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归来不看岳。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景区奇峰耸立,其中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大主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那么,黄山的怪石奇峰是怎么形成的呢?
1936年夏天,一队知识分子进入黄山景区,在一位40多岁先生的指挥下,攀峰访谷,踏勘莲花峰、青鸾峰,下逍遥溪、苦竹溪,跨鲫鱼背,后又在汤口挖起了白泥紫土。这年秋,《中国地质学志》刊出一篇《安徽黄山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原来,那队人是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一行。李四光认为,黄山岩壁上凹进去的冰川擦痕,山峰上脱落的砾石条痕,冰川溶化后带来的砾块,还有“角峰”和“冰斗”地貌等,这些都说明中国大陆曾存在过第四纪冰川。
2009年“五一”长假,我与朋友游黄山。天亮到云谷寺,乘索道上山。索道凌空,看奇松异石,云卷云舒。下缆车,站白鹅岭,这里,山峰,怪石,奇松,云海,给人无尽遐想。我们爬到飞来石。飞来石海拔1624米,底部与山体毫不牵连,真好像从天外飞来的一般,不得不为它游搁在峰上而叫绝。我向朋友介绍,它不是飞来的。第一,它的岩石成分和黄山岩体一样,都含有较多的石英、长石和少量的黑云母等成分。第二,它的纵向节理和底下母体的纵向节理方向一致,有的纹路还可以连接起来。朋友问:既然和底石是一个整体,为什么它和底座岩石有一缝之隔呢?我说,这是大自然神斧鬼刀造就的。早在1.4亿年前,它和整个黄山一样都是炽热的花岗岩浆,随着燕山运动,侵入围岩,冷却成了黄山花岗岩体,又随着地壳的上升而露出地面。后来,它在强烈的构造运动中,形成了岩石节理。经过漫长的岁月,成了如今的桃状体。想不到朋友和游客听我所说竟然鼓掌叫好。
玉屏峰。峰前巨石平台,左有青狮石、迎客松;右有白象石,送客松、立雪台。峰壁刻有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和朱德“风景如画”的手迹。中午时分,我们乘缆车向慈光阁。缆车上,又看美丽。我想,要是在飞机上看黄山更好, 可以想见,那屹立着成群的巍峨奇特山峰,鸟瞰宛如一盆山景,横亘在皖南地区。其实,它和人们制作的山水盆景一样,也是通过雕饰而成的。
缆车上,朋友发问:那么,它的雕饰者是谁呢?我说是第四纪冰川。就是说地球在距今250万年前,出现了冰封雪飘景象。我国也如此,此间出现了四次冰期,每次短则几万年,长则几十万年。在冰封期间,大山顶处呈现出一片“悬崖百丈冰”的景象,其低洼处积雪由于重叠变成巨大的冰块,在地球重力作用下缓慢下滑,形成了运动的冰流,这就是冰川,或叫冰河。此时,黄山同样是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无数条冰流,裹挟着砂石,撕开岩石的裂缝,冲洗掉松散的岩石,像无数把锋利无比的刻刀,为黄山雕刻出峭岩绝壁、奇峰巧石。
我接着说,但是现在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有教授撰文认为黄山并非冰川“雕刻”,其主要“刻刀”当为寒冻作用。他说,黄山诸多奇峰巧石,其形成除了花岗岩岩体及其岩体内部存在大量的节理裂缝外,其外因主要是冬季的冰裂作用。花岗岩裂缝内的水体在结冰时,体积膨胀可达9%,它对裂缝岩壁可产生每平方厘米150公斤的压力。水在节理裂缝内冻结与融化交替,裂缝的宽度也随之扩大,再随之崩塌剥落,加之风化作用,从而构成了黄山美妙无比的奇峰巧石。教授还说,黄山奇峰巧石形成时间距今为1.8万年,与第四纪冰川作用无关。李四光所说的冰川擦痕,不具备冰川擦痕特征,其清晰的擦痕只能产生于现代。到底谁是黄山雕饰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