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校媒唱皖15年
青年说 青年行
本报讯 11月11日,由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安徽省高等学校校报研究会主办,合肥学院、安徽青年报社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安徽省大学生记者峰会在合肥学院举行。省内部分高校领导、大学生记者团指导教师应邀出席,来自全省五十余所高校的三百余名校媒记者齐聚南艳湖畔,围绕“青年说,青年行”这一主题,共同交流高校新闻事业的新理念、新动态。
峰会共收到来自全省各高校主题征文一百三十余篇,消息、通讯、言论等参评稿件两百七十余篇,摄影作品九十余份,十佳记者候选材料七十余份。会上,分别为2018年安徽省高校“十佳校园记者”,以及消息、通讯、言论类好新闻一等、二等、三等奖颁奖。
合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刘樟树在开模式上表示,峰会历经15年,为全省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开阔视野、锻炼自我的平台。学生记者是国家新闻宣传队伍的新鲜血液与强大后备军。学生记者要时刻牢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使命,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安庆师范大学学生汪艳获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她表示,作为学生记者,应该以真正的新闻记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培养新闻敏感,积极寻找新闻线索。在新闻采写的过程中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摆在首位,秉持“新闻需要一再核实”的原则。
大学生记者峰会还开展了新媒体运营专题讲座、高校校园媒体交流会、学生社团体验日等丰富新颖的活动,分享了我省校园媒体的发展历程和蓝图,进一步加强了各高校间的交流合作。
权威访谈
合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刘樟树
十五年助力校媒人成长成才
记者:安徽省大学生记者峰会举办了15届,您认为这个峰会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刘樟树:峰会可以连续举办15届,在于它给全省各高校的学生记者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实践的平台,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关注国家政策、关注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间寻找结合点,在校园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发现融合点,提高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
记者:每年峰会为什么都会选在11月举办,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刘樟树:11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这个节日对广大校媒人来说无疑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今年是第19个记者节,我们的峰会也已经举办了15届,学生记者作为准记者,也很有必要来纪念这个节日。
记者:这届峰会的主题“青年说,青年行”与去年的主题“你的名字,校媒人”相比,有什么新内涵?
刘樟树:去年的主题“你的名字,校媒人”侧重于强调校媒人的重要作用。这届的主题“青年说,青年行”更加侧重于校媒人具体该怎么做。说与行两者都十分重要,“说”是指学生记者用手中的笔书写,讲述校园故事;“行”是指学生记者用实际行动去采写,传播校园正能量。“青年说,青年行”这个主题贴合学生记者的形象,也是对学生记者工作的肯定,将学生记者的责任与使命很好地诠释出来,能时刻警醒广大学生记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记者:您能谈一下您对应用型新闻人才合作培养模式的看法吗?
刘樟树:近年来,新闻传媒行业出现的新特点对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首先,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合作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合作培养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高校不仅需要建设一支由新闻宣传单位骨干组成的多层次教师队伍,推进中青年教师挂职锻炼的制度化,更需要将“媒体进课堂”制度化、课程化,加强与新闻单位的合作培养模式。
记者:您对学生记者有什么寄语吗?
