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星期六,上午8时,芜湖市第一中学,三三两两的教师在校园内悠闲散步,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古老的校园显得有些空荡。
上午10时,在芜湖市步行街——芜湖市区最繁华的地段,该校高二(10)班学生许媛正在和妈妈逛街。许媛喜欢听歌,她要买几碟正版CD。
双休日不补课,这是该校师生独有的待遇。
省示范高中的五天工作制
12月3日下午5时10分,是该校放学时间,但在该校校门前很少有家长接自己的孩子。零星几位家长告诉记者“一中学生放学比一般单位下班要早,没法接”。
该校的上课时间是上午7时50分到11时40分,下午1时40分到5时10分。没有早自习,没有晚自习,没有双休日补课,所有学生在校时间都是7小时20分。
该校办公室主任戴春说,节假日不补课,一直是这样,严格实行五天工作制,从无违规补课行为,学生每天在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以前高中学校不补课很正常,没人会关注,现在补课的学校多了,不补课反而有点不正常了,“现在不补课是需要点勇气的”。
不补课,学校开的课程自然紧张。就是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学校的所有“副科”都开足了。校长庞定亚表示,作为高中新课改样本校,学校按教育部的要求,开齐所有的课程。以高一(3)班为例,一周40节课,音乐课一节,美术课一节,计算机课两节,通用技术课一节,体育课两节,其他研究学习等四节,“副科”共11节,占总课程的27.5%。
不仅高一、高二,高三“副科”也开。高三每周两节体育课雷打不动。庞定亚说“(高三)什么课都可以没有,但体育课一定要开,没有好的身体,干什么事都不行”。该校多年来形成一个传统,如果高三哪个班高考前最后一节课是体育课,还是照上不误。
不补课,“副科”又多,学生的时间自然多了起来,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学校社团很多。校团委的凌雁告诉记者,该校社团很多,每周的活动也很多,社团的活动一般都要学生们自己开展,教师只起到服务作用。这不,高一部分学生想成立一个魔方社团,于是,高一(13)班学生雷琦和徐铮昊向校团委提交了成立魔方社团的申请,还有魔方社团章程、学生报名表、海报。校团委书记李路平说,只要对学生有益,不影响正常的学习,成立这样的社团是能够通过的。“整个策划过程要让学生来完成,给学生以锻炼的机会”。
“要想学生跳出苦海,教师就要跳进题海”
杨艳 ,语文教师。她以前在其他高中学校担任教师,2007年考到该校。到该校后,她最大的发现就是教师要上的课少了。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周每个班的语文课大约比外校少两节,每学期下来就要少40节,三年下来就要少240节。
三年少上240节课怎么能保证教学质量呢?校长庞定亚认为“要想学生跳出苦海,教师就要跳进题海”,“教师课补得越多,学生课就补得越少”。
李路平上小学的孩子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妈妈总有看不完的书。”李路平说,一中学生素质很高,知识面很广,对社会关注度很高,“不能糊弄的”。她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找资料。
物理教师何家传带高一物理。该校高一一周三节物理课,比一般学校要少两节,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浪费课堂45分钟的一分一秒。“课堂45分钟,我可能要花一天时间来备课”,“要带着问题去上课”。
政教处副主任陈波认为,在其他学校,教师的课相对较多,教师可能不珍惜,不过是不是重点,一律细讲一遍,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也很辛苦,但没有侧重点,学生学起来效果很差。在该校,所有教师课时都紧张,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有的放矢”,大家懂的,一带而过,确保有时间讲解重点、难点。
课时少,教师要备课,学生要演戏。采访中,高二(8)班学生李诗雨说,高一时,她有点不适应,学校氛围和其他学校不一样。现在学会了提前预习功课,带着问题听课效率很高,而她的初中同学说,其他高中学校有上晚自习的、有双休日补课的,老师、学生都很累。她现在则学习有规律,参加各种活动,感觉很轻松,晚上两个小时的作业,然后看电视,双休日学学吉他。
体力下降,“投篮技术就要变形”
“一中老师不负责任。”
“人家补课,你不补,行吗?”
