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大师传人”计划铸就“工匠摇篮”
05版:职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8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80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宣城市:“大师传人”计划铸就“工匠摇篮”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4-10-16 11:55:26

  文房四宝、徽雕、竹木根雕、原竹加工……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统技艺怎样薪火相传?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如何深度融合,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秋季学期,宣城市委人才工作局、市委宣传部、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联合发文,决定在该市公办、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实施“大师传人”计划,打造品质职教,铸就“工匠摇篮”。


探索产教互动、校企互补
  记者从宣城市教体局了解到,“大师传人”计划是该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推动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和保护传承,实施职业教育赋能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推进校地合作、产教融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生动践行。
  总体要求是坚持市级统筹、以县为主,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对接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聚焦县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试点开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大师传人”选修课程,开展学徒制培养。2024年底前全市将遴选出首批2至3个重点培育课程;到2025年秋季学期,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开设有“大师传人”选修课程,每校至少一门,适时动态调整,转化为专业课程。
  主要目标是推动该市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灵活契合,培养富有工匠精神、传承一项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地方特色传统技艺,一专多能服务于文化旅游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徽派技艺传承创新,实现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

宣纸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周东红带领宣城市工业学校学生体验宣纸制作

产业教授、培养订单进校园
宣城市机电学校校企合作签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共有
 
  该市“大师传人”计划实施方案从培养路径、课程及师资要求、培养办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培养路径方面,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和课程特色,灵活采取开设选修课、学生社团等多种方式,开设一门或以上的“大师传人”选修课程,条件成熟后可结合就业前景开设专业课。
  哪些课程能进“大师传人”计划?各校根据本地特色资源选择开设“大师传人”选修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房四宝相关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产业、手工制作、研学实践、劳动教育等,优先选择当地现有特色产业或有发展前景的项目。
  哪些人能入校授课?聘请各类技能大师、非遗传承人、高校教师、民间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具备条件的可申报产业教授;优先选择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急需后备人才的企业家,积极洽谈“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校需要做什么?各校将“大师传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结合学生特点广泛发动在校生积极选修,考核合格计入相应学分,也可以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在校内或学校附近提供合适的教学场所,鼓励举办“校中企、企中校”,探索“教学工厂”“乡村学院”等办学模式;安排专人作为教学助手,辅助“大师”完成教学任务。
  相关部门需要做什么?为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县级人才、宣传、教育、工信、财政、人社、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通力合作,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布局,为本地中职学校开设“大师传人”选修课程提供资金保障和资源支持,确保完成工作任务。
  目前,该市各中职学校正积极申报“大师传人”计划培育课程,经由县、市(区)委组织部、教体局、人社局审核推荐、实地考察,遴选出首批培育试点课程,以奖代补,给予相应扶持。
 

打通路径育人 产业无缝对接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宁国专业学院学生走进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现场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职业教育作为“工匠摇篮”,承载着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使命,职业院校应围绕产业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打造全链条工匠培育体系,对接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和结构,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大国工匠。
  9月底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组数据:我国职业教育每年培养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职业院校已经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近年来,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就有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近四年全国总工会评选出的4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有32位毕业于职业院校,占比高达80%等。
  由此可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有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并赋能新质生产力,产教融合是必经之路。
  近年来,宣城市各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10月8日,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广德高级技工学校)与安徽永茂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举办校企合作签约仪式,达成携手培养优秀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共识,均坚信校企合作有利于实现产、学、教、研深度融合,真正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技能人才保障。位于宁国市的安徽材料工程学校紧紧围绕宁国市“1+4”主导产业,加速推进学科专业集群再聚集、现代职教体系再完善的聚变历程,逐步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公共服务等三大专业集群人才培养和全职业领域技能培训服务新格局。宣城旅游学校建设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覆盖该县生物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电子等主导产业及文旅产业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开展学校专业方向及内涵的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等方面的调研,企业技术专家将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给予专业指导,推动职业教育有效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等。
  如何打通产教融合的育人路径?当前,宣城市聚力实施的“大师传人”计划无疑是一项有益的探索。该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结合的适配度。各校积极探索将行业企业的创新需求融入教育链,让学生能力匹配行业企业需求,实现育人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他山之石
  编者按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使命。产教融合发展,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通道,也是教育形态变革的路径。在这方面,我国各地有哪些优秀经验和创新做法,编者专门检索、整理了部分案例,仅供参考。

案例1 校企共同体打造产教深度融合良好生态
  早在2008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首开国内高职校企共同体建设之先河,与全球三大机床生产商之一的友嘉实业集团以校企共同体模式合作共建友嘉机电学院,现已更名为友嘉智能制造学院。之后,该学院不断深化校企共同体内涵、拓展校企共同体模式,并出台《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与一些头部企业合作牵头(参与)制定国家级、省级标准,与联想集团、浙江方圆检测、杭州全速网络、吉利集团等企业共建二级、三级学院,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前提,以文化共融为抓手,以师资共育为核心,以课程共建、教学共管、基地共建为依托,探索走出了一条校企“共建、共管、共育、共融、共进”的创新发展之路。
案例2 教育数字化提升协同育人实效
  近年来,重庆交通职业学院不断强化内涵建设,持续优化“产、教、研、学”协同工作机制,聚焦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和成果转化,用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打通校企间的壁垒,该校积极打造了一批“一专业群一(或N)企业”的特色校企产业园,致力实现校企“双元”育人。为深入推进校企间联合开展技术创新,该校立足自身优势,先后成立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无人机技术创新中心、智慧物流技术创新中心等七个技术创新中心,紧密对接本行业本领域科技发展前沿方向,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要。面对智能化、数字化浪潮的迅猛发展,该校持续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以系统性视角和数字化思维进一步完善学校育人模式,扎实做好教育数字化改革,运用数字技术强化实践教学,推动产教数字化深度融合,形成新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和新业态。
案例3 对接“产业地图”建设“教学工厂”
  山西省大力培育建设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行业,培育建设一批具有标志性、示范性、带动性的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着力形成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和实训基地体系。作为山西省第一所职业技术大学,运城职业技术大学主动对接该省“产业地图”,针对涉煤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普遍存在“下井实习难”和“实训实习动手难”的困境,借鉴国际上“教学工厂”的先进理念,以现代化生产矿井建设标准和煤炭专业建设标准为依据,校企共建了多元参与、教培研一体化、职业环境真实的现代化教学矿井,在全国涉煤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实现了建设模式创新,提供了建设标准参照,填补了国内职业院校高水平综合性煤炭实践教学基地的空白。
案例4 构建“教师+手艺人”互通互融育人模式
  非遗进校园,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非遗的发展与再认知。徐州高等师范学校一直在探索思考“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非遗传承路径,并建立了省级玩具创新实践平台——江苏省职业教育苏北民间传统玩具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江苏省苏北民间传统玩具研发基于该平台立项,并延展为地方非遗再设计的创新研究,以此纳入和构建了该校美术类、设计类实践教学体系,为非遗“引进来”与“走出去”提供了研发方向和实施路径。以地域民艺为特色的美术教育,无形中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形成,汲取地域民艺养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融入研发的新热情,探索高等师范学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新形态也由此形成。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构建了“教师+手艺人”互通互融的人才培养新范式,推动了非遗在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建设上做出大文章。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谢婷婷采写、整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