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我省为中部唯一“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同时批准我省八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2011年初,我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书通过国家教改办审核备案,进入实施阶段。
日前,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我省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关情况。据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处长朱乃韬介绍,启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以来,省教育厅一面积极推动改革进程,一面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着力强化省级政府全面统筹,着力在教育体制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日见成效
多年来,我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大资金投入,纳入民生工程,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同步免费义务教育,率先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率先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率先探索保障弱势群体学生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率先创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取消重点学校头上的“光环”
1987年,铜陵市按照《义务教育法》精神,在全国较早取消了小学及初中阶段重点学校,同时取消了小学升初中招生考试。随即,将市区两所重点完全中学的初中、高中实施分离,分别办成了两所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结束了铜陵重点初中学校的历史。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学校的招生,一律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迅速改变了过去“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
自1997年起,铜陵市开始实施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行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招生定向分配制度,将部分招生指标按初中在校生人数直接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并逐年加大定向分配指标的比例。目前,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定向指标的比例已占计划的75%。实行招生定向分配意味着每所初中学校每年都有固定比例的初中毕业生进入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就读,此举既调动了每一所初中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又缓解了初中学生的升学竞争压力,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同时也从根本上消除了家长的择校心理,为“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在家门口就能上名校
布局调整与名校扩张是合肥市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按照城市发展现状,为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难题,2007年,市政府投入近20亿元将第一、第46中学,师范附属小学等三所老城区名校整建制迁入滨湖新区。2008年,该市投入5.5亿元把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第八中学整建制迁入政务文化新区。三年来,合肥市累计撤并整合中小学130所,仅2010年撤并整合中小学达36所。名校迁址扩大规模,薄弱学校撤并整合,有效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矛盾,带动了新城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使义务教育形成了新老城区并驾齐驱、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做梦都没有想到我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名校。”家住包河区烟墩镇新年社区的张柱发出这样的感慨。与张柱一样感慨万千的合肥市民还有很多。由政府主导的优质教育资源要素配置,使成千上万的孩子可以方便上学。2011年3月,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该市表示,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同步提升,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一体化共同发展。
一篇网帖反映均衡教育成果
2009中考之后,网上一篇帖子在芜湖市引起不小的震动。在这篇题为“均衡教育,挽救了多少学校和老师”的帖子里,网友称“今年的中考是全面体现均衡教育战略优势的中考,是打破优质中学教育神话的试金石。如果不是市里实行均衡教育,来挽救一些濒临衰败的普通中学,还不知道芜湖教育界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2009年是该市实施均衡教育、取消择校后的第一个轮回。2006年4月,该市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下决心解决社会关注的“择校风”问题,规定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律按居住地免试就近划片入学,同一城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禁招收借读生。市委、市政府领导率先向全市表态:不批条子,不打招呼,市直各部门大力支持,同一城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实行免试就近划片入学。
由于严格实行划片就近入学,严禁招收借读生,市区各校生源相对均衡,学生综合素质差异不大,许多相对薄弱学校获得了发展的良机,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一枝独秀的现象不再存在,百舸争流的局面基本形成,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关注民生热点共享幸福阳光
近年来,我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管理服务,积极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方面积极构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零障碍”体系,着力解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另一方面构建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对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在农村的子女给予关注和援助,不断提高教育保障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零障碍”
从2008年开始,我省在全国率先打破户籍限制,规定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可在流入地参加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并报考高中阶段学校。2009年以来,全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的人数持续上升,并有近75%的学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在全省范围内实行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参加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报考高中阶段学校的政策,并与输入地学生享有同等政策待遇,进一步清除了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升学障碍,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以合肥市为例,2011年中考,合肥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考生报名6745人,占市区报名人数的25.6%,普通高中学校录取3927人,占市区录取总数的23.2%。其中录取到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1673人,占总数的19.1%,录取到市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698人,占总数的25.7%,创历史新高。
根据规定,输入地公办学校要按照“就近划片,一视同仁”的原则主动承担接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的任务。对于进城务工人员较多、就学矛盾比较突出的城市,现有的教育资源如一时难以以“就近”原则接受较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暂时采取建设和保留定点学校的方式,保证其随迁子女按时接受义务教育。
目前,铜陵、黄山、亳州、安庆、滁州等市已经取消定点学校,按照“就近,划片,免试”的原则,基本做到所有公办中小学均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开放,初步满足了就学需求,较好地落实了义务教育的同等待遇。
留守儿童之家实现全覆盖
2009年,我省印发了《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提出以心灵关爱、健康成长为核心,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为重点,建立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统筹、政协参与、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改善学校生活和学习条件、营造全社会关爱环境为基本途径,建成网络化、全覆盖的关爱体系。2011年10月,省人大颁布了《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法〉办法》,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建立留守未成年人关爱体系,保障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
从2010年开始,我省设立关爱留守未成年人民生工程项目,设立省级资金8000万元,用三年时间在农村中小学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两万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活动室,配置电视机、电话、电脑、图书和体育活动器材,覆盖所有农村中小学,努力做到留守未成年人校内有监管、课余有去处,得到政府、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关爱。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建立了1.4万个留守儿童之家和855个留守儿童活动室,社会反映良好,群众满意度较高,对留守未成年人关爱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012年,我省将再建5000个农村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和400个活动室,真正实现全覆盖、全关爱。
2011年7月,我省实施了农村留守未成年人亲情电话项目,免费提供留守未成年人与父母电话交流。目前,全省1.4万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2万余部亲情电话已投入应用,日最高通话呼叫转接次数近20万次。此外,各地还利用“家校通”、“QQ群”等现代信息技术,缩短留守未成年人与父母联系的时空距离,为实施对留守未成年人心灵关爱提供新的途径。
科学保教促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取消幼儿教材、遏制“小学化”教学、加强游戏活动、规范办班行为……2009年6月以来,我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取得了积极成效,并通过制定《安徽省学前教育条例》等法规、政策,把学前教育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取消幼儿教材 遏制“小学化”
2009年6月起,我省相继出台了《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关于严禁使用幼儿教材等问题的紧急通知》等文件,禁止幼儿园使用各类幼儿教材,把幼儿从课本和作业中解放出来;科学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加强游戏活动,要求幼儿园增加各种游戏材料;禁止幼儿园进行识字、拼音、外语、计算等教学及布置书面作业、测验等,消除“小学化”倾向。
在取消幼儿教材的同时,我省对幼儿园办班进行了明确规定。规范办班时间,一律不得举办各类特色班、兴趣班、实验班,正常开园时间外,经过批准方可适量办班。禁止开设外语班、计算班、拼音识字班、蒙氏班等;禁止任何借办班推销玩教具,缴纳加盟费、培训费等的行为。
规范办园行为
聘请义务监督员
对于学前教育,各市、县(区)均建立检查和通报制度,开展开学综合检查、期中专项检查等。全省督查已成为每年常规工作,每次督查必有结果,每次结果必有通报,每次通报必有整改。我省把规范办园、科学保育教育的各项要求纳入《安徽省一类幼儿园评估体系》、《安徽省民办幼儿园分类评估体系》的指标,规定了数十项一票否决指标,促进省一类园、优秀民办幼儿园率先规范,推进城区幼儿园率先规范。
此外,教育系统还会同公安部门,按照“准入一批,整改一批,取缔一批”的思路,对无证幼儿园全面排查,分类治理,促进无证幼儿园规范办园、科学保育教育。同时,建立规范办园义务监督员制度,从全省各行各业招聘了五十多名义务监督员,利用暗访、调查等手段,加强对幼儿园规范办园的监督,发现情况,及时报告,省教育厅及时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