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学生记者致信哥本哈根大会
尊敬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组织委员会秘书处:
从和二次世界大战至今,世界已经历了六十余年的和平发展,在这期间,世界经济加速腾飞,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进步,世界各地的联系也日益紧密。然而,就在人们开始日益陶醉于物质生活的巨大满足时,一系列问题显现了出来,尤其是随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当乞力马扎罗山峰那终年不化的积雪开始一点一点向后隐退、太平洋上的小国因海平面上涨而被迫开始筹划举国搬迁、厄尔尼诺现象一次次在东太平洋地区出现、极端灾害天气频繁的侵袭我们……人们开始思考,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毫无节制的发展,究竟最终到底得到了什么?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很高兴地看到,当危机开始向我们逼近之时,总有一些有识之士承载着那一份对地球母亲和我们自己家园的责任,开始踏上了呼吁节能减排、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漫漫路途。于是,许多不同立场、不同背景的国家相继讨论并出台了《巴厘路线图》、《京都议定书》等关于减排的方案。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方案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各国并不能按照《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排标准严格减排。同时,各国国内立场的不同也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从而造成了在环保减排问题上难以进一步达成共识。
作为一名在校中学生,我认为发达国家在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发达国家在过去150年时间里先后经历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总是把污染严重的企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这实际上是工业化国家将碳排放“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从而造成了发展中国家更严重的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往往要承受人口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像印度、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正处在高发展阶段。因此应对这些国家的污染排放给予一定的理解,发达国家不应借此强硬指责或刻意阻挠这些国家的正常发展。但发展中国家也不能以发展来作为自己破坏环境的理由,更不能因为发达国家过去曾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而使其成为自己排放温室气体冠冕堂皇的借口。
国际社会应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制定减排方案,既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又要严格控制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和转移,从而达到《京都议定书》中提到的到205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为1990年的80%。
当然,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为污染减排尽一份力,那么世界60亿人口将汇成一股巨大的环境保护的潮流。
当乞力马扎罗山峰的雪又恢复了那令人畏惧的神态、绿树苍翠的美丽小岛又重新露出了那悠雅的身姿、一切又重新归于宁静……
尊敬的组织委员会各位委员,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这一切都不会离我们太远。
日前,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街头放置关一个上面印有“这相当于一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巨大气球,警示从头不要再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给地球增加负担。 林森/摄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举办地贝拉中心,两名与会人员从一个模拟太阳的LED发光板前经过。这个展板是为了展示太阳的能量与壮美,呼吁推广太阳能而设立的。 谢秀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