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就业被歧视了吗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61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3年07月11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613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您的就业被歧视了吗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谢婷婷实 习 生 程艾桐 发布日期:2013-07-11 15:47:08

当前,2013年高校毕业生正处于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4月18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严禁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在招聘活动中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该规定的出台,再次将存在已久、形态各异的就业歧视现象推到公众的眼前。

求职的“杨过”伤不起
4月10日上午,合肥市人才大厦内,春季招聘会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一位身穿白色古装、头戴蓝色面具的“断臂侠”一出现,便引起现场不少求职者的围观。
“老大,我们明天吃啥?再找不到工作,要被姑姑骂了。”
“雕兄,残疾人找工作难啊。”
细细读过“断臂侠”胸前高举的展板上的内容,大家才恍然明白过来。“原来是金庸武侠中的杨过穿越到合肥找工作了。”人群中,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得意地嚷嚷道,惹得围观的求职者也跟着笑出声来。
整个上午,这位看起来有些拘谨的“杨过”一直高举着求职难的展板,静静地站在招聘会现场。
招聘会结束,卸下身上的装扮,“杨过”当即变身一位青春靓丽的女孩。女孩名叫朱慧,是位80后上班族。“穿上古装,装大侠,不是为了搞噱头、作秀。我只是想通过这种行为艺术,来关注和呼吁反残疾人就业歧视。”朱慧的这个念头由来已久,源自两年前认识的一位残疾朋友。
两年前的一场秋季招聘会上,正在求职的朱慧认识了80后残疾男孩小亮(化名)。至今,初次见到小亮的情形仍令朱慧印象深刻。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朋友的帮助,小亮吃力地转动轮椅,穿梭在熙熙攘攘的求职者中。每到一块招聘区域,小亮都会认真地阅读所有摊位前的招聘信息。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小亮便会微笑着将自己准备好的简历投递给招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尽管从小因病致残的小亮性格乐观而坚强,但是毕业后首次求职屡屡吃到闭门羹,令他原本火热的心凉了许多。看到一家公司招聘计算机维修人员,接受过四年计算机信息与技术专业学习的小亮决心报名试试。“公司负责人看都不看简历,便摇头拒绝了。最让我难过的是他们不是因为我不够优秀,或者我的能力欠缺拒绝我,仅仅只是因为我是残疾人。”向朱慧吐露心声时,小亮的表情中有不甘,更多的则是失望。
朱慧永远忘不掉当天小亮离开招聘会时孤独、落寞的背影。自那以后,朱慧和小亮一直保有联系,并以朋友相称。“我们没再见过面,只是网上偶尔会联系。两年前的那次求职经历似乎对他的影响很大,甚至改变了他的性格和价值观。至今,他也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至于一直靠什么为生,他从来不提”。
当天的招聘会有一百多家企业参加,没有一家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地写出“拒招残疾人”等字样。“即便没有明示不录用残疾人,不代表这个现象就不存在,我们国家的残疾就业率只有三成,残疾大学生求职比普通大学生更加艰难。各种就业歧视中,残障歧视可能最直接地对求职者造成伤害。其实,录用残障人与企业的利益并不冲突,反而能让企业更有责任感。不过,很多企业无障碍工作环境的缺失也隐性地将残障人士阻隔在职场之外”。公益机构天下公的残障项目负责人韩呈祥曾撰写过《江浙沪皖41市行政机关招录残疾人状况调查报告》,对残障人就业歧视感触很深。
“《残疾人保障法》和《就业促进法》都规定了企业不得因其残疾而拒收。公务员现在又给残疾人预留岗位,其实,企业也可以这么做,用人唯贤嘛。如果有残疾人在就业时遇到这方面的歧视,可以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长期关注反歧视议题的律师封顶表示。记者从省残疾人联合会了解到,如果残障人在求职中遭遇歧视,也可向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投诉、举报。

