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岗敬业
胡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多次获“十佳医生”、“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技术骨干”等荣誉称号。由于其医疗技术水平过硬,达全国先进水平,得到全国同行业的认可,获聘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缺血性脑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缺血性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安徽省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内外SCI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叮铃铃……”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于深夜响起,已经记不清这是胡伟第多少次从睡梦中惊醒,电话那头传来紧张而又简洁的汇报:“老年患者,诊断急性脑梗塞明确,目前发病时间三小时,手术治疗指征明确,需紧急脑动脉取栓手术”。胡伟看看手机,此时已是凌晨3时。前一天才完成多台脑血管介入手术,此刻胡伟身上的疲惫仍未消除,但是考虑到患者病情紧急,脑细胞的挽救分秒必争,他一边通过电话安排准备手术的同时,一边驱车赶往医院。
经过近两个小时紧张的手术,患者颅内堵塞血管完全恢复血流,术后不仅生命得以挽救且瘫痪肢体完全恢复正常。当患者家属心怀感激寻找主刀医生时,发现胡伟正拖着疲惫的身体交代术后治疗及注意事项。
去年一天凌晨,一名三十多岁的新产妇从霍邱县被紧急送至医院。“当时,病人已经出现肢体偏瘫、失语、昏迷的病症,检查发现是颅脑中有血管闭塞”。经过手术,病人好转。
多少次从睡梦中惊醒,多少次挥汗如雨,神经内科工作繁重而危急,往往需要和死神赛跑,时间就是生命,要么输,要么赢,没有灰色地带,24小时随时待命。“怕苦、怕累就不能成为医生,更不能成为神经内科医生,更谈不上成为神经介入医生”。胡伟告诉记者,神经内科患者绝大多数发病急,而且病情较重,随时有生命危险,特别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时间不确定,多夜间发病,稍有不慎,轻者致残,重者致命。“与其他手术不同,神经内科的手术时,医生必须全程站立,且身穿15千克的铅衣,更加容易疲劳。需要医生慎之又慎、胆大心细,才能使病人最大程度获益。”
目前在该院的支持下,在科主任的带领下,以胡伟为核心的脑血管介入团队已初具规模,现已成立脑血管介入诊疗亚专科。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胡伟作为主要筹备人员,成功组织举办了省首届脑血管病介入大会,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技术已位列全国前十,胡伟及集体多次获医院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好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能有今天的成绩,和团体平时一点一滴的付出密切相关。”胡伟说。
然而,人非机器,因长时间缺乏充足睡眠,积劳成疾,胡伟就曾累倒在工作台上。前不久,胡伟在夜间急诊颅内动脉取栓手术后,再次因长时间劳累,出现突发性耳聋、耳鸣,但他对这份救死扶伤的事业无比热爱,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随着病情的进展,他不得不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仍未下火线,坚持手术,为了尽快康复,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回到热爱的岗位上,他不得不接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由于激素的副作用,造成了“满月脸”面容,不知情的人,调侃他“发福”不少。
救患者于苦难,需要仁心更需要仁术,而这都需要不断求索实践。攻克医学难题,为患者消除痛苦,一直是胡伟人生的最大志向。不论何时何地,只要病人需要,他都会随叫随到。因为病人的诊治而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已经是家常便饭。在他看来,选择了做医生,就必须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想病患所想,急病患所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不仅考虑如何把病治好,而且还要考虑到减少医疗费用,减轻病人负担。胡伟,就是这样一位与新技术“赛跑”、与新知识“握手”、与新难题“搏斗”的优秀青年骨干医生。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谢婷婷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