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图书馆免费开放,加上暑假的来临,一道免费文化大餐为省图书馆平添了不少人气,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便利。当前,青年阅读的现状如何?本报记者走访省图书馆,真实发布青年阅读调查,探寻青年阅读的解困之道。
免费文化餐,谁的最爱
7月2日一大早,记者到位于合肥市芜湖路上的省图书馆,虽然距离开馆还有一段时间,但在西一楼办证处门口,办理各类借阅证的市民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近百人的队伍中,中老年人居多,少有青年或学生模样的。
“好不容易逢上周末,一大早,上班族和刚刚放暑假的学生自然在家补觉了。”当记者走近46岁的郭太荣时,他正手拿着省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公告》和排队的人闲聊。郭太荣告诉记者,自己是看报纸得知省图书馆免费开放后才决定来办证的,以往必须办理借阅证入内、收取办证的注册费及使用费,打消了他们走近图书馆的积极性,而这次免费开放对爱读书的市民无疑是一道兴奋剂。
在合肥市生活四十多年的全时英是第一次走进省图书馆。“半辈子文盲一样地活过去了,以后要尽可能地多来看看书,学点东西。”全时英的一句话逗乐了现场排队的市民。
记者从省图书馆办证处了解到,自从6月28日实行免费开放以来,人气每天爆棚,前去办证的市民比以前翻番。由于办证人数过多,省图书馆不得不实行限量办证,但每天限办的400张借阅证总是在开馆不到半小时就被市民抢空。“现在每天都忙不过来,办证的人太多。尽管限量的借阅证全部办完了,可仍有不少市民坚持排队不愿离开”。工作人员表示,每天上午办证的市民中以中老年人居多,但到了下午前往咨询办证的青年人也不少,多数是学生。
随后,记者到省图书馆中文文学阅览室,只有百余个座位的阅览室里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不少读者干脆坐在地上或者倚着书架阅读。在新书、现代文学及各类小说的书架前挤满了正在挑选或阅读图书的青年读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免费开放以来,每天进入该阅览室的读者达一两千人,其中青年读者借阅的图书以现代文学作品为主。
经典名著失宠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代文学、校园文学、小说和职场、经济、外语、心理学等参考类读物的青年读者比较多。不少青年读者容易沉浸在快餐式、功利化阅读的快感中,而曾经备受追捧的经典名著类读物却被“打入冷宫”。
在省图书馆中文文学类图书阅览室,记者看到不少读者面前摆放着三四本厚厚的图书,有读者甚至一边听着MP3或一边玩着手机一边阅读。“当然看得完。这些小说简单地了解一下故事情节就可以了”。上高二的小舸告诉记者,由于长期看网络小说养成了她一目十行的本领,看小说的速度在班上是出了名的快。作为一位爱好读书的女孩,小舸对阅读的认识是“读书不就是消遣吗,干吗要记读书笔记、一字一字阅读那么严肃,一边听音乐一边翻看不是很恣意吗”。
7月4日,记者在合肥市安徽图书城看到,书目繁多的外国名著、学生必读名著及古典文学的书架前少有选购的市民。在省图书馆借阅图书的刘先生特地为上小学的儿子借了几本世界名著。“放假了,孩子就知道上网、看电视,其他书还能看看,但说起名著就很抵触。”刘先生笑声中有些无奈。“名著被读者冷落已经不是近两年的事情了,越年轻的孩子对这个越不感冒。”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示。
我想成渊博的人
在省图书馆中文文学类图书阅览室里,有一位皮肤黝黑的“常客”,在阅览区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他叫钱聪,27岁,农民工,在合肥市一家建筑工地上班,总是一歇工就到图书馆看书。
“爱,不在别处,就在那脏兮兮的工地上,就在那阅读文字的畅快淋漓间,就在那纯真浪漫的恋爱时代……”正在阅读《别了,我的文艺女青年》的钱聪用铅笔在不太整洁的练习本上工工整整地记录着自己的读后感。
