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学生记者龙年寒假走访安徽各地年俗文化
年年过年年相似,年年过年味不同,俗话说十里不同俗,虽然每年的大年三十都是举家团圆庆贺新春的日子,但是在春节里,不同的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龙年春节,本刊的编辑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安徽省位处江淮之间的六安、安庆、滁州三市在迎接新年时的各项风俗习惯,与各位同学共享。
安庆 黄梅戏之乡的欢乐新年
祭祖 我们这里很隆重
□本报记者 落 璇
学生记者 太湖县徐桥高中 甘佳慧
甘佳慧是土生土长的太湖人,对于这个地方的过年风俗,那她可是了如指掌。跟随着她的脚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
中国的大部分地方也都有祭祖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已经慢慢淡化。但是甘佳慧所在的太湖县,如今的祭祖活动依旧隆重。腊月二十四,小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请祖宗回家过年。各家各户的男人来到祠堂供奉老祖宗,然后磕头拜礼。从这天开始到正月初四,每天必做的功课就是给老祖宗送供奉,早晨、中午各一顿饭,晚上就改为上香。你可别以为这就是普通的点燃一束香,插香的位置是非常有讲究的,祠堂内的三个方向得各插一束。到了大年三十,当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刻,就该去给老祖宗拜年了,这时候,女孩子家家的还是留家里吧,祠堂依旧是男人才能入内的地方。甘佳慧也只是听家里的老人说过一些片段,因为是女孩,具体的内容和过程也不是非常清楚。正月初四,这天是送祖宗的日子,过程基本与接祖先类似,直到这一天,一系列的祭祖活动也就告一段落了。
炒米 飘出传统的年味
□本报记者 落 璇
学生记者 望江县第四中学高二(5)班 檀立军
作为望江人,檀立军每年过年最为期待的就是家里炒米的制作。炒米是安庆市特有的食品,在它的身上聚集着浓浓的年味,凝聚着安庆人民的智慧。
炒炒米大多选择寒冷的天气,将洗干净的米经过冷冻,炒出来才松脆可口,糯米、粳米任君选择。炒炒米仅靠一人是不行的,因为一个人操作顾上顾不了下,稍不留神就会将米炒焦,所以得有人打下手,控制炉灶里的火候。通常,结束炒炒米都要到深更半夜,虽然天寒地冻,但灶台里的火烧得屋里暖洋洋的,营造了春天般的氛围,一家人其乐融融。年前,空气中都会不断地弥散出炒米的香味,不谙世事的孩子也能切实地感觉到就要过年了。
正月接待客人是离不开炒米的,拜年的客人一般耽搁的时间不会太长。用当地的“本鸡”炖煨的老母鸡汤冲到炒好的炒米内,一碗热气腾腾的老母鸡汤泡炒米,外加三个炆香茶叶鸡蛋。这叫“吃茶,得元宝”。
拜年 散发出和谐的年味
□本报记者 落 璇
学生记者 怀宁中学高二(17)班 方 平
过年期间,拜年这项活动,将年味“发酵”到了极点,无论是街头的景物,还是行人的装扮,都以一种欣欣向荣的精神迈向春天的怀抱,空气中的年味也洋溢着春的气息。方平说过年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拜年,可以为长辈们带去自己的祝福。
拜年的方式,安庆与其他地方没有大的不同,但是其中也就一些特殊的讲究。大年初一早上,女儿、女婿要到岳父家拜年,当然不能空着手去,至于携带什么礼物则没有规矩。但进门时女婿一定要走在前面,因为新的一年开始,迎接的第一位客人是男人,这一年就会兴旺发达、万事如意,如果是女人则触了霉头,当年有可能不顺心;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是别人家的人,自然也是客人了,而女儿、女婿是到岳父家的第一批客人,所以女儿不敢大意地率先进入父母的家。
凌晨四点就“完年”
□本报记者 落 璇
学生记者 宿松县博雅中学高三 张 倩
