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名校之后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5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0年01月1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54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被名校之后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勇 发布日期:2010-01-13 16:02:57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分校、合肥市西园小学分校、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分校……近年来,在合肥市,名校的分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多和成长起来。
        在如今这个家长挤破头要把孩子往名校送的时代,各名校分校的创立确实满足了一部分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但是这些分校挂上名校的牌子后,学校本身的发展到底怎样?在名校这棵“大树”上能否嫁接出新的“枝丫”呢?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家长们的疑问,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合肥市的六年探索之路

        名校办分校虽然不是合肥市首创,但是这套做法在合肥市却实施有六年多。起初,名校办分校不仅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种尝试,目的也单纯只为更好改造薄弱学校。
        2003年前后,合肥市蜀山区下属的第50中学逐渐成为一所令家长和学生向往的学校,年年引发“挤破门槛打破头”的局面。2003年,该区果断斥资2000万元,把当时新划分来的两所厂办学校进行合并,引进第50中学优质教育资源,建成占地45亩的西校区,使得该校一下子就可以多容纳学生2500名。这一举措成功地解决了学生“好上学,上好学”的问题,成为合肥市薄弱学校改造的成功范例。
        第50中学西校区的创办成功预示着合肥市尝试名校办分校的路子是正确的。之后的几年里,名校的分校开始多了起来。如今,该市四个区属初级中学和小学中的名校基本上已经都建立了自己的分校,有些名校的分校数量已经远不止一所。
        2007年,合肥市33所配套学校的投入使用成为名校办分校的一个高峰期。当年,13所新建小区配套学校落户蜀山区,该区教育局在第50中学西校区的经验之上再出奇招:品牌移植,联盟共建,多管齐下地发挥第50中学、琥珀中学、西园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作用,给多数新校挂上了名校分校的牌子。
        配套学校在具备一流硬件的同时,也拿到了响当当的“牌子”,新校的起步犹如加上了“助力器”。也正因为尝到了甜头,市教育局2009年工作务虚会上就提出,2010年将在全市推广“名校办分校”模式。

挂上名校分校的牌子后……
        合肥市新城学校是2007年新成立的配套学校之一,是第50中学的分校之一。虽然在学校的校园里和网站上都很难寻觅到“50中分校”的字眼,但是校长张晓斌却对挂上名校分校的牌子后的收获给予了肯定。
        张晓斌说,成为名校分校后,他们这所新学校与优质学校的距离更近了,现在两校在教育教学上的交流更加频繁,使他们受益匪浅。多年前曾在第50中学担任过年级组长的张晓斌认为,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最重要是还是它的精神,以及它的办学理念、制度建设,这些成功的东西嫁接过来后,使得新校的发展一开始就步入了“快车道”。
        虽然是第50中学的分校,但是张晓斌所在的学校仍然是独立的法定代表人,加上学校只有两三名曾经是第50中学的教师,所以能够有上述收获在张晓斌看来已经很不错了。
        陈平是合肥市凤凰城小学校长,三年多前,他从主城区的名校到最早的配套学校当上校长,那会,名校办分校似乎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虽然主管部门也有过给他的学校挂上名校分校牌子的想法,但最终还是没挂上。随后的第二年,凤凰城小学周边的名校分校迅速多了起来,这时的陈平才发现了挂上名校分校牌子的好处。因为没有跟名校攀上亲,提前一年建立的凤凰城小学在生源上却抵不过周边新建立的名校分校。
        被名校分校包围中的凤凰城小学直到2008年才开始慢慢步入发展的正规,在校生达到500人左右,而这与名校的分校相比,陈平和他的同事们付出了比兄弟学校更多的努力。陈平说,挂上名校分校的牌子后,首先就是赢得了家长的认可感,这对一所学校头两年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金字招牌的背后还有什么
       “为什么很多名校的分校不把金字招牌挂在学校最显眼的地方和网站上呢?”记者对部分名校的分校进行走访后发现了这个比较奇怪的问题。合肥市一所学校校长给记者揭秘说,这些金字招牌除了招生的时候能发挥牌子自身的作用外,其余的时候牌子的作用并不大,关键看牌子背后名校能给分校带来什么。
        合肥市蜀山区一所配套小学校长分析说,名校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包括优质的师资和生源,这正是第50中学能够成为名校的关键。作为分校,牌子的作用毕竟是短暂的,更重要的还是学校的教学成绩。据悉,虽然都是名校的分校,但是分校和分校有别,如第50中学西校区是与本校区同一个法定代表人,也正是因为如此,第50中学先后有45名骨干教师进驻西校区。而2007年挂上分校牌子的几所分校都是独立法定代表人,虽然或多或少都有第50中学的老教师,但是数量毕竟有限,多数学校都在两个至四个左右,有些还是很早前就离开第50中学的,他们能够发挥的作用多少很难估算。而谈到生源,这位校长表示,过去蜀山区的优质生源确实存在向第50中学一所学校倾斜的局面,但是现在这种局面并没有因为分校的大量出现而断绝,只能说各所分校均分得了极其少量的优质生源,更多的还是挤破头的往第50中学奔。
        名校给了分校一块金字招牌后还给了什么呢?少量的教师和一些教育教学理念。合肥市一所名校分校的校长坦言,这些软件的给予与金字招牌有些显得不够协调。
        一位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名校真正给分校的只有金字招牌,分校拿到招牌后能做成什么样还得看分校的校长、教师。他举例说,2009年7月,长丰县阿奎利亚学校(屯溪路小学)面向社会招聘校长,如果招来的校长有着一套自己的理念,还会学习和借鉴屯溪路小学吗?这所分校从一创办似乎就给人们留下“悬念”,包河区的名校怎么会把分校办到长丰县?名校的师资能够跨越区域转到长丰县吗?不属同一个教育局,不属同一个地区,两校以后的交流还会好吗?这些疑问随新校的发展会逐渐给出答案。