刘樟树:希望学生记者要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脚力,脑力,笔力,眼力”,以及另一个很重要的“定力”。作为高校新闻动态的传播者,要保持正确的思想立场和思想觉悟,紧跟政策导向,要练就迈开双脚、调查研究的功力,更要增强驾驭文字、提炼观点的能力,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十佳校园记者
淮南师范学院
陈真:校媒人要增加对报纸的“摄入量”
莫言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说“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陈真出生在豫皖交界地的亳州市,读高中的时候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几十篇散文,然后被老师推荐成为《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开启了校园新闻写作之路,接触校园新闻宣传将近五年。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他与旁人的不同在于学音乐、爱文学。他以为,写好校园新闻与所学专业并非绝对相关。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校园也不是宁静之地,学生大多活泼好动,静下心来写作者为数不多。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年代,有几位学生能够坚持读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陈真说,校媒人,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股清流”。
当下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但其中不乏粗制滥造的快餐文化,“不规矩”的新闻写作为许多“校媒人”所效仿,造成校园新闻格式的“不规矩”。
从高中接触新闻写作开始,在课余时间,陈真热衷阅读《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因为,在这些报纸中出现错误的几率很小,句子的衔接紧凑,而且新闻格式、专业名词十分规范。基于此,他潜心研究这些报纸的用稿风格,积极向他们投稿,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过言论。所以,在他看来,作为学生记者,除阅读文学类书籍,一定要增加对报纸的“摄入量”。
“新闻眼”是学生记者应该具备的能力。有些学生记者之所以对身边新闻“见怪不怪”、“视而不见”,正是因为对新闻事实缺少辨别和洞察能力。要想抓到新闻眼,除作者应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有对校园生活准确的把握外,关键还要靠勤奋。陈真无疑对新闻视角有着独到的领悟。
最近几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撰写此类文章的人很多。去年暑假,陈真针对这个热点话题,撰写《挂职干部在大田》,讲述学校挂职干部扎根基层的事迹,发表于《阜阳日报》;这学期初,淮南师范学院百余名师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开展顶岗支教工作,他便组织校报记者积极联系采访对象,并指导他们深入采访,力求有故事、有细节、有情感。最终,新闻通讯《淮南师范学院援疆支教百人团 奏响新时代的“出塞曲”》发表在安徽教育网“教育要闻”栏目。
陈真说,当个校媒人一定要多看多思、勤学多练,努力付出,必有回报。
现场为十佳校园记者颁奖
主题交流
五十余所高校校媒代表座谈校媒成长
讲好校园故事 传播校园正能量
11月11日下午,第十五届安徽省大学生记者峰会主题交流会在合肥学院图书馆举行。五十余所高校校媒代表围绕“校媒人的责任”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铜陵学院代表张芳芳有感而发,与大家分享了加入校媒组织的初衷。非新闻专业的她当初因为阅读柴静、白岩松的文章才萌发了对新闻的热爱,而后加入记者团,已成为校媒人一年有余。在她眼中,校媒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学生记者用自己的文笔书写学校特色,为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贡献一份力量。从校报到微信、从纸媒到新媒体,校媒人一直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道路上前行。
安徽外国语学院代表张雨生是本届十佳大学生记者之一,他谈及自己三年校媒经历时说,三年时间里,通过校媒这个平台,他将文字诉诸笔端,将美好瞬间定格在相机,不仅提高了综合素质,更找到了一群相互陪伴、不离不弃、可爱而又温暖的校园媒体人。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因为付出所以更爱。“校媒人”这个称号在他看来从来不是负担,而是伟大崇高的向往。
合肥工业大学代表阐述了校媒的意义与价值,校媒是一个团体,校媒人是沟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服务于学校和学生。高校校园媒体之间彼此协作、互帮互助才能够实现长远发展;安徽建筑大学代表分析了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认为媒体工作者不仅应该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事件,还应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找寻独特的切入点,创新新闻的表现形式;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代表指出,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对稿件质量负责是对“校媒人”这个称号最大的尊重,各位学生记者要牢牢把握好校园新闻报道的原则和底线,一起争做合格的校媒人;安徽理工大学代表提出,校媒人是一群在学生和新闻人之间过渡的人,借着学校这个平台发声,凭一支笔关注、联系着校园与社会。校媒作为发声平台,不仅要符合学生口味,而且要有更高的追求,讲好校园故事,传播校园正能量;宿州学院代表谈起在记者团工作的日常,总是比别人要“快三分钟”。无论平时开会、值班、采访、写稿,首先要提高效率,才能保证新闻的时效性。
交流座谈为各高校校媒搭建了一个对话平台,促进了各校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让校媒人进一步强化了责任担当,更加坚定“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初心。
主题交流会现场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张华、通讯员解雅婕,学生记者汪敏、李可昕、孙梦瑾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