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到“担当”这个话题,便感觉异常凝重。是啊,这个话题,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勇气,意味着无怨无悔的奉献。尤其是对于我们,对于我们这群正处于火热的青春岁月的广播新闻人,更要明白“担当”二字的含义。而我们中的很多人,的确这样做了,的确用自己还很稚嫩的肩膀承起了“担当”的重量,的确无愧于这两个沉甸甸的汉字所隐含着的荣誉和光芒。
难忘2008年那个苦难的初夏,汶川特大地震潮湿了全国人民的心。我们阜阳广播的同仁们臂膀上缠绕着象征爱心和温暖的黄丝带,走上街头,宣传赈灾,募捐筹款;电台也组织了一场又一场的赈灾义演和文艺晚会。记不清大家连续奋战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只记得我们不曾输给疲倦。
对于我的同事徐吉来说,2008年5月,注定是他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岁月:小家和“大家”错愕着,家事和国事纠结着,苦难就像这场特大地震一样,来得是那样猝不及防。
27岁即将做爸爸的他,刚刚在广州经历了一场复杂的脑部大手术不到七天,就听到了地震发生的消息。5月22日,徐吉感到自己再也无法躺在广州的病床上休养,他毅然决定走下病床,返回阜阳,登上了电台组织的赈灾义演募捐晚会的舞台。带着对灾区人民的真情牵挂,带着对家国之痛的生命呐喊,带着对广播事业的满腔热忱,一首《阜阳汶川心连心》的诗朗诵,让台上台下热泪盈眶、掌声雷动。可谁能想到这个坚强的小伙子脑部术后还不到20天,谁又能想到这个勇敢的生命在走上舞台前还高烧不断。他的妻子连晶晶,是我们的一名记者,看到虚弱的爱人坚强地走上赈灾一线,有的是心疼、是自豪、是对大爱的大彻大悟。
一年之后的2009年,初为人母的连晶晶离开了自己嗷嗷待哺的不满周岁的婴儿,主动请缨赴四川省地震灾区做“汶川一周年特辑专访”。一连几天,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进绵阳,走北川,赴汉旺,留在她相机镜头里的是地震遗址旁孩子重拾的笑脸、是吉娜羌寨里同胞们回归的信心、是汉旺东汽集团复苏的辉煌。采访机里带去的是上百句阜阳人民的祝福,带回的却是灾区人民无法估量的坚强。正如《我的地震故事》作者黄仲琼女士所说:“如果不是你们,如果不是国家,我们当时就不是灾民而是难民,大爱无边,更好的生活就是我们对你们的报答。”
我曾深深地为徐吉和连晶晶的付出所感动,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惊天动地,也没有豪言壮语,他们拥有的只是骨子里的朴素和真诚;拥有的,只是无言的“担当”。
这样的“担当”,是我们广播人流淌在血脉中的纯真的品质,是我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在一批又一批广播人身上,“担当”的精神,总是熠熠放光。
张哲,阜阳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总监,省青年联合会委员。
2002年开创交通广播并担任总监,其创办的《交通一小时》荣获2002年“全省十佳”栏目,阜阳交通广播直播的李东升事件不但感动了阜阳,全国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社会与法》、《讲述》等栏目也前去采访,交通广播主持人、爱心司机还应邀在中央电视台作客春节特别节目,为宣传阜阳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