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有“家长作业”
06版:教育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08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5年12月0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083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该不该有“家长作业”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5-12-09 11:59:25

  近日,厦门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通知》,提出学校要加强作业布置方式的管理,教师不得要求学生家长自行打印作业,不能布置由家长完成的作业。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负责人表示,出台管理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作业质量。同时,也希望能减轻一些家长不应该承受的负担。
    现如今,不少地方的确存在有些教师布置超出学生能力作业的情况,使得家长不得不“捉刀代笔”。如有的教师长期要求家长为孩子出题;有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做课件;让小学一年级学生做节日的手抄报等,这些最终还得靠家长来完成。
    那么,学校该不该有“家长作业”,我们看看广大教师们是怎么看的?又是怎么做的?

家长应是“监督者”而非“参与者”

  现在许多学校实行学生作业创新,让学生的作业有创意,于是给学生家长也布置作业,要求全程参与学生的作业过程。
  这样一来,虽然作业布置多样化、特色化,但家庭作业慢慢演变成学生和家长过重的负担。因为家长们工作很忙,很多没有周六、周日,还有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孩子的监护人是年迈且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家长无暇参与或无法参与。
  所以,学校应引导家长做孩子作业的“监督者”而非“参与者”。无论是文化课作业,还是动手性强的社会实践性作业,家长只要起到监督作用,督查孩子是否完成即可。而作业的质量需要学校与教师去衡量。这样各有分工,家长从心底乐意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更好地进行“家校联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固镇县民族中学  王  锋

要给家长定好位

  学生作业的完成离不开家长的参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给家长定好位。
  布置学业上的常规作业,让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监管孩子作业完成质量、效率。不增加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布置切合学生实际、发展学生能力的作业,家长只当孩子的协助者,让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完成作业。教师针对学生特点,适当布置一些有家庭特色的作业,让家长做孩子的引导者,完成有共同兴趣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当“监督者”、“协助者”和“引导者”,这样的“家长作业”一定会受到欢迎。
   □长丰县吴山镇中心学校  王有胜

“家长作业”是互动的好方法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家长、学校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学生的学习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布置一些需要学生和家长配合完成的作业应该说是增进家长与孩子沟通应选项目。
  首先,可以增进学生与家长互动的机会。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很少有跟孩子沟通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心理变化知之甚少。教师适当地布置一些互动性作业,使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相互合作、完成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长状况,及时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其次,在家长与孩子相互合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自然地拉近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感情,使家庭关系变得更融洽、更和谐。这样,既有利于家长以后对孩子的教育和保护,也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淮南市潘集职业教育中心  王守全

“留守时代”不该留“家长作业”

  现在农村学生家长大部分都外出奋斗,以致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只有留给爷爷、奶奶等留守老人看护,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化的教育,他们只能尽力给予留守儿童生活上的照顾,怎有能力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业呢?况且留守老人的身体、精力也不太适合协同配合学校、教师进行课外学业的辅导,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与社会发展或多或少有些“隔阂”,都会给留守儿童心理、思想上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反感,逐渐使留守儿童厌学、逃学。
  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强调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们减负就不必要求学生们回家写过多的作业,也不必给“留守时代”下的“留守代理家长们”留“家长作业”,增添他们的负担。
□马鞍山市博望区新博中心学校埂东教学点  夏大春

我给家长布置的“作业”

  每次召开家长会,我都会利用这个机会给全体家长布置一些“家长作业”,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实践表明效果不错。
  第一,察言观色。孩子的言语和神情可以反映内心世界,家长通过倾听孩子的言语、观察孩子的神态,可以有效地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和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关注、疏导。
  第二,开展亲子阅读。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从阅读中体会人生、积累素材、丰富心智。
  第三,与孩子共劳动。家长鼓励孩子经常和自己一起参加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热爱付出的习惯,可以让孩子看到父母劳动的过程,感受父母的不易,激发孩子努力学习的动力。
  第四,给予孩子空间。家长一定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不需事必躬亲、面面俱到,甚至剥夺孩子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做有意义的事情,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巢湖市第一中学  杨廷义

