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样子
03版:专题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3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32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你的样子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责任编辑 张遵宝 发布日期:2009-11-23 15:35:46

——国际儿童日特别报道

       11月20日是国际儿童日,目前世界儿童的生存环境依然严峻。全世界约有2.18亿名年龄在5岁至17岁的儿童在外从事繁重劳动,超过30万名儿童被迫成为士兵,约120万名儿童被拐卖,约4000万名15岁以下儿童遭到虐待和忽视……
        值此国际儿童日之际,我们推出特别报道,期望你从这些影像中寻找到力量与希望,或许世界并不总是美好,但依然值得我们为之奋斗。那些奋斗的身影,就是——你的样子。

奔跑中的越战女孩

        (左图:《奔跑中的越战女孩》,黄功吾拍摄。右图:左图中光着身子的女孩成年之后。)
        图片说明>>
        这是一张新闻摄影史上非常著名的照片。画面上,一群越南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的四处奔跑,中间那个小姑娘,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了,她不得不脱光衣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逃命。她双臂伸开,脸上满是恐怖和痛苦。他们身后是燃烧的村庄,以及手拿武器的美军士兵。
        后续影响>>
        这张荣获197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年度最佳照片奖”的照片逼真地揭露了越南战争的残酷性,显示了战争对人类灵与肉的深重伤害。
        图中的女孩叫潘金淑,长大后被送进医学院学习。后来,移民至加拿大。作为一名战争的受害者和幸存者,潘金淑开始为和平事业而奔走。1997 年11月,潘金淑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亲善大使,专门为世界上被虐待、被强暴和挨饿的孩子奔走。在此之前,她在芝加哥发起成立了潘氏基金会,用以帮助那些在战争中无辜受害的平民。
        现实境况>>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25万“娃娃兵”,而各类战争冲突已导致200万儿童死亡、600万儿童致残。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于2005年专门设立了儿童与武装冲突问题工作组,并在冲突国家建立起一套监督报告机制,随时监督6类严重侵犯儿童权利的行为,包括杀害或残害儿童、招募或使用“娃娃兵”、强奸及其他性虐待儿童的行为、绑架儿童、袭击学校或医院及不向儿童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

《饥饿的苏丹》

        (左图:《饥饿的苏丹》,摄影者:凯文·卡特。右图:……)
        图片说明>>
        《饥饿的苏丹》是一幅摄影照片作品,拍摄者为南非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其后,此照片版权被售至《纽约时报》,作报道苏丹大饥荒的新闻图片。拍摄者凯文·卡特并因此照片于1994年获选“普利策奖”新闻特写摄影奖。
        后续影响>>
        就在“普利策奖”颁奖仪式结束两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凯文·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他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套了一截绿色软管,把废气导入车内。人们在他的座位上找到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现实境况>>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报告,全世界每六人中就有一人面临饥饿的威胁,而尚不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儿童无疑是饥饿最大的受害者。这样的情况在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
        饥饿是对儿童的最严重威胁之一。目前世界上有三亿儿童在饥饿中度日,每六秒钟就有一名儿童死于饥饿或与饥饿相关的疾病。
        在国际儿童日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通过2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为世界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教育、平等和保护而努力。潘基文特意用中文写下“儿童保健,厚生增进”,强调加强儿童保健和福利的重要性。“厚生”的中文语义即“生活充裕,不饥不寒”。这也表明,消除饥饿,是保护儿童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阿富汗少女


        (左图:1984年,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拍摄的《阿富汗少女》。右图:2002年史蒂夫·麦凯瑞寻找到当年的女孩,为其拍摄了这张照片。)
图片说明>>
        左图就是鼎鼎有名的“阿富汗少女”,由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摄于1984年,地点在巴基斯坦白夏瓦附近的难民营;照片中的女孩叫莎尔巴特·古拉。1985年6月号的美国《国家地理》用这张照片做了封面,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位名叫莎巴特·古拉的“阿富汗少女”。右图是17年后的阿富汗少女,和17年前相比,明显苍老了很多,眼睛也没有那么清澈了,可有一点却没有变:她的眼神中依然还带着原来的惊恐。
        后续影响>>
       “莎巴特·古拉的故事促使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成立了阿富汗女童基金。”史蒂夫·麦凯瑞说,“通过各种渠道捐来的款项,再加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一些捐助,总额达到150万美元,她的生活因此得以改善。大部分钱用来资助那些失学的女童。比 如,我们以她的名义在她居住的村庄建立了一所小学。同时,我们也用这笔钱在阿富汗的许多村庄建立了小学和诊所。”
        现实境况>>
        现在,阿富汗仍呈现极度贫穷与军阀割据的现象,久经战乱而破坏的基础设施、大量地雷与其他未爆的权威统治,加上大量非法鸦片与海洛因毒品贸易充斥中,阿富汗举行第一次全国性选举,期间遭受偶发性的暴力性政治运作,以及来自部分根植于盖达组织与塔利班余众所发起并持续进行中的军事与暴力行动中。

“大眼睛”苏明娟

        (左图:《我要读书》,摄影者:解海龙。右图:成年后的苏明娟,在中国工商银行工作。)
        图片说明>>
        1991年5月,七岁的苏明娟是金寨县张湾小学一年级学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到张湾小学发现了课堂上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后续影响>>
        当年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于2005年从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毕业后,进入了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
        1989年10月30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一所所希望小学随着公益和慈善的波浪,在大山深处、在穷乡僻壤建了起来。万千贫困孩子带着求知的渴望和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在希望小学尽情地放飞着“希望”。
        这是一把神奇的钥匙,20年来为346万多农村孩子开启了求知的大门;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20年来把无数的爱心凝聚在1.5万多所希望小学上……
        现实境况>>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英国大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随笔《论读书》中概括读书三大功能。
        而对于孩子们,读书不仅是识字之初,更是梦想之源。
        有多少童年,就有多少梦想;有多少好书,就有多少世界;有多少阅读,就有多少梦想从书中走出,就有多少精彩在童真的眼眸前开启。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