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于继勇印象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益军 发布日期:2023-07-03 11:27:36 |
□杨益军
二十几年前,于继勇在省城读书时就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实力。
那天他给我带来几期某厅级单位主办的杂志,打开一看,文章的作者大半都是于继勇,一个在校学生硬生生成了这本杂志的主笔,我一方面感叹这家杂志的主编知人善用,给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更佩服继勇厚重细腻的文字功夫,在这本杂志上,继勇每期都要出手几篇重头文章,他善于挖掘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动人细节,总是让平凡的小人物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继勇的文章和他厚道实诚的为人一样,很少华丽的辞藻,总是用最朴实的原生态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字里行间因此蕴藏着独特的个性魅力。伴随笔下源源不断流淌的真情文字,继勇的事业之路越走越宽。作为安徽商报《橙周刊》主编,继勇和他的同事似乎有着永远释放不完的办报智慧,有段时间他策划的《橙周刊》一纸风行,卖报的时常把这张报纸放在显要位置,《橙周刊》因此吸引了众多新闻人关注的目光。
继勇跨界到安徽广播电视台,离开了轻车熟路的纸媒,依然风生水起。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盛夏,我和久未见面的继勇在小城阜阳相遇,眼前的继勇面色红中透黑,作为《淮河六章》总导演总撰稿,连日来,他正带着拍摄团队奔波在淮河流域。
擅长人物刻画是继勇多年练就的硬功夫,如何让人物故事出彩,如何让看上去平凡无奇的小人物闪烁出耀眼的时代光芒,实在是继勇的拿手好戏,这部纪录片继勇恰好嫁接了他讲述人物故事的厚重功力,《淮河六章》热播后,一个又一个来自淮河流域的人物故事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着观众,继勇因此迎来了从事新闻工作的高光时刻,《淮河六章》喜获“金熊猫奖”,他一时成为各路媒体追踪采访的热点人物。
继勇在安徽广播电视台执导的纪录片频频获奖,但他最拿手的看家本领仍是他笔下的人物故事。
大于村是淮北平原上一个平平常常的村寨,因继勇出版的《大于村》,这个小村庄从此有了一部鲜活的时代档案。
大于村是继勇的精神原乡,在他眼中这里有写不尽的故事,村里一个不太起眼的老屋、野地里一个长满荒草的土坟,或者村头早被遗弃的老塘、古井,在他笔下都会生发出一段凄美的故事。
大于村的二麻、憨秧、橛叔、小海、小矮子,这些如草芥一样的小人物,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化作一抔黄土,早已从村人的记忆中消失,但如今他们在继勇笔下全部有血有肉地复活了,他们居然每个人都在世间留下了一个生动的人生小传。
随着《大于村》的出版发行,这些文字越来越显现出难能可贵的史料价值。如果未来有人研究中国农村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真实的乡村图景,继勇的这本书注定是一块珍贵的“活化石”,诸如那时的乡村乞丐、那时的五保户、那时的乡村剃头匠、那时的乡村教师、那时的大队书记,那时的农民交公粮,这些都能从继勇妙趣横生的文字中找得到原汁原味的画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于村不仅是涡阳县、亳州市的,更是安徽和中国的,书中的人物和故事个个都打上了浓重的时代烙印,这些文字之所以引发广大读者共鸣,就是因为这些鲜活人物和乡村生活场景在很多人小时生活的村庄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继勇的《大于村》让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家乡。
《大于村》曾让我爱不释手,但我并非一口气读完,而是习惯于每晚临睡前看两篇。因为美味不宜暴食,就像买了一盒味道醇香的干果,不是一口气吃完,而是留着慢慢吃慢慢品。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