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如今,可供阅读的图书异常丰富,可中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却在随着年级升高、功课增加而减少。本报记者走访合肥市多所中学发现,在中学校园里,在网络盛行的时代,在中考、高考指挥棒下中学生们课外阅读已经成了奢求。
九成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不足一小时
李梦,女,合肥某中学高二学生。她告诉记者,上小学和初中时父母经常为我买回一些名著,鼓励我多阅读,平时每天多看看新闻,休息日看看电视剧。上高一以来,老师总是布置大量习题。老师对我说,你成绩不错,但是参加高考需要拔尖才能上一所好的重点大学。父母对我的态度也开始改变。他们见我休息日看电视剧就会在一旁唠叨,也不像以前那样支持我课外阅读了。父亲怕我上网太多,竟不经过我同意将本来买给我的电脑抱走了。有一次,他见到我手里抱着一本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很生气地过来提醒我不要再看了。“等考上重点大学再慢慢看”成了父亲劝我不读课外书的口头禅。
上中学后,读书成了奢侈事不仅仅是李梦。世界读书日前夕,本报专门组织一次针对中学生读书问题的问卷调查,调查了合肥市部分中学。问卷调查显示,虽然有74.5%的中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只有7.6%的中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一小时”;77.8%的中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在阅读内容上,休闲类、娱乐类杂志受到热捧。
在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上,有74.5%的中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具有网络、电视等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可取代的意义;11.9%的中学生认为“无所谓”;13.6%的中学生认为“读书或看电视只要能得到想要的信息就行了”。对曾经受到热议的设立“全民阅读日”问题,71.2%的中学生认为“很有必要”。
在阅读时间和计划上,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一小时”的同学只占7.6%;50.3%的中学生阅读时间“不固定,隔几天就会看书”。在双休日,43%的中学生躲在家里“用来做一大堆作业习题”;25.7%的中学生忙于“参加各类兴趣班辅导班”;11%的中学生“经常上网QQ聊天、玩游戏和看电视剧”;18.3%的中学生会“经常安排一定时间阅读课外书”。对阅读课外书的现状,15.2%的中学生“想阅读,也有充足的时间”。
当纸质书籍遇到ipad
合肥168中学学生张斌在寒假中最令他开心的事就是父母为了奖励他在上学期所取得的不小的进步,为他买了一个ipad2。尽管不是最新款,但是这个和课本差不多大小的电子产品却给他带来了之前不曾有过的阅读体验。在张斌看来,用ipad看书,“一个字,就是‘爽’”。从1月到4月初,他下载了近10部书,从如何学英语到电脑知识的提升,最近他还在APP上下载了一部大英百科全书。
和以前读纸质书不一样,方便携带的ipad让张斌走到哪里都能看书,他手指轻触屏幕就可以让一页翻过去,短短四个月,他觉得自己的右手中指好像比其他手指更加灵活。
张斌身边有很多人用手机看书,他们在百度文库和新浪爱问上搜索到他们喜欢的书籍,在用txt形式下载到手机当中,最短的下载时间不到40秒,这些下载通常是在靠近学校有wifi覆盖的奶茶店里进行的。
“点一杯普通的奶茶,也就五元钱,但是可以下载好多书看,在线看也行,反正不要钱”。李欢是高一学生,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中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是父亲充话费送的,但是四英寸的屏幕可以看到的文字远胜于她以前的那部“可以用来砸核桃”的诺基亚小屏机。
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二学生刘梦兰,却总喜欢往新华书店跑,9月就高三了,“我或多或少已经有点压力了,平时去新华书店多看看和文科综合有关的书”。在四牌楼新华书店没有拆除前,她和父亲总去那里买书,现在她改去安徽图书城,因为那里的图书多,更新快。“其实,我也尝试过看电子书,但是看了没一会就觉得眼睛不舒服,我还是喜欢看纸质书,勾勾画画,才有读书的感觉”。
虽然网络阅读有不少的便利、海量等优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手捧一本好书的恬淡沉静不同,网络阅读比较“跳跃”与“随性”,海量的信息,丰富的形式,让不少人流连于各个链接与窗口,走马观花式的进行“浅阅读”,只过眼睛而来不及过大脑,这样的阅读是匆忙的阅读。
合肥市第45中学初二学生刘磊最喜欢家门口的小书摊,每天放学回家,他都要过去翻一翻,看看有什么他感兴趣的书。他最喜欢读《三国演义》,每次读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章目,他都要用手捋捋下巴,假装那里有一小撮胡子,“最佩服诸葛孔明,太厉害了,偶像”。
当武侠玄幻遇上诗词国学
初三学生赵曦蕾马上要中考了,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父母很少对她提出要求。可是一次吃中午饭时,在妈妈不断地使眼色下,爸爸试探性地问她:“宝贝,金庸的武侠小说能等到暑假再看吗?”她没说话,只是加快了吃饭速度,然后躲回自己的小房间。她从小就对武侠小说有着天生的热衷。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连带着《越女剑》这15部小说她都不放过,看了不止一遍,班里有共同兴趣的男生都把她当偶像崇拜,因为男生们自认没有她“看得多,记得多”。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陈莹的QQ昵称,她是班里有名的才女,同学称她最适合穿越回去,唐朝、清朝都行,绝对是赫赫有名的女诗人。“我喜欢读诗词,《诗经》、《孟子》、《道德经》我都能大段大段地背下来”。陈莹的阅读最早来自于奶奶家的大书柜,“我奶奶是安徽师范大学退休老师,家里有很多书”。在她还没有书柜高的时候,陈莹就奶声奶气地跟着奶奶念《三字经》了。小学六年级时,她参加学校的诗歌朗诵比赛,用英语念了首英国田园诗人华兹华斯的《写于早春》。
“中国的古诗词源远流长,西方也有很多诗人,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就都很美。”陈莹说这些的时候,语气不紧不慢,言谈之间有着很多同龄人之间没有的紧张和局促不安,这或许就是来自于经常读书带给她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其实在古代,读书是件很神圣的事,读前须沐浴净身、焚香燃烛。宋代的朱熹在《四时读书乐》中说,读书之乐乐何知,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拨琴一奏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样追求读书的风情是陈莹一直向往的,也是现在学生所无法想象的虔诚。
当开卷有益遇到应试教育
双休日,本应该是学生们的快乐日子,休息之余,打打球、游游泳,有空读点儿自己喜爱的图书……可是学生们并非欢天喜地,这个说我妈给我报了数学培训班,那个说爸爸给我报了一个月英语口语强化班,有人是数学班接着英语班,午饭都要插空儿吃。
“孩子太忙了,没时间看闲书”。在安徽省图书城,教辅资料、考题试卷在家长眼里永远是首选。张女士趁着送儿子上新概念英语的空当顺便给孩子买了两套《名师名校》试题,一套英语,一套数学,“我家儿子将来要考好大学,要去北京,要多做题”。当问起孩子是否知道颐和园、故宫和圆明园的历史时,张女士说“那不重要,反正考试也不考”。
王先生是合肥市一家外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在他看来,自己的女儿似乎不太愿意多读书,“她很听话,老师布置很多作业,她都会认真做完,我和她妈妈都觉得孩子有点用功过度了。”因为在一所有名的高中学校读书,王先生认为女儿“压力山大”,“其实,家庭这边给的压力已经很小了,主要是社会上很多人把高考渲染得太严重,还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一心复习备考,限制学生读课外书”。
因为有过留洋求学的经历,王先生打算和妻子商量,送女儿去国外读大学,“但我们怕中国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到了那边不适应,毕竟那里的学生阅读量要远远高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