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我省宣布今年将专项投入330亿元用于民生工程建设。在确定的省级33项民生工程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关爱留守未成年人工作得到极大重视,省政府明确表示,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各乡(镇)创办留守流动未成年人活动室,在农村地区确定两万个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有教育专家表示,省级政府把留守未成年人工作列入民生工程在全国尚属首次。
尽管有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但亲情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绝大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都抱着一个良好的愿望:为了孩子。但事实证明,他们把年龄过小的孩子独自留在家中或交给其他亲人看管,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儿童因此受到的伤害远非他们挣的钱所能够弥补的。对那些远离父母的留守未成年人来说,即使拥有再多的零花钱,也无法填充他们残缺不幸的情感世界。
一张寄不出的贺年卡
元旦刚过,明光市第三小学教师陈喜华早早到办公室,发现办公桌上有一张贺年卡。上面写着:“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两年没见了,我是多么地想念你们呀。你们回来看看我吧,我会好好的听话的,以后再也不拖拉作业、不旷课了……”下面还有写给陈喜华的留言:“陈老师,班主任叫我们把这张贺年卡寄给爸爸、妈妈,并要求我们把这一年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向他们汇报。可是我和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请您帮我想想办法吧。”
望着这张寄不出去的贺年卡,陈喜华忍不住潸然泪下。这个学生叫思思(化名),很聪明。一年级入学后,思思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
可是到了二年级,教师们发觉思思变了,很少看到他的笑容。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迟到现象经常出现,甚至有时还旷课。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思思出现的反差呢?陈喜华通过思思的爷爷了解到:思思的父母在外打工,开始还经常寄些钱回家,并问问儿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杳无音信了。听人说思思的父母已经离婚,谁也不管儿子,害得思思常痛哭流涕,也因失去父母的关爱而闷闷不乐。
之后,教师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如经常找他谈心,常让他参加集体活动来消除他的孤独感,体会学校给他的关爱,但都无济于事。
谁能真正取代孩子心目中父母的地位?答案是:没有。
池州市马衙中心学校是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示范家长学校。关爱留守未成年人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专题报道。该校为所有留守未成年人建立档案、安装家校热线电话、发放家校联系卡,有代理家长, 还组织了留守未成年人论坛。但该校一位辅导教师认为,这些措施只能延缓孩子远离父母之痛,但“治标不治本”,面对学生渴望的眼神,教师更多的时候是束手无策。
上网、打台球、买零食时有钱,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却拿不出钱来;有的甚至刚到月中就连吃饭的钱也没了。岳西县一所中心学校生活教师张为谈起此事很无奈。家长给的生活费,通常是按月寄到孩子手中,或是由临时监护人转交,由学生自行支配。张为一打听才知道,并不是家长给的钱不够用,而是学生花钱无计划,“而且许多钱是在学生空虚的情况下花的”。
提起留守未成年人的教育,东至县高山乡中心学校的李老师就感到难受。李老师曾带过一个班,有51名学生,其中16名学生的父母在家,35名学生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成一片空地,爷爷、奶奶年龄大,行动不便管不了,加上偏爱的缘故,留守未成年人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各种不良行为自由泛滥,他们大都认为读书无用,厌学甚至逃学;花钱大手大脚,喜欢摆阔气;一些学生因为没了约束,养成自由散漫、时间观念差,经常迟到、旷课,进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在逃学中找乐趣,有些学生还成为日不进校、夜不归宿的流浪汉……
千山万水阻隔了亲情
余冲小学——库岭初级小学——三七小学——公岭中心小学——三七小学——黄龙小学——洪镇新陈小学——江镇中心学校,这是省“十佳留守未成年人”何灿小学六年八次的求学路线。上过的学校跨了怀宁县的四个乡(镇),读过的学校时间最长一年半,最少的不到半年。
怀宁县江镇是有名的馒头之乡,早在何灿能走稳路时,父母就外出做馒头了。六岁那年,寄居在外公家的何灿就近上了江镇余冲小学。半年后,父母回家休养,她转到江镇库岭初级小学继续上一年级。然而,二年级时父母再次远走他乡,她转到了江镇三七小学,这次是由父亲的一位朋友帮助照顾。但仅一年,她又“转战”到几公里外的公岭镇公岭中心小学,住在了姑妈家。此后,在两年时间里,她又连续转了三所学校。
不是所有的留守未成年人在远离父母的日子还能够像何灿一样做到“不迷失”学习、生活的方向。在合肥市某装修公司工作的老王有两个孩子,在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大儿子16岁,已经开始工作。谈起两个孩子,老王深感痛心。他说,原先大儿子学习还是不错的,后来妻子也到合肥市,两个孩子无人看管。大儿子成绩一落千丈,很快辍学,小儿子现在又面临同样的情况。
近日,在合肥市瑶海区一家建筑工地上,瓦工老徐给记者讲了一个他家门口的故事:几年前的夏天,一名安徽籍的打工者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身亡。十几年来,夫妻两人在城里打工,儿子一直在老家。父亲死后,孩子从老家被领来,母亲哭得死去活来,水米不进,可孩子照样吃、喝、睡。他的叔叔伤心地说:“哥哥、嫂子辛苦挣钱,都是为了孩子,却不想这孩子比一个陌生人还冷漠。”
小可来自桐城市农村,父母一直在北京市务工,一直和在合肥市的舅舅住在一起,今年上高二。他的父母虽然经常打电话回家,但是每次都是问小可:“成绩怎么样?”小可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父母不免要说:“我们在外面打工都是为你,你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我们的一片苦心?”
