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嘉和苑小学湿地小使者在行动
你知道什么是湿地吗?
你知道巢湖自然湿地是如何分布的吗?
关于湿地的功能与作用,你又了解多少呢?
近日,合肥市嘉和苑小学科技小组可是风光无限,他们的湿地考察小组成了合肥市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的最大赢家,青少年科技实践项目《巢湖湿地开发与保护调查与研究》荣获一等奖。
区划调整后,巢湖便成了合肥的内湖,而巢湖湿地更是承担起了“合肥之肾”的重要功能,认识并保护湿地,任重而道远!
下面,咱们就听听这些湿地小使者们考察归来的收获吧——
王士春:他们就像科学家
据王士春校长介绍,本次湿地考察是从去年10月到12月进行,共持续3个月,由王士春校长、焦燕和王友老师组成3个小组,分别是湿地动物调查实验组、自然湿地植物调查组、新建湿地植物调查组,每组20位成员,开展分工协作。他们搜集资料、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水样测试、植物标本的制作、采访专家、进行湿地观察研究、开展专题科普报告、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及考察心得等等,认真极了。
王校长说:“科技小组60多名成员在这三个月里,经过实践学习、考察、实验、分析、宣传的艰苦过程,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观察现象、寻求答案。他们还向湖区群众发送自己编印的《巢湖湿地开发与保护宣传单》,并且耐心细致地为群众宣传保护巢湖湿地的意义。在知识储备不足的条件下,向专家请教;去大学校园里学习科技设备的使用及检测等等,感受科技实践魅力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科学活动能力。”
谢一凡:植物标本小能手
谢一凡是五(2)班科学课代表,平时爱看科普书籍和科教类节目,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科普活动,特别擅长制作植物标本,他制作的标本非常漂亮。
这不,在这次考察活动中,制作植物标本的任务就交给他了。说到制作标本,他顿时来了兴致。他从湿地边上,找来了很多植物,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细心的他用吹风机吹干,然后用熨斗熨平,再压在报纸下,放进封闭透明的塑料薄片里,标本就完成了。
你可不要小瞧了植物标本的环节,湿地的一大作用就是孕育植物,通过制作标本,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而植物的多样性又能反映出湿地系统的质量。
谢一凡说:“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能调节气候,人类应该多开发湿地,保护湿地。尤其是生活在湿地周围的渔民,千万不要伤害湿地。”
王心悦:立志成为科学家
作为学校科学DV探索小组的成员,王心悦从小就对奇妙的科学世界充满好奇,还立志成为科学家,她当然不会错过这个跟科学接触的大好机会。
考察之前,学校组织科技小组成员观看巢湖湿地视频,王心悦跟着成员们一块发宣传单、做调查表、去湿地边取水样化验,还亲自检测水的酸碱度,毫不松懈。说到这次考察,王心悦感受最大的就是保护湿地,保护水鸟的栖息地。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鸟类的多样性和数量也是湿地质量的体现。
调查中,她发现湿地周围很多渔民对湿地知识了解并不多,更别说保护了。对于生活在湿地的水鸟,他们不仅不保护,捕鸟、打鸟的现象很常见。王心悦告诉我们,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湿地是水鸟的乐园,水鸟们就像一棵大树的啄木鸟,可以为湿地清理垃圾,一旦湿地被污染了,植物将无法生存,没有了植物,这些水鸟就会迁徙,这样一来,湿地生态平衡也就无法维持。
湿地有净化水源的作用。采访中,五(3)班刘莹倩和六(1)班许婉馨还现场分享了一个小发现,在嘉和苑小学附近的十五里河,水流到巢湖下游,这里有一块湿地,流过来的水在巢湖下游都被净化了。
对于保护湿地,五(3)班陈同汗补充道:“考察时,有些同学一开始不了解湿地,看到河里的水草、水葫芦,还有岸边的萝卜花,就直接拔掉了,可考察后,才知道原来这些植物可都拔不得。”
虽然湿地考察已经结束了,但嘉和苑小学的这群湿地小使者依然在行动。如今,滨湖新区万年埠巢湖湿地正在开发,在这里,同学们看到了已经长出一尺来高的几种水生植物,还有幸观看到了近年来在合肥市区已经久违了的赤麻鸭、红嘴鸥等鸟类。
王校长说:“这次科技实践活动,使4—6年级四百多名学生学到了湿地及湿地生态有关知识,增强了关注合肥大发展的自然环境、关注巢湖湿地开发与保护的社会责任感。”
此项目已经申报到安徽省科技比赛了,说不定,还会在全国科技比赛上一展风采,让我们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