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的前世今生 一周快报
05版:世界真奇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8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11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86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庐剧的前世今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7-11-06 17:30:27

参与学校  和县历阳镇第一小学  和县历阳镇第二小学  和县历阳镇第三小学  和县历阳镇第四小学  和县历阳镇中心小学  和县善厚镇中心小学
学生记者  刁海妍  杨岷冠  陈煜洋  吕文昊  杨雅文  王润泽 等
指导老师  陶福菊  王立俊  马丽君  程  敏  李青松  刘成平

  打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国家名录项里,你会发现,安徽“庐剧”醒然在列。马鞍山市和县的“东路庐剧”,也于2011年被纳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能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个庐剧肯定不简单!
  据悉,庐剧与黄梅戏、徽剧并称为安徽三大地方剧,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它到底有怎样的文化底蕴呢?与东路庐剧有什么关联?为了一探究竟,10月26日,本报驻和县的学生小记者们,走进和县庐剧团,去“寻找徽文化,发现家乡美”,感受庐剧的文化魅力。

什么是庐剧
  得知要去庐剧团参观、采访,不少小记者高兴坏了,可对于什么是庐剧,大家都是一头雾水。这不,小记者杨雅文,提前做起了准备功课。放学回到家,她便央求妈妈帮忙查找与庐剧相关的资料,还看了一段表演视频。“看了这些资料,我依旧没搞明白,还是在庐剧团现场听的解说、看的表演,更让我印象深刻。”
  走进和县庐剧团,在团长童霖的介绍下,70多岁的东路庐剧传承人王恒莲奶奶,给小记者们讲起庐剧的历史。原来,庐剧原名“倒七戏”,起源于皖中地区,荟集门歌、秧歌、茶歌、民歌、大别山歌等各种小调,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现广泛流行于安徽省的江淮之间、皖西大别山区及沿江江南部分地区。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三个流派。下路(东路庐剧),以芜湖(江南)、和县(沿江)一带为中心,音色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主要曲目有《休丁香》、《孟姜女过关》、《梁山伯与祝英台》、《讨学钱》、《狸猫换太子》等等。

问答环节热闹非凡
  王奶奶精神矍铄,讲的幽默精彩,小记者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原来王奶奶从19岁就进入和县庐剧团,到现在有55年了,依然活跃在庐剧舞台上。听到这,小记者都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赵悦说,“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在心里给王奶奶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
  到了互动环节,小记者们热情高涨,提问声此起彼伏。“王奶奶,现在安徽还有几家庐剧院呢?”“王奶奶,学习庐剧有什么条件限制吗?”……人群中,还有一个声音直率地问道:“为什么我们听不懂戏剧啊?”王奶奶总是笑呵呵地解答:“庐剧唱出来的声音,和我们平时听到的说话声有些不一样,所以初听会有些难懂。这也是大家走进庐剧的意义所在呀!”
  因为提问的人太多,很多小记者都没来得及举手,陈欣淼因此感到遗憾。不过很快,她的注意力又被其他的精彩节目吸引了。

席地而坐现场观戏
  待另一位东路庐剧的老前辈罗兴柱爷爷,分享了他的“庐剧”故事之后,和县庐剧团的张国胜叔叔和武燕阿姨,为大家现场表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选段“十八里相送”。小记者们席地而坐,屏住呼吸欣赏着。
  叔叔阿姨身着戏服,在大家面前翩翩起舞,宛如两只蝴蝶,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配合得恰到好处。李如愿被叔叔阿姨的动作和神情吸引住了,“我仿佛来到了真正的故事中。”
  在剧团屋内的墙边,摆放着各类戏服、头饰和表演道具。照片墙上,还挂满了庐剧老前辈们学习、表演时的照片。到了自由参观环节,小记者们忍不住到处看一看、摸一摸。女孩子们戴起了凤冠,男孩子们手持长矛,戴上长胡须,好像穿越到了古代。程好最喜欢那个蓝色头饰,“我觉得它繁华美丽,就是太重了,戴上脖子都动不了,能想象到前辈们学习庐剧的辛苦。”
  一番体验下来,小记者们对庐剧有了新的认识。李润秋说,“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热爱庐剧,学习庐剧,传承我们的徽文化。”陶思颖认为,庐剧是无数前辈们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努力地去学习它,发扬它,让它永远地传承下去。”

小记者们认真记录

小记者现场观看庐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小记者戴着头饰与王奶奶合影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