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科技的进步,照相机这种曾经的奢侈品,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家庭,即使不是摄影大师、专业人士,同样可以手持一部好的照相机,记录人们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日前,记者采访了三位爱好摄影的发烧友,听他们讲述光影记录间的平凡而有趣的故事。
“用光”的艺术
讲述:张 军(广告公司职员)
我刚刚接触摄影的时候,一位圈中好友对我说了句很经典的话:“摄影是一门用光艺术,所以我们要把所有的钱都用光……”如今,我正在悲催地践行着这句预言。
因为在广告圈里混,接触的都是比较时尚的资讯,也存了些钱,弄台相机玩摄影成了我的一个心愿。去年初,赶上女朋友过生日,就买了个佳能50D套机(7800元),想照点相片做纪念。新机到手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公园试拍,正在公园拍摄荷花的老头说佳能成像太肉,尼康比较锐利,还现场用事实说话,于是后悔。
把相机干脆当生日礼物送给了女朋友,自己在回家路上又买了尼康D300s套机(1.38万元),玩了一段时间,发现16mm~85mm镜头的焦距不够长,想拍远景拍不下来,于是换了个号称可以“一镜走天下”的18mm~200mm镜头,安逸啊,从近到远都可以拍了。
年底时,拿着镜头跑去“打鸟”,正巧遇见一些“同行”也在拍,天啊,别人用的是300mm的定焦镜头,一问价格(8000元),再看看别人的照片,天壤之别。当场就想把自己的镜头换了。如果不买一个,怎么能拍出很好看的照片呢?于是,我又买了一个300mm的定焦镜头。
过年前,我参加一个摄影团体的集体活动,带着300mm定焦去拍模特,结果拍的时候发现想拍张全身的不行,结果我拍的都是大头照,回家很懊恼。回家后,妹妹说给她拍点照片做相册,单位领导也喊我去帮忙拍摄一个楼盘销售大厅的全貌,我将我的全部镜头掏出来,一个超广角都没有,场面拍不全,为了在领导面前显示自己摄影很专业,我立马又花八千多元买了个超广角变焦头。
一个星期前,经过一年来对器材的熟悉,觉得应该换全幅相机,这样可以在成像上得到更大优势,省去乘1.5的系数,还有超高感光,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于是,把D300s套机出掉,购入D700(1.38万元),既然都上全画幅单反了,不上“牛头”那怎么行?于是,败了10.5mm F2.8G ED镜头(5500元)、18mm F2.8D(8100元),和60mm F2.8G ED镜头(5500元)。
前几天,听人说镜头保护不好容易发霉,需要干燥放置,我这么多贵的镜头,当然要好好保护,于是,买了个电子干燥箱,花去4000元。真的不知道我的这个爱好是好还是坏,如今玩摄影玩得我都快变成穷人了……
玩的是心情
讲述:冯瑞凯(国有企业职员)
如果在10年前,看到别人拿着相机到处拍照,都会认为那是富家子弟用来挥霍、炫耀的一种筹码,可今天,摄影对大家而言已经成了生活中一种常见的事情。
我最早接触专业单反相机的经历比较有趣,大概是六年前,我买了自己的第二部DC(数码相机),感觉很过瘾,那时候玩数码相机的人不多。到上海找同学碰上一个汽车展,进去看看几个靓丽的车模登台了,很多人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中的相机拍摄,我一看人家都是“长枪短炮”,大大的单反机身,又长又粗的“筒式”镜头,而自己手里的“小卡片”显得很寒酸、渺小。
这次的经历让我备受打击,意识到原来相机越大、镜头越长就越好。回到合肥,我立即凑钱买了一部单反相机,特意配了个长焦镜头,平时出门就把镜头拉到最长的状态,挂在腿边晃荡晃荡的,感觉很是拉风,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挺有意思的。
转眼几年过去,期间,我陆续换过两台机器和三个镜头,目前使用的是佳能1DmarkII,配24mm~70mm镜头,这些都是从网上买的二手货,价格不贵,用着也不错。毕竟我不是专业摄影师,摄影对我来说只是生活中的爱好、一种心情的宣泄,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头脑发热,成为动辄一掷数万金的“器材发烧友”,机器、镜头固然重要,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相机后面的那个头,以及在拍摄时的心情。
