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幼群,生于1969年8月,现居合肥市,任少年博览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业余从事散文、科普写作,曾先后在《深圳周刊》、《信息时报》、《东方文化周刊》、《文字客》、《安徽商报》、《新安晚报a、《合肥晚报》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出版杂文集《书生意气》、时尚随笔集《人在时尚里容易发呆》、植物学随笔集《草木皆喜》、音乐随笔集《偏听偏信》、科幻小说《漫游2050年》、科普小品集《地的传奇》(与季海合著)等专著;主编“最美中国”丛书(共10卷)。
我在省青年联合会呆了15个年头,前10年是委员,后5年是常委。从27岁到42岁,实在是人生之中最年富力强、创造热情最为高涨的阶段,这样的阶段能在青年联合会度过,我深感欣慰。日本人避免说“老年”,把中年之后的年龄段称为“实年”;而我觉得,25岁之后实际上就可称为“实年”: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实实在在地交友,实实在在地交流。
其实我并不“精英”,只不过是因为身在少年博览杂志社的缘故,《少年博览》是省内乃至国内较有影响的青少年刊物,我之所以能加入青年联合会,完全是沾了杂志社的光。对此,我深藏谢意,今天正好有机会将谢意作一表达。
青年联合会是各界青年交流的平台,它使我走出书斋,结识了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由于时间和个性等原因,除一些可称为知己的深交之外,很多人都是泛泛之交,但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每年能见上一次,也已是极大的缘分了。
成为常委以来,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做好一个合格的参与者。因为说实在的,无法在财力、人力等方面给予青年联合会活动以支持,干脆就确保每次活动都参加,凑凑人数,添添人气。凤台我去了,见识了煤;亳州我去了,见识了药和酒;海汇、安徽大学、会展中心的那几次我都去了,每次都有不小的收获,既夯实了旧友情,又结识了新朋友。记得2011年1月参加联谊活动,是在一个冰冻三尺的下雪天,联谊现场有一个名家书法义拍的爱心活动,当天晚上虽然极冷,交通极为不便,但有酒香、墨香,有爱心的芳香,有友谊的醇香,竟使人感觉温暖如春。最后一次活动是去宣城开会,在美丽的敬亭山脚下,我真正体会到和能交流的朋友在一起,才算李白诗中所说的“相看两不厌”……
严格地说,这最后一次后面还有一次,那就是去年底在合肥大剧院参加省青年联合会换届大会,我作为卸任委员之一,又被请上台亮了个相。看着坐在主席台上的一位位意气奋发的青年才俊,看着台下的一张张活力四射的年轻面孔,我感到:青春既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是一个小写的符号;更是属于一个群体的,是一个大写的热词。当你自己身上的符号日渐模糊时,你实际上已经把自己的光彩赋予了那个大写的热词,这个词因此显得更辉煌,更热力,也更深入人心。
感谢青年联合会,能把这么多人的青春融汇在一起。我会记住那每一次“在场”,它们将成为我关于青春的最美好的记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