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是我国唯一荣获“文房四宝之乡”的特色区域,所盛产的宣纸、宣笔、宣砚、徽墨闻名全国,享誉世界。其中,宣砚是近几年才被重新发现的,它的失而复得不仅让“文房四宝”在宣城齐聚,更一鸣惊人,并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持续关注。
宣砚,古名“宣州石砚”,始于东晋,盛于唐。唐代诗人李白在《草书歌行》中提到“宣州石砚墨色光”,更是对素有“国之宝”、“文房重器”之称的宣砚给予了写实描写和由衷赞誉。
失 传
宣砚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相传,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创砚于世。公元303年,葛洪为避战乱南下,到了现在的白地镇洪川村,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宛如世外仙境,是修道炼丹的好去处。于是,葛洪就在洪川村幽竹山建观修道炼丹40年,村因此得名洪川,河名洪溪河。葛洪在这里炼丹时,在溪水旁发现了细润如玉的石头,便凿石为砚。
由于葛洪的缘故,当时的一些文人墨客纷纷来此地寻石凿砚。当地人就采用山溪里的石头雕刻砚台和黛板。到公元840年后,芮姓、吕姓两大氏族迁居洪川,砚石雕刻成为了当时当地的一大产业。洪川的砚台渐渐地走出了大山,出现在文人墨客的案前。
“各类文献记载,宣城是有砚台的,而且一度声名远扬”。省徽学研究会理事、旌德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方光华告诉本报记者,从李白诗歌到明代收藏家笔记,都明确提及“宣州石砚”,但明、清之后,宣砚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方光华介绍,据史料记载里考察,在汉代就以宣石(白宣,水墨宣,墨宣)刻制名贵砚了,至唐代风靡全国,为当时名砚之一。李白诗“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说的就是以宣州石砚研墨,写出的字色泽光亮。宋代宣城人高元钜诗《赠宣城宰》有“砚注寒泉碧,庭堆败叶红”之句,描述的也是宣砚的磨墨效果。现有一方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崇祯年间吴去尘制作的“墨光歌”墨,墨面阳识隶书“墨光歌”中云:“空斋清昼陈帘里,新水才添白玉洗。宣州石砚雪洒残,翰走烟云儿卤起。”描写了以宣石为材料做成的宣砚“雪洒残”的特有品质。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战乱、开采技术限制等,明、清之后宣砚逐渐淹没不彰,四百多年杳无踪迹,渐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
重 生
在旌德县宣砚小镇走访,本报记者遇见了一块元代古碑,横卧在地上的石碑身上布满了尘土和苔癣,远看只不过是一块灰扑扑的普通石头。
“此碑大有来历”。在宣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太海眼里,这块碑就是一块大宝贝。他详细地谈起了偶得此碑的经历,直言是天意。“七百多年了,不仅碑身完好,碑文也非常清晰,清水一冲刷,可以清楚地看出,它是我们旌德县禅定寺废而复兴的经过,内含宋、元时期的历史、宗教和民俗等文化信息”。黄太海直言,禅定碑的横空出世,就是宣砚久远历史和优良品质的最好物证。之后,他又陆续搜罗到数十方古宣砚,作为宣砚文化园和宣砚博物馆的镇园、镇馆之宝。
其实,宣砚重生源于一场大水。黄太海说,2010年夏天,旌德县发了一次大水。水退后,白地镇被水冲来了一些石头,相邻的歙县逐渐有人收购这样的石料用于雕砚。
爱好收藏的黄太海也收购了一些石头。他发现,这种石料的质理与知名的龙尾歙砚十分接近。歙砚石料中的罗纹、眉子、金星、金晕、银星、鱼子等纹路,这些石料中也都能找到。
沿着水流而上搜寻,黄太海在白地镇洪川村龙潭山幽竹岭发现了古老的采石坑遗址,裸露的砚矿如一块巨大的墨玉摄人心魄,道路两边堆满大小不一的子石,就像阅兵方队一样;山沟里清理出的水坑砚石,在流动的清泉下,发出黑丝绒般诱人的光泽。
为保护砚矿资源,黄太海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毅然投资取得矿山管理、开采权,并依山命名为“龙潭砚”。但当时,他并不知道所开发的砚台究竟是什么。龙潭山所产砚石石质细密,纯净如玉;石肌润腻,入手生泽;石声沉静,品纹丰富;脉壮少疵,宜作大砚。“龙潭砚”究竟属于哪一种砚石,黄太海一直得不到明确的答案。他四处奔走、多方求证,经专家鉴定后,才知道“龙潭砚”就是失传已久的历史名砚——宣砚。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与历史上的记载相符,感觉这就是文献中的宣州石砚。为此,请了许多专家论证,并对矿脉进行了多次勘探、重启。”说起这段经历来,黄太海满脸的兴奋。为了能尽早让宣石砚重现光芒,随后一年里,黄太海四处奔走、多方求证,仅自己的车子就跑了11万多千米,其中旌德县至合肥市最多一天往返四次。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放弃,2011年8月26日,黄太海办齐了所有开采龙潭砚石的手续。
2012年10月,失传数百年的宣砚工艺被成功恢复。自此,宣砚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复 兴