“三年后孩子有前途吗?”
……
每年开学,校长庞定亚都要给新生家长开个会,解释一下“一中不需要补课的理由”。
从1978年至今,高考成绩一直很优秀,这是该校不补课的理由或者说资本。
庞定亚于1984年大学毕业至今一直在该校工作,从化学教师到教学副校长,再到校长。他在该校师生的眼中是个很“牛”的校长:特级教师,带出过全省高考理科“状元”(1996年),当班主任时所带的一届学生高考100%达本科线,受到胡锦涛、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84年,庞定亚在首次当班主任时,每天都带学生在操场上跑步。每次考试之后,他都要在班上贴一张表,不过不是名次表,而是每个学生的跑步出勤率表。
“这样的老师不是胡闹吗?”许多家长不满意了,要求校长换班主任。在要求没有通过时,几个家长想办法把自己的孩子调到其他班。
庞定亚坚持自己的观点,三年后,这个班在芜湖教育界写下一个奇迹:高考达重点线75.6%,本科线90.2%。庞定亚所带的化学科平均分86.45分(满分100分)。这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数字犹如神话一般。对于这三个数字,庞定亚至今记忆犹新。“没有好的体质干什么事都不行”,庞定亚说,他从开始当教师就反对补课,学生要劳逸结合。他时常提醒学生不要加班加点,学生上学“路近的走着上学,路远骑车上学”,要“抽时间锻炼身体”,而不是“抽时间补课”。
在芜湖市高中教育中有一个现象:芜湖一中学生课余时间最多,他们很少补课,而是参加各种社团;其他学校学生课余时间少,还是抽出一切时间参加各种补习班。对此,庞定亚举了一个体育的例子,打篮球什么时候投篮最准,是体力好的时候,一旦体力下降,“投篮技术就要变形”。
戴春说,该校坚持不补课其实压力很大,你提倡按规范办学,不搞补课,但老百姓看重的是高考成绩。2006年,该校成为我省新课改样本校,2009年高考考生成绩揭晓,共有应届毕业生理科550人(不含艺体考生)、文科187人(不含艺体考生)参加考试,600分以上有198人(不含艺体考生),其中文科6人(整个市区7人)、理科192人(整个市区351人)。学校理科实验班39位学生全部达到一本线,且600分以上有38人。“这个成绩很辉煌。”戴春说。
庞定亚笑着告诉记者,不补课,考试时技术动作就不会变形。
知识要转换成分数还是转换成能力
庞定亚是个比较低调的校长,但2008年春节后也“高调”了一段时间,因为他收到不少毕业于该校校友的贺年卡。
一个校长收到新年贺年卡应该很正常现象,但庞定亚收到的是数量可观的北京奥运会纪念贺卡(这只有奥运会志愿者才有的纪念贺卡),而其他学校校长收到的就很少。庞定亚说,奥运会志愿者对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这说明了什么?这表示该校毕业生的个人能力是非常强的。
一直以来,对于该校不补课的做法,其他学校持不同看法。采访中,另一所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教师告诉记者,你(芜湖一中)用你的方式让学生考进名牌大学,我用我的方式(补课)同样考进名牌大学,凭什么说芜湖一中方式就是对的?
对此,庞定亚认为,同样是680分进了清华大学,加班加点补课进去,学生被“榨干”了,知识仅仅转换为分数;尊重教育规律让学生轻松考上大学,他们还有可持续发展空间,知识已经转换为能力。
为了探索该校的学生进入高校之后的发展空间,该校专门建立了一套与高校的反馈机制。目前这项工作由校团委负责,李路平说,近10年反馈的信息表明该校担任学生干部比例比较大、积极开展社会活动的比较多,2000届有一个叫刘坤的学生,在中学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市求学时成为北京市百名优秀学生干部;2003届学生汤务真考入清华大学,大学期间担任清华大学学生法学会副会长,多次参加、组织国际模拟法庭比赛并主持知名学者讲座。
什么叫创新人才?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能把知识变为能力。对于创新人才,庞定亚有着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