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2年度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于2月6日在合肥召开。本报记者已连续两期,先后报道了12个地市的教育新风采,现将余下4个地市一一展现。
安庆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本报记者 苏 锐
2011年,安庆市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核心,统筹规划,强化管理,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以师德建设为切入点 为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安庆市坚持“教育为先,德育为首”的原则,努力抓好师德师风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队伍管理制度。该市先后出台了《安庆市中小学教师行为“八不准”》《安庆市教育系统教职工表彰奖励和纪律处分办法》等,通过常规管理检查和深入开展“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二是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创学习型学校、做学习型教师活动。安庆市提出了“营造书香校园,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倡议,在全市各校掀起读书学习热潮,注重用制度来确保学习型学校组织建设,构建多层次学习平台。三是开展倡导高尚的师德活动和评先创优活动。该市教育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学习汪珍连同志的先进事迹,以他为榜样,引导广大教职工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示范引领作表率,努力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贡献。
以教育科研为着力点 “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安庆市以教育科研为着力点,有效锻造教师队伍群体得以科学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是课题引领。为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站在时代前沿的教师,该市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转变观念,建制度抓科研;切实加强校本研究和培训,让教师懂科研;给优秀教师压担子,用标杆带科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反思促科研;鼓励教师勤动笔,创氛围讲科研。二是“三名”工程。为了发挥“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该市从2007年始即制定了《安庆市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命名实施方案》,并命名了第一批名教师、名校长。
以业务培训为增长点 经过多年的积极思考与不懈实践,安庆市“以全员培训为基础,以骨干培养为引领,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培训基地为依托,以创新模式为关键,以加强考核为保障”的教师培训工作特色已经形成。
一是以实施“国培、省培”计划为契机,努力开创教师培训工作新局面。安庆市成立了实施“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教育局也分别按要求成立“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和项目执行办公室,具体负责“国培计划”各项任务的落实。二是以“市培”为突破口,大力创新市级专题培训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培训特色。制定了专题培训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师培训。全年“市培”共十个项目,重点放在对校长的合格培训、提高培训和骨干培训,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全员培训、心理健康骨干教师专题培训,对全市学科带头人的异地集中培训、全市音体美教师的专项技能培训等方面。三是深入开展“评好课”、“命好题”专题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一年来,为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安庆市建立了“国培做示范、市培抓重点、县区保全员、片区重教研”的四级教师培训体系,形成了人人参加全员培训(校本培训)的培训机制。
池州市:体教结合 做好体育大文章
□本报记者 薛 晨
池州市充分发挥教育、体育部门合署办公的优势,着力深化教育、体育改革,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对推动素质教育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大投入体育设施建设
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全市各中小学校先后投入资金7500余万元用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市一中、市职教中心均建成400米标准田径场和体艺馆。贵池区结合学校标准化建设,率先在全市实现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全面达标。东至县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其他县区也结合体育部门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等项目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体育器材添置工作。十一五期间,该市新建21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0%以上选址建于当地学校,同时,依托学校创建国家级、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5个。
2011年,池州市教体局还投资60万元,完成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设,配备了亚健康、骨密度和体能测试等器材,从2012年起定期为全市师生免费提供体质健康状况检测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提升体育师资整体素质
多年来,该市及各县(区)在招聘教师时,均把体育教师队伍补充纳入招聘计划之中,近几年全市新补充体育教师63人,体育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也列入到全市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总体规划之中,对体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岗位知识专项培训,组织开展观摩课、公开课、专题论坛等系列活动来改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激发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教体结合有保障
为促进全市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发展,该市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到市对县(区)教育局主要工作目标考核之中,坚持初中毕业生的体育考试升学制度和高中毕业生体育达标会考制度。30分的初中体育考试成绩记入中考总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为竞技体育发现和选拔人才创造了条件,得到了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普遍认可。此外,该市还丰富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2011年该市先后举办了第八届中学生男子篮球赛、第七届中学生女子篮球赛、第十一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对于今后“体教结合”之路的发展,该市教体局负责人表示,将在建立“体教结合”的保障机制方面进行尝试探索。设立体育专项奖励基金,对在各类赛事中获奖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给予必要的现金和物质奖励;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输送运动员的成绩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评估范畴;加大体育课教学督查与评估力度,进一步规范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源头上为体育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黄山市:规范收费 规范办学
□本报记者 苏 锐
