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栋梁工程”育栋梁更育希望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8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8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21年“栋梁工程”育栋梁更育希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4-10-18 11:16:56

□本报记者  谢婷婷

  “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之前自己憧憬的很不一样,更自由、更有趣、也更充实。”这个秋天,宣城籍大学生晓旭(化名)如愿考上了大学,成为皖西学院一名大一新生。自小生活在不算富裕的家庭,目睹父母勤俭持家,让他格外努力上进,也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
  9月开学报到前,晓旭如期收到了宣城市“栋梁工程”公益助学金,“一次性资助4000元,说雪中送炭可能有些夸张,但着实是一笔不小的金额,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和鼓励”。
  据悉,由团宣城市委发起的“栋梁工程”公益助学项目自2003年至今已持续实施21年,累计募集资金4300余万元,助力1.1249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圆梦大学。21年来,它不仅架起了宣城市爱心互助和传递的桥梁,还通过不断创新资助育人的模式,为该市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

“青春作伴好还乡”主题团日活动

架起圆梦阶梯
  不论严寒酷暑、日晒雨淋,晓旭的父亲常年奔波在送外卖的路途中,膝盖因频繁上下楼梯经常隐隐作痛,懂事的晓旭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高考结束后,为了贴补家用,才下考场的晓旭当即找了一份兼职,成了一名外卖小哥。由于对地域环境尚不熟悉、送单速度较慢,晓旭兼职20多天仅送了200多单,“这才真正体会到父亲的辛苦和不易”。
  对于晓旭来说,“栋梁工程”公益助学金不只是他圆梦大学的阶梯,更是帮助他开启人生新阶段的一份温暖的力量。如今,白天穿梭在校园里上课学习,夜晚回到宿舍和室友谈论专业和梦想,晓旭告诉记者,自己无比热爱和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如果有机会希望能申请勤工助学的岗位或者继续兼职减轻家庭负担。
  一笔助学金冠以“栋梁”之名,带给学子们的不单单是经济上的“及时雨”,更是精神上的“强心剂”。金秋9月,泾县籍大学生晓俊(化名)如愿从武汉理工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谈及四年前曾受到“栋梁工程”公益助学项目资助,晓俊至今心怀感恩,表示这份沉甸甸的爱心一直是其前行路上的动力。在高校继续学习深造是晓俊的梦想,他希望将来有一天自己能够学有所成,不负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栋梁工程”公益助学项目的过程中,宣城市不断拓展外延,不局限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准大学生的帮扶,而是向两端进行延伸,把小学、初中、高中及研究生一并纳入帮扶范围,为宣城青少年提供成长周期全程服务与联系。目前,该项目已经成为宣城市延续时间最长、覆盖困境学生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公益品牌项目。

点燃爱的薪火
  今年6月,宣城籍大学生晓鹏(化名)顺利进入北京某国有科研机构工作,用他的话说,距离自己“工业报国”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在晓鹏的案头,一台略显老旧的笔记本电脑已经伴随了他整整八年。2016年,拿到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录取通知书的晓鹏收到了“栋梁工程”公益助学金。关于这笔助学金的用途,一家人专门坐到一起商议。为了帮助晓鹏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更好地开启专业学习,一家人最后建议用来购买一台性价比高的笔记本电脑。
  “当时,这笔助学金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用来购买笔记本电脑则是全家人思虑再三,咬牙做出的决定”。晓鹏告诉记者,因为“栋梁工程”公益助学项目的资助,他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份“礼物”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一直十分仔细地使用这台电脑。之后通过专业学习,晓鹏也曾多次对电脑进行维修升级。尽管如今参加工作,已经有了更换新电脑的能力,但是晓鹏表示只要这台电脑还能正常使用,它会一直陪伴自己。
  一台笔记本电脑见证了晓鹏和“栋梁工程”之间的缘分。圆梦大学后,这份缘分并未间断,晓鹏时常从“栋梁学子”线上群里关注和了解项目的动态。今年暑期,看到团市委工作人员在群里倡议大家参加“栋梁工程‘薪火相传’”计划,自愿捐助新一批“栋梁学子”,晓鹏毫不犹豫地接龙捐款。“曾经的我们在最需要的时候被帮助和温暖过,所以希望当自己有余力的时候也能将这份爱心和正能量传递下去”。
  记者采访了解到,自去年开始,团市委动员“栋梁学子”参与“薪火相传”计划,让这股爱心如暖流源源不断地流淌。不仅如此,在团市委的宣传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栋梁学子”关注到家乡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政策,通过爱心接力、返乡实践、就业创业等方式,以实际行动反哺家乡经济建设和发展。