宣砚矿山的发现堪称宣城文房四宝发展历史上的大事。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关心、支持下,黄太海成立了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本着“传承中国砚文化”的理念,致力于宣砚的挖掘、研发与推介。
可是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往往不会被人们轻易地认可,宣砚也是如此。不惧怕困难的黄太海带着宣砚穿梭于各个展会,2013年先后参展了第五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在旌德县举办了中国·宣石砚旅游文化品鉴,并亮相第六届中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参展第三十二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并获得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郭海棠的高度评价;2014年首次进京参加了第三十三届文房四宝博览会展览交流,正是在这次博览会上,宣砚一鸣惊人,一举夺得了两块金牌,并引起了来参观的国家领导人和文房四宝协会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方砚一方天地,一方砚一个灵魂,每一方砚要做到极致,绝不粗制滥造”。在黄太海看来,宣砚经历沉寂数百年重新出世,作为珍贵的资源,石材有限,不能被浪费,要尽量展现它的美,保存匠人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为此,他特聘了制砚大师方见尘作为公司艺术总监,邀请石雕工艺大师蔡云娣做公司的技术顾问,并邀请省级、国家级的工艺师操刀,使精美的器物能感染人,更能传播文化之美。此外,黄太海还自己培养人才,经常组织员工学习木雕、石雕、绘画等工艺,正所谓是“博采重长为我所用”,让每一位雕砚师都能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在砚石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宣砚制作纯系手工,主要工序有挑石选料、构思设计、制坯成型、细化设计、精雕细刻、打磨美化、刻铭落款、护砚保养等十几道工序几十道环节精雕细琢而成。每道主要工序分别由技工专司,制作选料精细、工艺精湛。一块宣砚从选材到制作,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工匠的智慧与心血,展现了一种精雕细琢的工匠文化。
现在,“黑亮如漆,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宣砚已享誉文化届,并在各类博览会和展会上屡有斩获。石质较好的龙潭砚石经过大师精湛的雕刻,呈现出了润、纯、素的特色,每到一处便受到广大爱好者的欢迎。如今,宣砚在全国砚台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2016年白地镇的宣砚产业产值突破6000万元,并当选“国之宝——十大名砚”进入国礼名单。
为了扶持宣砚产业做大、做强,旌德县精心组织实施“宣砚工程”,一方面出台措施帮助企业培育品牌,申报“宣城名牌”、“安徽名牌”;另一方面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强化对外宣传。同时,大力推行技术标准战略。随即,安徽宣砚文化研究会、中国宣砚制作实训基地、宣砚博物馆、文房四宝产业园等纷纷落地。
“挖掘宣砚历史,传承宣砚技艺,弘扬宣砚文化将倾尽我的余生。”黄太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做的。他把传承砚文化作为一种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龙潭砚品牌塑造到产业发展,从资源保护到雕刻技艺,从文化内涵到旅游经济,从市场营销到人才培养,黄太海为宣砚勾勒出了一幅幅锦绣图景。
如今,总投资1.5亿元的中国宣砚文化产业园一期已进园入驻,随着宣砚的加入,文房四宝产业开始“同频共振”,驶入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轨道。
随着宣砚工艺、产业的恢复和振兴,根据宣砚的独特性和宣砚产业的优势潜力,旌德县政府着力于打造以宣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形态,成立了宣砚文化交流中心与文房四宝贸易中心,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创产业,并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特色小镇。
“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1000年前,诗仙李白曾寻宣砚而来;1000年后,宣砚的魅力依旧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到来。随着宣砚文化的复苏与发扬,宣砚小镇白地,这座地处皖南的小镇,正以它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浓厚悠久的历史色彩、匠心独运的文化传承打造独一无二的特色品牌,焕发出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砚田劳作,拓荒播种。
我们相信,宣砚的春天来了。
宣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太海在制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