张倩说宿松有段民谣,他们可是从小就会唱。“天哪天,莫起风,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又杀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挨骂”。宿松做的粑是用米粉和成的,用蒸笼蒸熟,凉了干了,就用水浸着。粑用桃木雕花造型,有喜字印,有寿字印,还有春字、福字等印。
在吃年饭的时间上,宿松大多数地方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但宿松湖区,靠东洪、下仓一带却有些特别:大年三十早上,天刚破晓,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过年”,一家人围桌吃起了“年早饭”。性急的人家甚至四点多钟就“完年”了。
六安 革命老区的特殊年俗
开门迎新年 方式那可不一样
□本报记者 落 璇
学生记者 金寨县张冲中学九(1)班 王 慧
说到当地特色的过年风俗,王慧想了很久。吃年夜饭、守岁……似乎这些都和别的地方类似。可是说到大年初一——新年第一天的度过方式,那可有些不同了。
初一凌晨,开门放鞭炮,按旧历书所示财神方向走几步作揖行礼迎财神,称出天方。南溪一带开大门后,先用柴火头向外抛掷,人再出门迎财神。金家寨等集镇有的在红纸帖上写“恭贺新禧”等词语,作为贺年片投入门缝以示登门拜年。吴家店地区农民五更起吃早饭,称吃更饭,然后出门拜年,有“初一叔、初二舅、初三老干爷(岳父)家走”的俗语。
新年习俗多 每天都有“新感觉”
□本报记者 落 璇
学生记者 霍邱中学高二(10)班 王启青
王启青说在他们霍邱县,过年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都是有说法的。
农历正月初一早晨,男女老少身穿新衣,家家户户点灯、点烛、焚香、放鞭炮、烧纸磕头,喜气洋洋迎新年。初一至初三,早饭有初一挂面或饺子,初二汤圆,初三饺子或挂面的规矩。初三早晨“送年”,形式同初一。送年后,撤掉供品、倒掉垃圾、泼掉废水,开始煮新饭。挑第一担水时,要在井旁烧香、放鞭炮,表示解封敬井,一切活动恢复正常,亲朋好友来往无所禁忌。初四为忌日,初四取“戳事”谐音,谓之出门有事;叶集、姚李一带,视初五为“破五”,这一天,不走亲戚,不串门子,商店不开门;周集、石店一带从初一至正月十五日,家家忌吃“面疙瘩”,说“吃了面疙瘩好长疮”。
滁州 鱼米之乡的丰富新年
□本报记者 落 璇
学生记者 明光市第二中学八(9)班 江文娇
说到滁州各处的过年风俗,江文娇那可是了如指掌。在定远一带,初一早晨吃年糕,取吉利语“步步高升”。在滁城一带,拜年时家长交给儿女许多名片,名片是红色的,上面印有“恭贺新禧”等字样,专为拜年所用。在全椒一带,三天年内女子不上厨,由男子代劳。在凤阳县一带,年初二,出嫁的闺女要给父母送“旬头”,也称“垫缺”。如果父母亲有66岁或73岁,还要送一块猪肉或一条鲤鱼,有“六十六吃块肉”,“七十三,吃条鲤鱼猛一窜”之说。
说了这么多习惯,江文娇最喜欢的还是自己家的风俗习惯。年三十晚上,全家团聚吃“年饭”。每人都要有一个席位,就连吃奶的婴儿也要为他设一副杯筷。拿筷子时要多拿,超过吃饭的人数,预兆明年要添丁进口。吃年饭时,家主坐上首,晚辈执酒壶。吃年饭必须有“平安菜”、鱼和肉圆子。“平安菜”用胡萝卜丝加木耳、金针菜等合为10样,又叫“什锦菜”或称和菜,寓为平安;肉圆子,寓意圆圆满满……吃饭时忌舀汤泡饭,否则明年出门,必逢雨雪。除夕煮年饭要煮得够“三天年”期吃的。饭锅内放纸钱4张,分东西南北,饭熟时看哪一方纸潮湿,潮湿的那一方明年雨水多。饭后,孩子们爬门板,在门后连蹦三下,边蹦边喊:“快蹦快长!”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有趣的习俗。子时以前要扫地一次,将一切垃圾和污水倒完,睡觉时将鞋子翻过来,因为除夕诸神下界,不能让污秽的东西冲了神。
在滁州,还有一项活动是你不能错过的,那就是正月初九的琅琊山庙会。期间有各种样式的表演,像凤阳花鼓、杂技等这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表演随处可见。此外,还可以在庙会上买到众多民间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