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很红,一如往年般干燥、炎热、气温高居不下,这是一个临近高考的逐梦时节。
还有17天,高考就要来临。高三的莘莘学子努力着、焦躁着,用他们的青春,甚至他们的伤痛,追寻着自己的花季梦想。对于已经听到高考接近步伐的高考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或悲,或喜,或悲喜交加的紧张感。淮北市第一中学一位高考学生在日志中写道:“有时候睡着睡着,突然醒来,听见很清晰的‘咚咚’声,我以为是高考来了,其实那是我自己的心跳声。”
我在战斗 姥爷在看
王磊家最近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5月的第一天,享年82岁的姥爷在睡梦中无声无息地与世长辞。尽管老人是寿终正寝,没有受病痛折磨,但是突然地离去还是让备战高考的王磊“狠狠地哭了好久”。
“给姥爷守孝的三天,我想了好多,一瞬间,自己突然明白和人的生死相比,高考只是人生中一个转折点,没有我之前想的那么可怕。”这个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三学生坦然地说,“我们学校是重点中学,同学优秀,竞争压力很大。高三以来都很关注自己的成绩,我之前也是,怕(排名)被别人超过,怕模拟考试发挥不好。”
王磊的父亲是我省一所高校的经济学教授,这个在中国宏观经济上有深入研究的教授平时对儿子的提点也是“宏观调控”。“相较于他学习方面的细微之处,我更关注他思维方面和心理状态的调整”。
“大家都把高考形容为一场战争,其实说到底,是自己一个人的战争。我在姥爷去世之前,经常能得到一些‘战争秘笈’。”王磊说,耐心细致、温故知新、自我反思都是姥爷传授给他的。“我以前没有仔细地把姥爷和爸爸的意见听进去,很急躁冒进,就像‘大跃进’时期一样,没有遵循自己的实际情况。也总是和年级第一比,把自己弄得很狼狈,好像什么都不如别人。但是我现在知道了,我不能和别人比,应该和过去的自己比,看看每经历过一次随堂测验、年级考试、模拟考试,自己的进步在哪里,我要不断肯定自己,让自己不断地进步”。
“我很喜欢大海,想考去有大海的城市”。王磊说自己很少旅游,只有一次探亲去山东省威海市,和大海有过短暂的接触。“我喜欢大海那种包容一切的姿态,好像什么挫折、烦恼在它面前都是一小束浪花”。这个深受诗人海子影响的文科生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状态当做自己的未来。
“我是为我自己的过去战斗,因为我不想辜负自己为高考所付出的每一滴心血;我是为我自己的现在战斗,因为我现在拥有的就是转瞬即逝的青春;我是在为我的未来战斗,因为我想为我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王磊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写下这三句话,以此勉励自己。“我觉得我的战斗,我的家人都不断地帮助着我,还有我的姥爷,虽然他已经离去了。但是,我一直觉得他在我身边,以世间万物的姿态注视着我,微笑着看我赢得这场战斗”。
远处的光一直亮着
“能通过高考走进一所大学,是我生活中的光。”对于合肥市第34中学应届毕业生张晓芳而言,高考这束光应该在两年前到来。
2008年,刚刚进入高中的张晓芳发现自己早晨起来经常头痛,有时候会有耳鸣的现象,“最让我担心的是我的记忆力时好时坏。(记忆力)不好的时候,我上一秒做过的事,下一秒就会忘掉”。这样奇怪的症状持续了多半个月,没有转好的迹象,反而越来越差,张晓芳才告诉了父母。
2009年寒假之后,张晓芳就没有去报,后来,她一直没上学。当时,她所在班的班主任告诉学生,“张晓芳同学因病休学”。
随后的两年,张晓芳和父母一直辗转奔波于我省合肥市,上海市、北京市的大医院。“那时候好怕,每天睁眼后看到的都是白色的墙壁,不是火车的卧铺就是医院的床铺。不知道明天在哪里”。张晓芳说,爸爸、妈妈告诉她,病一定会好,她还会继续回到校园,还会高考、上大学,拥有自己的人生。
2011年初,张晓芳在北京市一所医院顺利完成手术,回到了合肥市的家。之后,她就读于第34中学,张晓芳说,“我比同龄人差了两年,如果不生病治疗,我现在马上要大学三年级了。正因为这耽误的两年时光,我现在才知道我有多么渴望未来。高考是我通向未来的光,它不恐怖,它是温暖的”。
因为治疗需要,张晓芳两年来一直留着齐耳短发,入学前,她剪了一个乖巧的直刘海,看起来和她的同学没有两样。但是这个将在7月过20岁生日的女孩要送给自己一份大礼。“我以前的主治医师是第四军医大毕业的,我也想考入第四军医大学,以后做医生,治疗处于病痛中的患者,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光”。
2008年第一次读高中时,这个喜欢纳兰容若和宋词的女孩非文科不读,但是两年之后,为了读她所希望的军医大学,她在2011年再读高中时选择了理科,“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没有这空格的两年,我或许还是那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艺女青年吧”。现在,张晓芳的内心和身体一样强大,她每天都抽空跑步,大多都是在晚饭后,“在操场上慢跑,1000米,1500米,或者更多,看着夕阳西下,光芒一点点退后,我就追着它奔跑,一路跑着”。张晓芳说,高考是她姗姗来迟的光。
