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学生记者龙年寒假走访安徽各地年俗文化
今年是壬辰龙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龙的象征性意义非常大,龙腾盛世之下,各个地区的春节风俗也呈现出各自的红火景象。在安徽省皖北区域,几个城市的民俗都很相似,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开始,腊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是“除夕”。这一天全家团聚,除旧迎新贴春联,还要祭祖。
中午全家要吃团圆饭(有的是在晚上),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摆供,烧香、点蜡,表示敬意。晚辈要给长辈“辞岁”,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主妇此时都忙着包饺子,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锅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连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除夕夜,鞭炮齐鸣,人们睡得很晚,有的彻夜不眠,俗称“守岁”。
从初二起,就要去亲戚家拜年了。要先到最亲的亲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后再按亲疏情况一家一家地拜。拜者要带礼物,受拜者要设宴款待。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兴拜年。有时受拜者还要根据情况进行象征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结束。
在春节期间,各个地区都有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各种活动,在春节期间也在“大同”之下存在一些“小异”。在这里,我们将跟随各个地区的同学们一起去了解他们的春节有哪些不同的特色。
宿州
□本报记者 张丹丹
学生记者 泗县新集高中高二年级 张 波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主食以面食为主,午饭吃馒头、饼。春节期间几乎只吃面食。春节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此时老百姓就开始准备年货了。各家都要蒸馒头、炸出各式的面制小糕点。拜年是在年底进行,大家提着礼品看望亲戚。而在正月初二、四、六等双日期的日子里,晚辈再到长辈家,这时还会收到长辈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硬币放进扁食里
扁食在北方地区都有,宿州也不例外。作为年初一的早饭,每个人都必须要吃。扁食主要以青菜、鸡蛋末、粉丝末作为原料,长辈们还会在包制时随机放进一些硬币,一元、一角、五角等。扁食完工后,会有一个自愿“守岁”的家人照看。初一早饭时,谁吃到包有硬币的扁食,就代表谁会在这一年里财运亨通,而且硬币面值越大,就证明赚的钱越多。
中国马戏之乡
埇桥区被称为中国马戏之乡,在汉朝时,就十分盛行,其中马戏、杂技、魔术表演,最受追捧。尤其是年初一以后,各家各户相互拜年,走上街头,各色的活动中当属马戏是最受当地人欢迎的。
淮南
□本报记者 张丹丹
学生记者 淮南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 张子阳
淮南市是一个煤炭城市,但是也是一个豆腐之乡,淮南八公山豆腐远近闻名。淮南地区过年与其他地区无异,但是“豆腐之乡”的淮南也上演了一场豆腐盛宴。也许很多地区过年风俗都一样,但是淮南的豆腐却在各个地区中更高一筹!
八公山豆腐节
在淮南地区过年的时候不得不说淮南的“豆腐节”,八公山豆腐节有很多的讲究,首先于年初八或初九开新丁会,由丁头(这一年最先出生的男丁是头丁,其父亲就是丁头)组织,农历正月十三之前是今年的灯,农历正月十三之后是明年的灯。新丁会的任务就是收集豆腐节所需的经费,并安排豆腐节的有关事项。
正月十三这天集中接灯的时间是中午十二点左右,下午二点至三点上灯。去丁头家把灯接出来时要敲锣打鼓,先挂林氏大祠堂的灯,再挂私香火的灯。迎灯后要把豆腐运过来。灯迎来后由灯头把灯拿进祠堂,由灯头把灯挂起,边挂边放鞭炮,边敲锣打鼓,还要带供品:双烛、鸡、猪肉和香等等。然后在正月十三这天下午三点打豆腐仗,后上私灯,再回祠堂吃饭。正月十四第二个祠堂挂灯,正月十五第三个祠堂挂灯,并在当天下午五点左右喝丁酒(以前由丁头开支,后由剩余的集资来开支)。上新灯时,要把旧灯取下来。社冈下一直有种豆,做豆腐的习惯。豆腐节以前各家都不装饰,现在有装饰,目的是为了增加气氛。