闲暇时翻看旅游杂志或者摄影网站时,那些颜色鲜艳的微距花卉、气势磅礴的广角风景、惊鸿一瞥的人像写真……或写实、或唯美的照片让我深深迷醉,感觉每幅图片都是摄影者的一种心情。有人说过一句话: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我不是摄影家,拍不出不朽的影像,但我愿意用相机记录下自己的心情。
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管我一天的工作有多繁忙劳累,到了晚上我都会抽出一个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出去走走,有时会带沉重的单反,更多时候还是带着小巧轻便的DC,随走随拍,记录下身边生活中琐碎的点滴,我拍过路灯下接吻的情侣、满街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有时候也拍流浪狗、孤独的老人,但拍他们时心情会很难过,可这些都是我真实心情的流露与记录。
如今,摄影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休闲方式,没有任何压力,完全自由放松,想拍的时候就拍,不想拍的时候就放下来。光影的记录是一种审美、是一种对光的美化,也是一个人修养内涵的好方式。
带着相机旅行
讲述:周 梅(驴友)
如果没有手中的相机,就不能让自己的生动保留下来?非常喜欢日本摄影师荒木经惟的一句话:随着快门的开启,时间被凝固下来,作为“此时此刻”的记录是不可重复的,也就成为永远。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人们去旅游时都一定要带着相机的原因。
从上大学开始,我就喜欢背着行囊到处旅游,那时候没什么钱,把有限的经费算了又算,住最便宜的旅舍,吃最简单的小吃,蹭过路的汽车,就是想多走几个地方。那时买不起相机,只能把沿途的风景看在眼里、印在脑中。
不知道谁说过,人生中最费钱的爱好有三个:摄影,旅游,吸毒,其中前两个爱好只要有一个,就一定会有另一个。所以,爱上摄影对我来说是必由之路。大学毕业后忙于工作,出去旅游的机会不多了,但每年我总会挤出一点时间出去跑跑,不一定要名山大川,却独爱那些充满人文气息的城市,如大理、西安、敦煌……
最开始买的是DC卡片机,便于携带,像素又高,比上学那会的胶片机方便了很多,至少拍完立刻就能知道拍得怎么样,所以兴趣颇高,走到哪都带着。一直习惯独行,后来有次在成都遇到几个驴友,相谈甚欢,结伴而行,在路边拍摄完一组片子后,彼此交换欣赏,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别人拍的照片主体突出、背景虚化、层次分明,看上去十分舒服,而我的片子很平,拍摄主体和背景混为一体。从那次开始,我接触到镜头焦距、光圈、景深等相关摄影知识,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驴友喜欢带着沉重的单反相机。于是,我正式脱离了原来仅限于“到此一游”式的拍照留念,加入到单反大军的行列中。买了单反很兴奋,然而一次在青海拍照时,发现我的镜头焦距够长却不够广,别人能轻松收入镜头的广袤风光,我却只能拍下来一小部分。郁闷啊。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了普通变焦镜头与超广角、鱼眼等特殊个性镜头的魅力。
随着对摄影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我对器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拍摄夜景让我知道需要三脚架的稳固,拍摄人像让我了解闪光灯带来的光影魔术,拍摄风光让我体验到各种滤镜、偏振镜片的完美效果……我身后的背包越变越大,里面装的东西越来越多。
很多亲友都不理解,像我这样一个瘦弱的女生,怎么能有毅力和体力背着总共一二十公斤重的硕大行囊,带着单反相机、三四个不同功能的镜头,还有闪光灯、三脚架等一大堆器材,去各个地方乱跑。有时候确实很累,在爬山的时候经常会累到想把所有的相机装备都扔到山下,但每次咬牙坚持到登顶,用相机记录下壮美的景色,那种成就感无以伦比。
家里客厅整整一面墙上贴满了我在全国各地拍摄的照片,每次有朋友发出惊叹:“哇,你又去了哪里哪里,这风景太美了!”我就会发自内心的满足,因为那些瞬间是属于我的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