根据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厅局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通报,黄山市2011年省级教育收费问题的投诉基本为零,教育收费的群众投诉继续保持全省最低水平,绝大多数区县和市直所有学校实现零举报。
落实工作责任制 黄山市坚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机制。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联席会议定期分析黄山市教育收费形势,研究制定对策。根据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结合黄山市实际,制定了《规范教育收费、进一步推进教育乱收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要求主管部门负总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治理教育乱收费责任单位,各区县教育局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监察室负责工作落实,教育科、计财科等相关科室共同协调配合的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机制。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也成立相应组织,校长为治理学校乱收费第一责任人,并明确了专人分管,确保黄山市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扎实开展。
全面规范收费行为 每年春、秋两季开学,该市物价局、财政局、教育局都联合下发开学教育收费的通知,明确各项收费政策。各中小学收费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实行亮证收费,统一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收费票据。明确全市城市中小学校除按规定收取教科书费、作业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农村中小学除收取作业本费外,不允许学校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中小学教辅用书严格实行学生自愿向新华书店订购,新华书店保证提供正版教辅用书。
重视收费政策宣传 每学期开学时,黄山市都要把市物价、财政、教育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开学收费通告和加强学校收费管理的通知,放大印刷,由各校在显目位置张贴,并公布举报投诉电话,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公示制度是否落实,列为开学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确定贫困生资助、减免学费贫困生名单时,都及时上墙公示,建好受助学生个人档案,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市教育局与市物价局共同出台了《黄山市教育收费监管制度》,禁止各级各类学校自立收费项目、搭车收费、超标准收费、超范围收费、各种形式的摊派、集资以及收取与入学挂钩等任何形式的赞助费。每学期开学后,市物价、纠风、教育等部门对各地各校教育收费情况都要联合开展督查,并通报督查结果。畅通市本级信访投诉渠道,认真受理和查处来信来访、市民热线、政风行风热线、网络投诉等,并坚持了教育乱收费投诉、举报季通报制度。2011年市级14起举报投诉,都得到了及时受理和报结。黄山市还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教育民生工程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学校公用经费足额及时到位,从而杜绝“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由于黄山市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长抓不懈,始终保持对教育乱收费的“高压”态势,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督查与受理投诉举报相结合,做到有案必查,有错必纠,有纠必果,黄山市中小学收费行为不断规范,遵守收费规定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自觉行为,不仅促进了黄山市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使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黄山市岩寺小学向家长发放免除学杂费政策宣传卡
铜陵市:“信息化”助力现代化教育
□本报记者 薛 晨
2011年初,随着《铜陵市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和《教育现代化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表》的出台,铜陵市正式步入了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工作之路。
一年来,全市已经实现光纤接入市教育城域网,学校建有不同规模的校园网络系统并建有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全市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达到10∶1。
资源配备 夯实基础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创新动力,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2011年,该市累计投入资金2300余万元,完成了23所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等电教、教仪设备的升级改造任务,更换了1200余台电脑设备;城区所有学校采用“学校出一点,教师拿一点”的办法,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在铜陵市,还建成了机器人培训基地,10余所学校建有机器人工作室,机器人竞赛已逐渐成为该市信息教育的品牌;为近500个班级配备了电子白板、多媒体投影、视频展台、电脑、音响等“班班通”设备,圆满完成了“班班通”工程的二期建设任务。
网络建设 构建平台
硬件建设的同时,该市还在铜陵教育城域网建设和管理方面下大气力,努力构建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服务平台。2011年,铜陵教育城域网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城域网下挂有铜陵市中小学教研网、铜陵自考网、铜陵语言文字网、铜陵教工网等,并与各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网站相联,覆盖市区所有的中小学和铜陵县、郊区、狮子山区的部分学校,基本形成了以教育城域网为核心,面向社会公众的电子办公服务系统和教育公众信息服务体系,为教科研、教育培训等提供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业务平台和开放的资源中心。与此同时,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也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创办了各具特色的校园网站,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沟通的有益平台。
全员培训 建设队伍
2011年,该市教育局先后选派30余名中小学校长赴上海进行培训学习,让他们系统地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信息化设备使用技能和现代学校管理知识。铜官山区教育局还同北师大、东北师大等高校开展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合作。
2011年,该市积极开展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在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带动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逐渐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基层教师教研工作的热点,全市先后有7所学校成为该课题的实验学校,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市铜官山区在各级各类教学运用比赛中成绩突出,在全国电子白板运用大赛中,获特等奖1人次,一等奖10人次,二等奖30人次,三等奖13人次。
2012年,铜陵市确立了打造“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主题,将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对教育教学、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教育管理等方面成功介入和整合,催生出新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