没有压力的压力
高考不仅仅只让考生投入了自己的青春汗水,也让众多考生的家长如履薄冰,在自己孩子参加考试的那些日子里,家长们也显得很焦虑。大多数学生在这个时候也不希望家长们过多过问自己的学习成绩。然而滁州中学学生王谦却表示,有时候真希望自己的父母对自己严厉一点。
王谦是滁州中学高三学生,学的是理科。他性格比较内向,但是学习很踏实,成绩在班上比较靠前,和身边的同学一样,他也在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努力备战着。今年3月,他参加了我省的自主招生考试,填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但是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因此在接下来的高考中,他表示自己将放手一搏。
王谦的爸爸由于工作比较忙,妈妈陪他的时间稍微多一些,他的妈妈对他很细心,天凉多加点衣服,天热多喝水,什么菜对健康有益,什么音乐喜欢听,他的妈妈都能满足他。但是王谦却有说不出的苦恼。
“对我太放心,不给我压力,我反而有压力了。”王谦说。由于自己学习一向很踏实,妈妈很少过问学习的事情,即使有时候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也从来不批评,尤其是即将到来的高考,在家里这个话题几乎是被回避的,一切都是自己做主,这种自由让王谦觉得有一种被忽略的感觉。
高考前,大部分考生都会有些焦虑,这个时候家长过多询问会让考生更加烦躁,可是完全回避这个话题,王谦觉得自己受了忽视。王谦表示,毕竟只剩不到一个月,现在的这些心理,说到底还是对自己不够自信,才会总想和家人说点什么。现在自己焦虑的时候,就出去走走,和伙伴们聊聊天就会好一点。对于妈妈的做法,他表示可以理解。“其实,我也知道她不想给我压力才不问我学习的。”王谦说,“3月的时候,妈妈陪我去参加自主招生考试,也没有问过我成绩,从开始到结束,就只是在考场外等着我,可为了我安心考试,她忙前忙后了很久。”
其实,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没有捷径可走,多一点交流,就多一份谅解,对家长、对学生都好。在即将到来的高考面前,家长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不顾学生的感受,要兼顾这两方面,学生面对考试的压力才会真正的少下来。
用高考来致敬青春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类似十字路口的选择,高考,是我现在最大的一个转折点,我要成功,坚持住,加油。”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学生李哲(化名)在自己的摘抄本上写道。
李哲的学习成绩优异,是班里的尖子生。在家中,作为唯一一个有希望上大学的孩子,她一直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
李哲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家长都已经年过半百,她还有一个弟弟在上小学,因此,她一直觉得只有通过高考,考上一所好大学,将来才有可能找到好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为此,她在学校一直努力学习,不敢懈怠。
“其实再怎么努力,都会有人比你更努力,也会有自己考试失误的时候,有自信不代表我不担心。”李哲说。为了能让自己高考中更有实力,李哲每天6时准时起床,晚上一般都自习到12时以后,中午也很少午休,这样长时间超负荷的学习,对她的身体造成大的负担,她自己也清楚,可她停不下来,她觉得一旦停下来就会浪费时间,就有一种负罪感,而且大家都在学,自己怎么敢偷懒。
李哲学的是理科,物理、化学、数学三门功课让她几乎闲不下来,她大部分的时间都坐在教室里,埋头做那些怎么也做不完的题。“真累的时候我就写随笔,在本子上自己对自己说话,写一些鼓励自己的话,毕竟就不到一个月了,咬牙坚持下来就好了,没什么的。”她说。
偶尔的回家,可以说是她最轻松的时候。虽然自己在学校不敢停下来休息,但是她不想让自己的父母担心自己,所以回家的时候,她尽量让自己表现得很轻松,和父母唠嗑,陪弟弟玩耍,也让自己得到片刻的休息。但是一到学校,她就会更加拼命学习,弥补“浪费”的时间。
李哲是个个子不高的女孩,只有1.5米多,可她的毅力在学生中却是少有的。作为一个传统的女孩,她一心只想在高考中考个好学校,早点自力更生,早点帮家里走出困难。
“我没有什么让别人羡慕的,我只有不断地努力、不断的努力,为了爸爸、妈妈,为了家。”这是她摘抄本上写在首页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