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不”承诺开启大学校长专业化 监督学校体育场馆开放 缩减经费不是办法 合肥一中宿舍楼命名让真维斯楼难堪了几许 教辅材料须通过专家评议值得赞赏
02版:教育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47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476期  下一期
监督学校体育场馆开放 缩减经费不是办法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丰县土山中学 付世生 发布日期:2012-08-21 17:06:06

  今年暑假,合肥市要求53所学校对外开放体育场馆,但开放情况并不理想。合肥市教育局和体育局展开督查,对符合条件却不开放的学校,将缩减试点经费。
  合肥市教育局有关人士告诉媒体记者,“对于符合条件却拒绝开放的学校,我们将缩减试点经费”。这看似是对不执行开放体育场规定的学校严惩,其实是纵容包庇。
  2011年,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合肥市确定了首批53所中小学向社会免费开放体育设施。但开放情况并不理想,市民反映不少中小学体育场暑期“闭门谢客”。
  针对有令不行、开放流于形式的现状,合肥市教育局、体育局表示,将展开督查,对因硬件方面原因,导致学校体育场不能开放,将责令整改。其实,大动干戈的督查纯属多余,难道当初确定这53所学校开放体育场,没有调查研究,是“乱点鸳鸯谱”?说是督查,窃以为是主管部门在为不开放的学校开脱责任,平平没有享受到开放实惠的市民的怨气,好伸手拿财政补助。
  学校不愿意开放体育场,一方面是担心加大了体育设施损耗,再者是增加了管理成本。于是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的地盘我做主,你下你的文件,我关我的校门。殊不知,学校是公益事业,是为社会服务的。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创造条件为公众开放。2011年,合肥市确定了首批53所中小学向社会免费开放体育设施。显然,53所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市民开放,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考虑到体育设施的损耗,对今年开放的学校,合肥市财政将给予八万元的补助,用于设施维护(目前已有部分学校拿到了经费)。缩减试点经费,即是在八万元补助的基础上,扣除一部分。也就是说拒不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照样可以拿一部分财政补助。没开放何谈损耗、何需维护费;更何况学校对开放体育设施的决定置若罔闻,就是违规,不全额扣除试点经费,不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主管部门的威信何在、公理何在。
  学校体育场对外开放,如果没有刚性的制度作后盾,拖着不开放,补助照拿的学校恐怕一时不会绝迹,开放只能继续停留在文件上。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