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活力、有冲劲、有激情、有动力、有目标,更容易接近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好;他们热爱学习,追求进步,勇于创新,在教坛上不断提升着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中的很多已经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教坛新星,他们是青年教师的先进代表、学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五四”刚刚过去,在属于他们的节日里,让我们倾听他们的青春教育故事……自本期起,本报将连续报道《教务处来了年轻人》,展现青年教师的青春教育风采。
合肥市卫岗小学教师束夏梅: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本报记者 薛 晨
“把孩子放在您的班真幸福。”家长们给了她这样的评价;幽默、温柔又活泼,学生们给了她这样的评价;全面手,点子多,能吃苦,既是“老黄牛”,又是“开心果”,同事和领导给了她这样的评价——她就是束夏梅,一名80后青年教师。
做好大队辅导员 需要激情和奉献
自从2001年步入工作岗位以来,她就和少先队结下了不解之缘。担任了10年的班主任,再到从事学校的德育、少先队工作。一路坎坷一路歌,她说自己与孩子们一起同行,一起成长,播洒着汗水,也收获着阳光。
2008年,束夏梅休完产假,在宝宝仅4个月时就回到了工作岗位。而此时学校又让她挑起大队辅导员兼班主任、英语教学、语文教学的多重工作。学校的徐校长给她送去几本少先队关注的专业书籍,还留给她一句话:“要想做好大队辅导员工作,一要激情,二要奉献,相信你能做到并且做好。”
这句话她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由于少先队工作事无巨细、繁杂,并且还担任着语文教学,有时好半天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同事们问她:“看你天天楼上楼下跑一身的劲,精力真旺盛。难道就不觉得累吗?”繁重的工作又怎么会不累,但是对少先队工作的热爱又让她乐此不疲,在感动中充满激情的工作。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无疑是幸福的。德育工作教会我快乐地面对困难,教会我从学生的需要、教师的需要考虑工作,教会我拥有更强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还教会了我不断的反思。”束夏梅说,学校这个大团队,帮助了自己、促进了自己、也感动着自己。
教学不能丢,少先队工作更要做好。为了胜任少先队工作,她开始翻阅少先队方面的专业书籍,经常上网学习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少先队特色。视野宽了,思路自然多了。2011年,她不仅被评为包河区骨干教师,包河区课改实验先进个人,还被评为合肥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做好老师 需要一颗博爱之心
带着一颗博爱之心,束夏梅选择了教育这条路;也是带着一颗博爱之心,束夏梅时刻完善着自己,努力做到更好,努力成为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教育教学上,她努力丰富着自己的课堂,先后获得包河区教师基本功大赛评比一等奖、安徽省农远教学应用新星等一系列荣誉。教育科研上,她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课题研究,担任《唱响新童谣 做快乐成长小主人》课题组组长,多次参与学校特色童谣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2009年,束夏梅接手一年级的教学工作,她遇到了一位特别的孩子小轩(化名),这是个带有自闭症的孩子——智力超常,思想古怪,却从不与人交流,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接近他,尝试和他交流,走进他的世界,束夏梅没少“碰钉子”。孩子经常用黑板擦往她身上弹灰、吐吐沫,有时候甚至会突然从她身后出现,往她胳膊上用力的捶几拳,做些离奇的事。但是束夏梅没有生孩子的气,反而不断地给家长打气,帮助孩子寻找治疗自闭症的信息、方法,找心理医生。几年过去了,孩子渐渐地肯和她说话了,这让她感到无比欣慰。
2012年,由于工作调整,束夏梅来到了共同体学校葛大店小学交流。第一次和班里的孩子接触,她就记住了一个叫小俊(化名)的孩子——一个在学习成绩上后进,在思想观念上却“与众不同”的孩子。几个月的时间里,通过一次次观察、谈心,束夏梅和孩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和孩子的交流一方面打开了孩子的心门,也意外地让她自己爱上了写作,那些和孩子的故事还发表在《中小学德育》、《中国火炬》上。“总是一次次想记录下他变化的点滴,及时的记录下发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也许这会是交流一年回校后送给他最好的礼物吧。”
颍上县五十铺乡中心学校教师刘元立:
用爱拥抱乡村教育
□本报记者 薛 晨
中师毕业后,刘元立带着满腔热情,自告奋勇地来到地域偏僻、条件艰苦的五十铺中学,开始了他梦想的教师生涯。
情到深处三分痴
因农村学校教师缺少,他先后教过初中英语、历史、语文等学科,周工作量常常超过24节。对待教育事业,刘元立倾注了全部心血,而对于自己的家庭,他却始终带有深深的愧疚,母亲长期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妻子患有严重类风湿,他却因为工作无法尽多地陪伴在她们身边。值得安慰的是,家人对于刘元立的工作十分理解。
打磨课堂功力是他追求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好老师应该是教学的专家。听课、评课、说课、磨课、赛课,他总是全程参加。在他看来,教育科研同样是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好老师还应该是科研的能手。于是他积极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主持过市级课题《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语文学习过程检测的研究》、县级《教学案例分析对促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的研究工作,今年他又申报了一项省级课题和一项市级课题。
他所撰写的论文,已有23篇在国家、省、市、县获奖、发表。他辅导的学生有4人获安徽省初中作文或语文知识竞赛二、三等奖,有17人获阜阳市初中作文或语文知识竞赛一、二、三等奖,有27人获颍上县初中语文或英语竞赛、征文评比一、二、三等奖。