名校是能够简单复制的吗
        名校流行办分校,其实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快教育的均衡发展,使过去“一枝独秀”的局面转换成“百花齐放”。可名校是能够简单复制的吗?合肥市蜀山区一所校校长坦言,这种复制很难。
        这位校长对于名校办分校表示了谨慎的乐观,他说分校的生源结构、区位环境等客观因素已经发生变化,名校先进的办学理念能否得以延伸?有人认为,名校办分校是一把“双刃剑”。政府主管部门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挂牌子,“换汤不换药”,那么名校的分校只是“看上去很美”,没有好的结果,老百姓最终还会失望。
        据悉,合肥市的老牌名校都存在一定的地域优势,大多集中在老城区,生源的质量很过硬,而如今挂牌的分校则多数分布在新城区或远离主城区的新小区内,生源的变化是巨大的。一些校长坦言,生源的变化,学校的教学理念就要变,不能再照搬名校的了,要应材施教。
        一位中学校长给记者打了个比方说,名校就像一个穿戴艳丽的女子,但是受身材、气质等因素的影响,换成另外一个人这么穿戴就不见得漂亮了。专家表示,一所名校的建立是长期教学实践和教育氛围培养的结果,期望名校分校短期内成为合作名校的翻版并不现实。师资的提高、生源的改善以及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理念的养成都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学校的发展还有赖于区域内尊师重教的大环境和是否有办法激励师生上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因为一夜之间名校遍城,家长们也开始考量起这些“皇亲国戚”们,哪些分校是和名校同一个法定代表人的?哪些分校有多少名校资源?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家长们对名校的追捧是名校有名校特有的教学特色和教学成绩,而分校如果一段时间内难以显现,家长们自然还会继续抱有偏见。她说,家长偏爱名校,是家长偏爱名校这块牌子背后的教学质量,不管是不是名校,只要出质量,家长都会慢慢爱上的。

名校办分校的模式还需要升级
        除了地域、生源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外,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目前合肥市名校办分校最大的短板是分校和名校实际上不是一个整体,人、财、物都不是一个整体,想统一思想去开展工作是很难实现的。也因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名校能拿出来给分校分的蛋糕大小受限。
        随着名校分校数量逐渐增多,名校自身也会被逐渐“稀释”。合肥市一些教育界人士就提出了一种观点:合肥市第50中学近年来的教学质量有下降之势,分校的稀释是一大原因。
        记者在网上检索发现,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尝试这种名校嫁接的方式,但是进展速度和方式各有不同。据了解,在合肥市之前尝试名校办分校的北京市目前已经暂定了分校的扩军,全面转入质量监控期。“种子已经撒下去了,现在要观察出苗的长势。”对于本次阶段调整,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石彦伦如此形象地表述。
        而比合肥市简单的名校办分校更升一级的“优质教育集团化”模式在四川省成都市、浙江省杭州市等地大放光彩。2009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相继成立了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实验小学、狮马路小学等教育集团。这些集团采取一校多区、统筹管理的办学模式,即以原校区为本部,设立集团总校长,在各个校区设立由执行校长负责的管理机制,各个校区的人事、财务、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工作均由集团统一管理。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这种集团化模式实际上也是一种名校嫁接的方式,但是效果可能要比简单的挂牌要更好。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杨勇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