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漂流(Book Crossing)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人们将自己读完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随意放在公共场所,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书放回公共场所,再将书漂出手,让下一位爱读书的人阅读,以此传递下去。
安徽理工大学发起图书漂流活动
你的图书漂流了吗
4月23日,在又一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通讯社、学生会、彼岸通讯社联合向全校倡议发起了“图书漂流”活动。活动以“知识因传播而美丽”为主题,通过以书换书的形式展开,让广大学生接触别样的阅读体验,更使得学生们手中看过的、空闲的书有了用武之地。这种低成本的图书交换阅读活动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为创意传播做足功课
事实上,这个口号在产生、发布之前却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讨论。“图书漂流”组织者之一、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通讯社负责人石苏告诉记者,“知识的传播与书籍的漂流,能够培养同学的共享意识、信任意识,同时唤起同学们的阅读动力,分享藏书,以书会友,播撒书香,传递文化”。
在活动的具体实施前,主办单位做足了大量的准备功课。4月21日起,校园里不仅有制作精美的海报张贴在学校宣传栏,参与活动组织的学生们还纷纷通过QQ签名、QQ群、QQ空间、飞信群、人人网、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向身边的同学大力宣传此次活动,力图让活动达到足够的影响力。记者发现,名为“安理工青年”的校大学生通讯社官方微博最早发布了这一活动消息,并迅速被五十多名学生转发扩散,活动还未进行,就有相当多的学生期待她的开始,足以证明了图书漂流活动的魅力。
“首漂人”的书迷之旅
4月23日中午12时,虽然距离活动正式开始还有10分钟,但安徽理工大学北区女生宿舍、西区和本部食堂门口就聚满了人,排起了两条手持期刊、等待参加漂流活动的长龙,场面十分壮观。
安徽理工大学2011级学生辅导员孙贤雷说:“实际上,这一次“图书漂流”活动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活动形式上,都呈现出了非常棒的效果。‘图书漂流’活动多种宣传手段并举,调动了同学们的参与和阅读积极性,纷纷拿出自己的藏书互相交换、互相分享。”
组织者精妙地在参与漂流的每本图书扉页内侧贴上了两张便签,一张用于记录图书“首漂人”(图书主人)的姓名、宿舍、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一张供参与漂流的书迷们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通过这种形式与其他书迷结识,方便进行进一步的思想交流。短短一个中午,就有50多位“书虫”成为了“首漂人”,认识了新的书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级新生黎远菊第一个将自己心爱的《周恩来全传》、《读者》杂志等带到活动现场,并交换了一本由安徽理工大学通讯社主编的校园杂志《安理工青年》(2011年创刊号),她兴高采烈地说:“这是我来学校后第一次参加‘图书漂流’活动,感觉很新颖,还能和其他的书迷互相分享自己喜爱的图书,这种体验很美妙。”测绘工程学院学生崔世培飘出的《爱与痛的边缘》很快漂到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雷勇的手中,并收到了雷勇同学用手机发来的短信息。双方互加了QQ,以便于今后交流和分享读书乐趣。
安徽理工大学学生会女生部部长陈丽说:“图书漂流让图书开启了一段奇妙的旅程,具有促进‘漂友’、‘书虫’之间情感交流、增进大学生课外阅读量的意义。我们期望同学们能换位思考,把别人的书当成自己的书来爱惜,提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如果‘图书漂流’活动能够实现图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那么这次活动一定会长期受到同学们的追捧和欢迎!”
下一站继续飘香
活动中,很多学生关切地问到“图书漂流”活动的结束时间,表达了希望活动长期开展的美好愿望。记者从安徽理工大学学生会主席赵峰处了解到,从4月23日起,图书漂流活动会持续一周时间。在活动期间,每位学生都可前往各校区的活动地点,以自己的一本闲书,交换其他人的图书阅读,以书会友,分享图书资源。一周之后,所有参与“图书漂流”的书籍都将被登记造册,分别保存在学校各个校区的学生会、通讯社办公室里,随时都可以接受全校学生的漂流申请。
赵峰说:“组织这次图书漂流活动并非一时兴起,也非短时间的行为,活动主办组织者努力把同学们手中的图书继续在校园漂流开来,使这一活动变成一种持续性的活动,成为知识传播的美丽新丝带。在征得‘首漂人’同意后,部分图书还将在暑期作为捐赠品,送到贫穷落后的学校和留守未成年人手中,让知识的力量在校园之外发挥出更多的积极作用。”
截至记者采访结束时,在“知识因传播而美丽”的引领下,安徽理工大学的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学生正积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一主题,参与“图书漂流”活动,累计有近500本图书、1200本期刊和杂志在校园里漂流。
彭 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