作业有“情”价更高

  教师布置超出孩子能力的作业,如让低年级的孩子做课件,让小学一年级学生做节日手抄报,我认为布置这样的作业值得商榷。
  从教师角度来说,布置超出学生能力的作业,学生很难甚至不能完成,这种拔苗助长式作业布置有何意义。这种作业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功利性太强,必然是冷冰冰的。从家长角度来说,家长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家长“捉刀代笔”的前提是他们有这个能力,许多家长“做不好”甚至“做不来”这样的作业,所以布置这样的作业给家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学生角度来说“跳一跳,摘不到”,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受到伤害。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师布置作业要尊重教育规律和把握现实,不仅要了解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要了解家长的文化程度和素养水平,这样布置的作业才会充满教育的温情,教育效果自然显著。□桐城市第六中学  孙文博

不妨听听家长的意见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如果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实际效果,转嫁“作业”;或强行布置“家长作业”,逼着家长被动“配合”的话,笔者以为都是应该禁止的。
  该不该有“家长作业”,关键要看你的“家长作业”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如果有的家长有精力、有时间、有能力完成“家长作业”,且认为“家长作业”对教育子女有帮助,我想家长是愿意做的。如果布置超过学生承受能力的作业,家长因为心疼孩子不得不做的那种“作业”,或者违背家长意愿布置那种超出他们承受能力的“家长作业”,笔者以为还是没有的好。
  总之,该不该有“家长作业”,要看家长的意愿和需求。   □蚌埠市梅桥中学  周兰柱

“家长作业”要有特色

  给家长布置作业需要有特色、有亮点,而不是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
  “家长作业”首先要体现合作型,现在的学生缺少合作精神,集体责任意识不强,多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教育的缺失。学校要想法设法给家长布置需要和孩子共同合作完成的作业,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如共同阅读一本书籍、一起完成手工制作、办一张节日手抄报等。
  要给家长布置能够让学生获得体验型作业,家长积极参与、引领孩子走进社区、大自然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快乐,如参观企业、采访当地成功人士、走进田间地头亲密接触大自然等。
  要给家长布置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型作业,不能再让学生做枯燥无味的习题,让学生脱离沉重的课业负担。成长型作业能够让学生心身愉悦,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掌握技能,奠定学生的人生基础。总之,布置一些有特色的“家长作业”是教育创新,是家校联合教育学生的枢纽,不应该抹杀有特色的“家长作业”。
   □阜阳市颍泉区苏屯小学  孟  灵


三言 两语
  ●给家长留作业要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成长教育中去,毕竟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留作业的同时也要考虑家长的能力,不能盲目无节制。如果这样就失去它的意义了。
□长丰县钱集中学  杨明星

  ●家校合作是使教育功能最大化的有效方式。给家长布置目的明确、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作业是切实可行的。
□亳州市烈军属子弟小学  许保明

  ●孩子读书学习,家长不能置身事外,教师布置的“家长作业”可以有,但不能让家长望而兴叹:“噫吁嚱,危乎高哉,作业之难,难于上青天。”
□宿松县九姑乡油坊小学  何  晓

  ●适时、适度的“家长作业”不可废除,只要教师多费点心思,它可以完美存在。
□当涂县龙山桥中心学校  薛良香

  ●布置“家长作业”,不应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应该鼓励给家长和孩子布置“玩”的作业,在玩中获得新的知识,正所谓“寓教于乐”。
□蚌埠市禹会区白衣初级中学  赵传兴
   
  ●对于学生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的责任,这是一个坚固的三角形,缺一不可,所以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信任、发挥合力才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濉溪县岳集中心学校  董仲奎


下期 话题
农村小规模学校路在何方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孩子越来越多地涌进城市学校就读,导致很多地方过去人声鼎沸的农村中小学,如今生源急剧萎缩,不少学校仅剩几十人,甚至几个人。
  生源的减少,不仅给农村学校带来教师和场地的富余,更给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诸多“瓶颈”。这些小规模的农村中小学下一步究竟该如何生存和发展。欢迎全省教育工作者参与讨论。
  讨论要求短小精悍、观点突出,欢迎全省教育工作者参与讨论,畅谈你的观点和见解,我们将在下周择优刊发来稿。
  你可以登录《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官方QQ空间(QQ号:1060231960)讨论板块直接留言,也可以将稿件发送至
ahqnb@163.com。截稿时间:12月12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