“爸爸,妈妈,我们最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你们的爱与呵护。”这是一名八岁的留守未成年人小瑛子写在日记本中的一句话。
几年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变得生疏,已经成了很多在外务工者的心头痛。一方面,为了照顾家庭,不得不外出打工;另一方面,用“心”呵护着的孩子却不愿意走进父母的心,相互取暖。打电话回家,孩子躲在爷爷、奶奶背后不愿意接听;询问孩子近况,只是简单地回答“还可以”;风尘仆仆地回到家,孩子却不愿意靠近……为人父母的心,怎能不痛?
是孩子太冷淡?还是孩子在遭遇了几年的分离之后,害怕再次分离?或者有的孩子已经在为再次的分离做准备?也许,让爸爸、妈妈继续留在梦里更安全,因为这样,孩子可以留住他们,不被他们抛开,不再经历分开的苦楚。
链接一:我省近四百万留守未成年人现状调查
“世上只有妈妈坏,生了孩子她不带,跟着奶奶吃咸菜,根本没有父母爱”是霍山县黑石渡镇的一名留守未成年人在日记中的痛苦话语。
我省留守未成年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情况?
2008年,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对我省留守未成年人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专题调研。调查显示,我省的留守未成年人数量庞大,分布广泛,问题突出,需要高度重视。省人大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关于我省留守未成年人问题调研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全省留守未成年人总数近400万,基本上占各地儿童的20%左右。由于父母双双外出打工,近五成的留守未成年人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而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进行隔代监护的较多,合肥、淮北等八个市隔代监护比例竟平均达80%以上。
《报告》显示,尽管不少留守未成年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独立自主,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从各地调研的情况看,留守未成年人成长中“五缺”现象突出,问题令人担忧。
亲情缺“慰”。留守未成年人与外出父母聚少离多,见面少时间短,沟通方式单一,缺少亲情呵护。据团省委抽样调查,留守未成年人与外出父母之间平时主要靠电话和写信交流,而且通话时间很短,缺乏深层次的交流。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他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抽样调查显示,高达86%的孩子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关心。
生活缺“助”。由于留守未成年人缺乏父母的照顾,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据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调查,黄山市黄山区组织对本区乌石乡中心学校幼儿体检时发现,部分幼儿存在营养不良、骨骼发育不正常和缺钙现象,其中大多数为留守未成年人。
心理缺“疏”。《报告》指出,留守未成年人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受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影响,出现固执、偏激、缺乏活力、心理老化等问题。
学习缺“导”。留守未成年人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在思想与品行上缺少正确的引导、教导,导致这一群体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据淮北市统计,2007年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该市法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10件,其中留守未成年人案件73件,占66.4%。
安全缺“护”。《报告》显示,由于留守未成年人父母外出,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受到烧伤、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之所以出现这些安全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安全教育的欠缺、学校教育管理的疏漏以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链接二:用亲情去温暖留守未成年人的心
留守未成年人因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往往容易患上种种心理病症,如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由于不在孩子身边而对孩子产生负疚心理,在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一些孩子还因为没了约束,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气,喜欢在逃学中找乐趣。
父母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上学时,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地消除孩子的心理问题:每天晚上或早上给孩子打个问好的亲情电话,简单聊聊今天一天的情况,多给予精神和感情上的关注和帮助;每隔两三天跟教师联系,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每天的“问好”功课;每周坚持写一封亲情信给孩子,介绍父母在外打工的辛劳,肯定一周以来孩子的表现,对某些细微的地方亲情提醒等等。家长老师千万别小看这亲情信和亲情电话,它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体验到亲情的温暖,使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发展有一个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给孩子自我完善,积极适应与发展的能力与后劲。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留在家里送进一所好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再好的学校教育毕竟也只是学校教育,绝对不能因为家庭教育的不足而降低了家长对学校教育应尽职责和义务的要求,所以应该提醒家长要用亲情去温暖孩子的心。这是家庭教育最直接而且最核心的价值追求,也是促进孩子心理发展的亲情教育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