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呼呼地刮着,一个外号叫泥鳅的农村小孩“呼”地掀开打满补丁的被子,光着脚,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泥鳅的邻居王奶奶是一个怪僻却孤独的人,小孩若追她家的鸡鸭,或闯入她家的一小片菜地,她会拿棍子赶着要他们承认错误,放走时,还加上几句让人害臊(sào)的气话,说得孩子们面红耳赤。
今天,泥鳅像往常一样喂完了猪,却不见王奶奶那边有任何动静,平时这个时候,她应该早已出来扫地了。
泥鳅好奇地推开院子的门,静悄悄的。这时,他似乎意识到什么,直奔王奶奶的房间。
他一进门,只见老人两眼凹进,苍白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嘴里哆哆嗦嗦地吐出几个字:“你——来——了。”便晕过去了。泥鳅见了,发疯似地跑向村头的赤脚医生老吴家。
“王奶奶晕过去了!” 他拖起老吴就走。虽然石子磨破了脚,可他浑然不顾。
老吴到了,听听又拍拍,叹息说:“唉!这老人家好久没吃一块肉了,营养不良!猪都养了,还是舍不得买肉,子女又不在身边,真可怜。”
泥鳅听了,马上冲出去,“我去水塘钓鱼去!”说完,一阵风跑了。
其实今年是冬旱,沟塘早就干涸了。
“傻孩子,哪有水塘呀!”望着泥鳅远去的背影,老吴自言自语地说道。
出门后,泥鳅想起前年,和几个小伙伴登上村里最高的佛莲山时,看见邻村一个偏僻的小山坳(ào)里,有一个小潭。
泥鳅努力攀上山峰,一路上歇了好几次,但一想起老人虚弱的模样,他就想一定要钓到鱼,哪怕是一条小鱼。
终于,到了山顶,他差不多累晕了。
休息了一下,他做了一根简易的钓竿,一根嫩竹,一根细棉线,还有一个用大头针做成的鱼钩。
水面上金光闪烁的阳光刺得他眼睛疼痛,不时有几只小鱼跃出水面,一排排波纹给予他很大的鼓励,他高兴极了,感觉这次一定会满载而归。
泥鳅盯着那一动也不动的细线,风把线吹歪了,他多渴望是一条大鱼呀!可拎上来,空的,他只好再次放下。
鱼儿们总在附近徘徊(huái),他真想催催鱼儿上钩吧!可他知道,鱼儿的心里也很复杂,它们头脑简单,没想到牺牲自己是拯救一位老人。所以,泥鳅尽量伪装,纹丝不动地拿着钓竿。
突然,他发现线在下沉!赶紧拉起钓竿,但还是落了个空。
太阳留下灿烂的余晖,天色已经不早了,泥鳅有点绝望了。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但他不敢去摘野果,生怕错过一个机会。
幸好,老天似乎眷顾有耐心的人。线又在异常摆动,他迅速提起,这次,“猎物”上钩了,不过是一条一寸长的小鱼,当地人称这种小鱼为“痴不呆”。
泥鳅赶回去后,王奶奶已经醒了,躺在床上。
泥鳅舀(yǎo)来一小盆清水,煮了一碗小鱼汤送到老人床边,老人喝完后,终于开口说话了:“泥鳅呀!谢谢你,这是我喝过最美的鱼汤。”
点评:这篇习作让我很感动,一个孩子在自身很困苦的时候,还想着无依无助的老奶奶,展现了一个孩子纯洁高尚的心灵,是尊老爱老的榜样。
同时,我又在思考,作者这么小,怎么能写出这么有深刻道理的文章?我想,这大概就是作者对生活的认真思考和细致观察的结果。
在作者奶奶所住的乡村,有许多孤独的老人,他们的子女都在外打工,生活境遇确实很差,每当作者回去的时候,奶奶都要把他们从城里买来的食品分给这些老人吃。也许正是生活中这些看似平常的点滴事情,被作者用来进行创作并加以放大,也就成了一篇看似遥远,却又像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
文章虽以《最美的鱼汤》为名,但不难发现,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泥鳅,突出了人性美这一主题,让人对泥鳅这个孩子有一个立体的印象,从他身上看到了许多闪光点,人穷志不穷,有着坚强的毅力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尽管这只是一碗小鱼汤,但我想味道一定很鲜美,因为这里面盛满了人间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