一年前,钱聪随着农村老家的包工头一起到合肥市打工。听说大城市有图书馆后,钱聪找到了省图书馆。起初,他以为自己不是本地人,又没有文凭,进不了“那种读书人呆的地方”,结果办理借阅证很顺利,钱聪拿着借阅证如获至宝。工地上比较忙,他格外珍惜每次到图书馆看书、借书的机会。
因为图书馆需要保持安静,和记者“笔聊”的钱聪,用一手漂亮的字告诉记者,每次工地歇工,他不变的去处是图书馆,他几乎每个星期会到图书馆看两次书,每次都是四个小时左右。钱聪不仅爱看文艺小说,还喜欢看军事、历史以及励志方面的书籍。梁晓声、沈从文等著名作家都是他的偶像。
“知道我为什么喜欢看书吗?因为我想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希望有一天我结了婚可以这样教育并影响我的孩子”。正是因为如此纯粹的信念,近一年的时间,钱聪在省图书馆里阅读了70多本书,其中甚至有他从未接触过的英语和计算机类的图书。
七旬老者书香情
7月1日,本报新闻部来了一位特殊的读者朋友。今年73岁的退休老人孙以嵩已经先后两次到报社主动同记者分享他半个多世纪的读书乐趣,讲述了他人生不同阶段有书相伴的成长故事。《书刊伴我度终生,助我能力陆续升——庆贺图书馆免费开放,献给广大中青少年朋友们》厚厚的一沓多达六页的A4纸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孙以嵩一生有书相伴的历程。
孙以嵩并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热心读者。在农村长大的孙以嵩年轻时格外喜欢读书、写作。1953年,好不容易才上小学的孙以嵩终于开始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书刊。到了六七十年代,人们思想逐渐解放,民间读物逐渐增多,孙以嵩经历了一个惜纸、爱书高于一切的年代。“年轻人根本没有办法理解那个年代人们阅读的饥饿感,识字的人凡是看到写了字的都当成宝贝,一定要通读一遍。那时候上下班,公文包里可以少了粮票,但一定少不了一本书。”
孙以嵩说,在过去还是全民文学、全民阅读时代期间,一张报纸拥有几百位读者的事情不算稀奇,“几百人仔细看完后,最后还会有人拿回家糊在墙上当个宝贝。”孙以嵩的大半生酷爱阅读、钟爱书香,合肥市各个图书馆都出现过他的身影。而令孙以嵩不解的是,当他带着家里的晚辈去看书时,很多晚辈却不太乐意,“有时候即使被拉进图书馆了,他们也是急着要离开。”采访中,孙以嵩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呼吁更多的青年人多读书。
破解阅读之困
网络上,一份最新调查显示,我国青年“没时间读书”的比例高达57%,“不习惯读书”的占44%。只有14.04%的青年在业余时间以读书来休闲,而上网(59.65%)则取代了阅读,成为青年最主要的休闲方式。
对此,我省常年从事语言文学教育的范文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畅销小说、时尚杂志、速读选本等流行阅读渐渐成为青年缓解压力的精神快餐,越来越多的人陶醉在快餐式、浅显化的阅读快感中的现象不容乐观。“图书给予他们的不再是深沉的思考,更多的是一种休闲文化消费”。
范文萍调研发现,不少青年上了网络文学的瘾,泛滥的网络小说越来越受到青年追捧,国民人均上网阅读时长呈上升态势,而读书时长呈下降趋势。此外,为了生存、工作、情感的需要只读“有用的书”而进行“功利化”阅读,之所以成为青年阅读的一个主要倾向也是传统的阅读美德逐渐走远的表征。为此,范文萍建议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青年阅读现状,破解其困境。
省新闻出版局机关党委副书记李秀英是少年文学作家,少年读物一直是李秀英关注的课题。对于青少年阅读,李秀英建议学校和家庭做好引导、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阅读习惯,勤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