团干部入户家访

传递正向能量
  “90后”嵇承志是宣城市君禧国际酒店的总经理,也是热衷公益的返乡创业青年。成长的道路上,嵇承志不仅自己勤学苦读、自立自强,对于身边家庭经济困难却依然积极向上的同龄人总是心生敬意,热情相助。2018年返乡创业以来,嵇承志带领团队走遍了宣城市大大小小的敬老院开展慰问捐赠活动,和爱人结对帮扶乡村困境儿童,“虽然能力有限,但是能帮一个是一个,能帮一点是一点”。
  去年,嵇承志偶然得知团市委持续实施“栋梁工程”公益助学项目,当即便参与爱心捐赠,还积极参加该项目延伸开展的“微心愿”征集、“希望包”发放等活动。“最打动我的是这个项目的帮扶对象,本身就是一群代表希望、孕育未来的青少年,他们历经寒窗苦读圆梦大学,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相信社会上的关爱会激发出他们向上向善的能量”。
  无独有偶。安徽明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伍开春的姓名在“栋梁工程”爱心助学项目捐赠录上出现的频次也很高。伍开春告诉记者,以前其个人和律所自发参与过形式各样的公益活动,一直没有对接固定的机构和渠道,直到了解到团市委实施的“栋梁工程”公益助学项目,双方从理念、形式到内容一拍即合,如今该项目已经成为他和律所重点参与的公益项目。“希望受到捐助的青少年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伍开春说。
  在宣城市,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嵇承志、伍开春一样的热心青年和许许多多社会爱心人士,“栋梁工程”爱心助学项目才能孕育出肥沃的土壤,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发放“希望包”

形成良性循环
  2018年,团市委印发《宣城市进一步深化“栋梁工程”实施办法》,不断延伸“栋梁工程”覆盖面及内涵,不断增强与“栋梁学子”间的粘性,广泛发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栋梁工程”项目体系不断壮大。项目实施21年来,团市委不断探索和创新“资助+发展”的助学育人新模式,构建物质帮扶、思想引领、能力拓展、人才招引相融合的长效机制,已然形成了“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2018年,龚玲担任宣城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市青基会”)秘书长,并正式接手“栋梁工程”公益助学项目的具体落实工作。六年来,她无数次行走在入户家访的乡间小路上、忙碌在助学帮困的活动现场、感恩于爱心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慷慨解囊……当问及该项目得以持续实施21年的经验,她分析认为,一方面是该市各级共青团组织每年坚持做到实际走访、摸排到位,真正契合了社会需求,确保每笔助学金发放到最需要的学子手中。另一方面离不开爱心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的信任和支持。为此,团市委、市青基会积极引导“栋梁学子”通过暑期实践、看家乡发展变化等活动与爱心企事业单位建立链接与互动,越来越多的学子学成归来,成为“栋梁工程”代言人。
  此外,项目紧随时代发展,不断优化流程和资助标准,包括向两端延伸和创新“薪火相传”计划。为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团市委、市青基会每年对“栋梁学子”开展系统性回访,为他们提供就业创业、婚恋交友、心理咨询等延伸服务,在常态化沟通的基础上建立良好互动,倡导“栋梁学子”帮助学弟学妹完成学业。
  “‘栋梁工程’不仅是资助困境学子的一项公益活动,更是共青团组织联系有志青年、做好青年学子思想引领的纽带。通过项目推进,既为学子们铺平了求学之路,也锻炼了基层团组织力量。”团宣城市委书记王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特别是近两年加入到“薪火相传”计划中的“栋梁学子”,他们从当年的“受助者”主动转变为现在的“奉献者”,将栋梁圆梦的品牌和精神不断传承发扬下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