现在的刘元立不仅是颍上县五十铺中心学校中学语文教师,还是阜阳市第六届中语会理事,颍上县兼职教研员。出色的教学成绩和累累的教科研成果让刘元立收获了不少荣誉,他先后被评为安徽省“优秀乡村教师”,阜阳市教坛新星,阜阳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并两次被评为阜阳市“中学优秀班主任”,颍上县“优秀教师”,当选了颍上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23次被乡级表彰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
尽管已经在教育路途上取得了种种收获,但是他从未止步。“只有以敬业精神点燃执著的火把,平凡的人生才能闪烁出美丽的灵光!”刘元立说,要想对得起学生,要想自我突破和超越,就要自己不断成长。他给自己下了一个规定——每年的读书量不少于100本,语文专业报刊不少于10种。
化作春泥更护花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刘元立同样关注这群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有一件事给他留下尤其深刻的印象。那是发生在冬天的一个故事,当时已代两个初三班语文课的刘元立,又临时接了一个初一班的语文课(该班的语文教师请产假),在检查《一面》最后四段的背诵时,一位男生不会背,刘元立要求他下节课继续背诵,但是这个学生抵触情绪很大,下一次语文课站起来仍不肯背一个字,甚至后来又连续自发站了一个星期。后来通过家访,刘元立才知道这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这个情况成为他成绩差、性格孤僻的主因。于是,他开始去经常做他的思想工作,才慢慢好起来。
这件事也给了刘元立更多的反思——所谓的“差生”都是有原因的。此后,他特别注意班级中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以情感为主线的“转差”经验,他的细心和关心改变了不少孩子。
对于刘元立,做一名乡村教师,做一抔朴实的泥土,实现了他人生的意义——为花的艳丽、果实的丰硕默默的提供养料。他说,岁月流逝有时候也让自己感到疲惫,飘洒的粉笔末最终会染白双鬓,但是面对着黑板,面对着讲台下无邪的眼神和淳朴的笑脸时,“无悔”的声音总会在心间又一次升起,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全部的爱去拥抱乡村的教育事业!
金寨县金江实验学校教师张利:
家乡更需要我
□本报记者 薛 晨
2008年,金寨县金江实验学校落成,通过公开选拔,27岁的张利来到了金江。刚刚到校,她就承担起七年级两个班语文和一个班班主任的教育教学任务,由于金江学校的创办是服务于新城区的发展,所以学生来自全县各地,也有不少是从外地转回来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学校刚起步,方方面面的工作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于是,张利把家务和孩子托付给了父母,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每天赶在学生到校前就已到校,做好一天的工作安排;每天下午放学后最后一名值日生和她说“再见”后,她再伴着夕阳甚至是华灯离开学校;晚上回到家,她还要记好当天的班主任日志,总结得失,分析学情;周末还要带着授课老师家访……
追逐梦想:创设轻松高效的语文课堂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技能,空有爱心和良心又怎能完成使命呢?每每走进教室,看着那为中考的压力和家长的期望压得不堪重负的孩子们,厚厚的镜片,无神的目光,张利的心揪得紧紧的!提高成绩就一定要靠拖堂和繁重的作业吗?于是练师能,创设一个轻松高效的语文课堂成了张利追求的一个目标。
聆听专家讲座,自学理论知识,参加业务练兵,研究教材教法……她步步努力着。课堂上她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细心观察学生动态,及时调控教学节奏;课后,及时记录下当堂课的点滴收获。一个成功的板书,及时调整恰当的教学思路,仔细研究备课时疏忽的一个知识点……张利就这样一点一点,一课一课,一个学期一个学期积累下来,终于,她的课堂上师生互动越来越多,课堂氛围也愈加灵活生动。亲切、轻松、清新的教学风格,让张利的语文课备受学生的欢迎,并且成绩也总名列前茅。
收获希望:她成为金江的教坛新星
上好课之外,作为学校语文教学的业务骨干,张利还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中,中考研讨会、作文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教学示范课……通过各种形式,她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展示、提供给大家,带领同事们开展语文教学大讨论。
2007年,她被评为六安市“教坛新星”和金寨县“教学能手”荣誉称号;2008年她撰写的教学设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获省三等奖和市一等奖;2010年她报送的优秀课例获市二等奖、县一等奖;2011年制作的课件获市二等奖,撰写的两篇家教论文均获市一等奖……除了是一名语文教师,张利还在2008年被教育局聘为视导组专家,2010年又被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聘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兼职教师。
从教14年来,她始终坚持尽责以“情”、善思以“行”、成事以“先”、省身以“严”,用年轻教师的那份爱心、那股干劲、那份执著、那份热情,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好评;她用心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在教中研,在研中改,获得了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钦佩。14年的教师生涯,张利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与坚守,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经常会有人问她:“你获得了这么多的奖项,为什么不趁年轻出去发展呢?”甚至还有熟人通知她:通过绿色通道可以直接面试进省城……面对这些,张利总是一笑了之,因为她的心中装着家乡这片热土。“比起省城,家乡更需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