豆腐节所用的器具有灯(买的,自己加以装饰)、豆腐、锣鼓、祭祀用品等。豆腐节上所采用的锣鼓打击乐是以前传统粤剧的打击节奏,村中长辈介绍此打击乐的曲牌名叫做撞点头。一切齐备后,所有的人都要去尝鲜了,各种豆制食品被制作成为各种食物,喜欢豆制食品的人可以大饱口福了。
蚌埠
□本报记者 张丹丹
学生记者 蚌埠市第四中学 徐 含
过去,蚌埠一般居民家庭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后开始办年货,称之为“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十二月二十三过祭灶节,年三十晚全家团聚。正月初一开春,互拜新年,吃喝玩乐,走亲访友。初五过小年,“接财神”。和很多北方地区风俗无异,但是在蚌埠地区有点别的地方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团圆饼”了。
团团圆圆“团圆饼”
蚌埠地区有一个习俗,过年了家家蒸大馍,蒸了一锅又一锅,蒸好了放在盛粮食的笆斗里。年前蒸馍时各家都会蒸上一个一尺方圆的饼,当地人叫团圆饼。饼一般连续摞三四层,上面用面粉做一对小龙,预示着子女都能成龙成凤;配上莲子、红枣等点缀,有早生贵子、红红火火之意。蒸团圆饼时,小孩子是绝不允许插手的,蒸好后,要放在自家的粮囤上,也有庆丰收的意思。
淮北
□本报记者 南 屏
学生记者 濉溪县初级中学 袁 牧
旧时,富有之家在腊月初八之后就开始筹办年货,有“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之说。一般人家在腊月下旬也就准备过年了。腊月二十四送“灶君”,这天,家家设供祭灶,将锅屋墙上旧的灶神揭下,在香炉中焚化,谓之“送灶神上天”,然后张贴新的灶神。接着就是打扫房舍、庭院、几案,即所谓“二十四扫房,二十五掸尘”。蒸馍炸菜,准备过年。年后的拜年和走亲访友基本与宿州、阜阳一样,但是在此,老一辈的人会给你说说面灯的故事。
捏面灯 照平安
正月十五上午,家庭主妇就开始捏面灯了。淮河以北古老的农耕习俗,是以种麦吃面为主。直到上个世纪后期,这里才开始吃元宵过十五。而捏面灯、蒸面灯、点面灯却是这个节日标志性符号。捏面灯必然都要做个“龙灯”,因为要在龙口中塞一个硬币和红纸,也叫“钱龙灯”。全家人都可拿起点亮的面灯,首先在自己的眼前照三圈,随口唱道:“眼前照三圈,今年不害眼”;再向身后下方照几下,又唱道:“照照腚,三年不得病”。接着,又端起面灯,在全家住宅各方,来回走动着照一照,意为光亮所到之处,都能驱除邪恶。这样,全家身体安康,住宅平安无恙。
亳州
□本报记者 南 屏
学生记者 涡阳县育萃中学 曹 露
亳州市被誉为中华小药都,原属于阜阳市管辖,在2000年5月份被设定为地级市区,所以在文化风俗上与阜阳无异。在亳州地区,春节延续一个月之久,从腊月初八开始准备到正月十五结束。腊八早晨要喝“腊八粥”。一般人家从这天开始就着手办年了。
拜年送大馍 过年有忌讳
在拜年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礼节,拜年可以什么都不带,但是必须要有大馍,这意味对长辈的尊重。在春节期间,亳州地区还有一些“忌讳”,年前蒸馍、炸丸子时小孩不能在厨房里,以免乱说话;不过初五不能使剪刀等等。这些“忌讳”如今有的还存在,有的已无影无踪了,如果家里人死了不到一年的话,连续三年要贴紫色的条幅,还不能吵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要不然这一年就不好过了。
阜阳
□本报记者 张丹丹
学生记者 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职高一年级 张银山
红蜡烛不许灭
阜阳市是一个大市,其管辖范围较大,在安徽地区属于人口大市,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因为地处安徽北部,所以过年的风俗文化基本和宿州、淮北、亳州地区无异。但是在阜阳地区很多的农村里有一点不同于其他地区,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像鸡、鱼、肉等。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对不许灭掉。因为很多地区都有守岁的习俗,不灭的红蜡烛也代表了守岁与守财之意,让财运与平安“洪福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