接连走访了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鞋制作技艺”传承人方翠凤,听她讲述一双双色彩艳丽、精巧可爱的虎头鞋是如何制作的;在安庆市帝雅文化创意产业园,学习掐丝珐琅的制作材料、工艺和流程;在微刻非遗守护者方宜的工作室“西城民俗记忆体验馆”,一睹微观世界下的笔酣墨饱……每到一站,大家都亲自体验,在实地参观与对话交流中,感受非遗的别样魅力。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让团队成员们领略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体悟了非遗传承人对技艺的热爱和坚守。“亲眼见识了这些有着各种含义、富有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明晰其当下的传承现状,这让我明白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实践团负责人蒋蕊说,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家当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好、传承好非遗,做好非遗文化守护人、宣传者。
学习观摩微刻
感悟
实践结束了 传承没有结束
能让一张普通的纸“活”了起来的龙山剪纸;丝线轻穿过针尾,针尖下绘制山河的望江挑花;方寸间篆刻出来的花鸟虫鱼……今年暑假,在一次次的寻访中,我看见一件件工艺品里凝聚的深意和匠心,探得守艺人们制作时讲究精益求精。他们保持专注,摆脱杂念,倾尽心血,他们不与时间争锋,不与繁华争辉,熟练的“功夫”都是在无数个日夜间淬炼而成。
今后,我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学习认识和特色宣传,学习非遗工艺技巧,传承工匠精神,以继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呼吁更多人一起让非遗文化 “活”起来。
——宜城“遗”故事——寻访宜城“守艺人”实践团成员 曾建霞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实习生虞欣、本报记者程榕娟采写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