安徽女孩异地寻梦心灰意冷
4月22日一大早,苏敏从不到20平方米的合租房里走出来,随便在街头买了一个鸡蛋饼,一边站在公交站台等公交车,一边对照着地图安排今天求职的行程。
这天是苏敏离开宣城市老家、离开芜湖市母校到江苏省南京市寻梦的第15天了。
4月8日,到南京市安顿下来的第二天,苏敏便开始和大学的室友一起开始了求职寻梦之旅。苏敏说,之所以将毕业后的第一站选择在南京市源于一种情结。“原本,我们几个好朋友约定一起考研,选择的城市就是南京。”然而考研失利的苏敏并没有顺利地拿到进军南京市的“通行证”,不想却在冥冥中种下了对于南京这个城市的情结。苏敏的想象中,曾认定南京市不像上海市、北京市等大城市那样喧闹,却又比二线城市进取、朴实。于是,没等拿到毕业证书,苏敏便和室友相约到南京市找工作。
当天,苏敏就从网站上看到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属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电话咨询中心正在对外招录10名“12333”电话咨询员。看到这个消息,即将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法学专业的苏敏兴奋极了。“没想到自己这么幸运。”苏敏一边心中暗暗窃喜,一边拨通了招聘咨询的电话。“不好意思,只有南京市户籍的才能报。”苏敏回忆时形容当时电话中的回答,像一盆凉水将自己从头浇到脚。原来看到招聘信息太兴奋,苏敏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招聘要求”,只看到法学专业可以报考,却没留意到最后还注有“仅限有南京市户籍的人报名”。
 “为什么只有南京市户籍的人才能报名呢?”苏敏质疑,“我的各项条件都符合,只是户籍不是南京市的而已,莫非只有南京市户籍的人才能胜任这份工作?”不死心的苏敏再次拨通了招聘咨询电话:“我觉得这属于户籍歧视。对我们这些外来的求职者很不公平。”然而,电话中的回答还是一样“只有南京市的可以报名”。
苏敏的维权意识很强。她清楚地知道《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都规定了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些规定也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因此她认定,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做法已经构成就业歧视。
4月9日,倔强的苏敏特意手写了一封投诉信,按照网站上的地址快递给了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她在投诉信上写道:“公平就业是我国有关就业的法律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平等就业权是我国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益。显然,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户籍与其能否胜任某项工作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并要求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修改招聘要求中有关限定户籍的条款。截至记者发稿时,苏敏表示仍未收到相关部门的任何回复。
“没有收到回复,说实话我很失望。但是令我更加遗憾的是在这座城市迈出的第一步就遇到了艰难。”回想自己曾经执意选择南京市时的坚定和执著,苏敏沉默了。
反歧视公益机构“亿人平”执行主任牛玉亮认为,户籍歧视或者户籍限制一方面不利于本地吸收到更优秀的人才、不利于人才流动,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不公平竞争环境,对求职者造成伤害。“事实上,招聘中的户籍歧视主要发生在事业单位招考和公务员招录中,这跟地方保护主义密不可分,同时也很容易滋生腐败”。牛玉亮建议“国家政府机关以及事业单位应该规范自身的招聘招录行为,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为社会起到一个表率作用”。

反就业歧视根本在于改变用工观念
有网络调查显示,六成非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曾遭遇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由此可见就业歧视之“普及”。 记者走访各类校园招聘会注意到,个别用人单位招聘岗位写得一清二楚:只招“211”甚至是“985”高校学生;有的限制为男性,女性免谈;有的单位不仅要求应聘的硕士、博士是重点高校的,甚至还“查三代”,要求其本科也必须是重点高校的。类似的就业歧视可谓五花八门。
26岁的小薇(化名)去年研究生毕业,求职时就因为不少招工单位都有外貌歧视,不得不花钱在合肥市某美容诊所里做了整容手术。可是没等找到理想的工作,整容后遗症令小薇陷入了痛苦中。2012年11月中旬,小薇在律师的建议下将不正规诊所告上了法庭。“如今的就业歧视太常见了。回想如果不是因为那么多企业看重求职者的外貌,我就不必承担整容的风险”。
这次,教育部下发的通知禁止就业歧视,恰逢当前求职高潮的毕业季,便显得尤为珍贵,也着实代表政府发出了一个利好讯号。然而,纸上规定究竟能否真正规范人才市场,尚有待时间检验。诚然,各类就业歧视真实地从就业的门坎上就卡死了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有些用人单位虽然没有注明条条框框,但是简历筛选、面试等环节中都存在很多优先录用的标准,所以隐形的歧视依然存在。”牛玉亮说。记者采访时,多家反歧视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律师都对就业歧视发出痛斥,认定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公平就业的机会,而反就业歧视的根本必须从改变观念做起。对此,渴望走入职场的年轻人正期待着用真实的资本来取代就业歧视中的条条框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