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广”杯全省中学生“学党史 知党情 跟党走”党团知识竞赛
07版: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42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2年04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420期  下一期
“安广”杯全省中学生“学党史 知党情 跟党走”党团知识竞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2-04-11 11:07:37

知识竞赛题

主    办:共青团安徽省委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
承    办:团省委宣传部  团省委学校部  安徽青年报社
冠名支持:安广科技专修学院
媒体支持:安青网

    5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群众组织。
    A.中国青年
    B.中国先进青年
    C.中国先进青少年
    D.中国青少年
    52.1920年8月22日建立的(  )社会主义青年团,是第一个中国先进青年的政治组织。
    A.北京 B.广州 C.上海 D.长沙
    53.(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全国统一的先进青年组织正式成立。
    A.1922年5月5日
    B.1923年5月5日
    C.1919年5月5日
    D.1925年5月5日
    54.1925年1月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会议决定,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  )。
    A.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B.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D.中国少年共产党
    55.( )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早为工人运动献身的烈士。
    A.黄爱 庞人铨
    B.黄爱 高君宇
    C.高君宇 方国昌
    D.庞人铨 顾正红
    56.1951年10月团中央授予(  )“模范青年团员”称号。
    A.金秀兰    B.雷锋
    C.郝建秀    D.刘胡兰
    57.1954年1月在北京苏联展览馆工地上诞生中国历史上第一支
(  )。
    A.青年突击队  B.青年志愿者
    C.青年文明号 D.青年岗位能手
    58.中国共青团在去昂青年中开展“学雷锋”活动始于(  )。
    A.1960年 B.1962年
    C.1963年 D.1965年
    59.1979年,共青团在全国青年中开展了(  )活动。
    A.“向科学进军”
    B.“争当新长征突击手”
    C.“五讲四美三热爱”
    D.“五小”智能杯竞赛
    60.迄今,中国共青团已召开
(  )次全国团的代表大会。
    A.十二  B.十五
    C.十六  D.十七
    61.(  )召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
    A.1937年4月  B.1946年4月
    C.1949年4月  D.1957年4月
    62.1926年(  )发生,刘和珍、杨德群等32位青少年殉难。这一天被鲁迅称作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A.“五卅”惨案
    B.“三·一八”惨案
    C.“四·一二”政变
    D.“一二·一”惨案
    63.在革命根据地前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共青团组织发挥了先锋和党的得力助手的作用。1933年8月成立的(  )用光荣的战绩,让共青团彪炳青史。
    A.少共国际师  B.叶挺独立团
    C.共产青年团 D.少年先锋队
    64.1935年,在中共《八一宣言》的感召下,北平共青团组织配合北平党组织通过北平学联,成功发动了(  ),在全国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号角。
    A.五四运动    B.五卅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65.以1945年底的(   )为发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各阶层人民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卖国的斗争。逐步形成配合人民解放战争军事战场的“第二条战线”。
    A.“一二·一”运动
    B.民族解放运动
    C.罢工、罢学、罢市运动
    D.民主反战运动
    66.经过近3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到(  ),抗美援朝战争以中朝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A.1950年7月   B.1951年7月
    C.1953年7月   D.1954年7月
    67.1956年,根据党中央的号召,青年团动员广泛开展了(   )活动,有力地提升了我国青年职工的文化程度,也使团在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工作更加丰富扎实。
    A.“向科学进军”
    B.“争当新长征突击手”
    C.“学马列、学毛著”
    D.“青少年读书”
    68.1980年,各地团组织在青年中开展了“我爱祖国我爱党”等系列教育活动。随后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庆祝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的游行集会上喊出(   )的口号。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青年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热情。
    A.“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多作贡献”
    B.“学习女排精神,振兴体育事业”
    C.“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D.“学习女排,振兴中华”
    69.1986年,团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了(  )的工作方针,要求全团围绕在四化中建功立业、培养四有新人的主题上,打基础,抓基层,办实事,抓落实。
    A.“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
    B.“重心下移,面向基层”
    C.“巩固、整顿、提高”        
    D.“面向基层,狠抓落实”
    70.“希望工程”启动于(   )年。
    A.1985  B.1988
    C.1989  D.1990
    7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  )起开始在全国实施。
    A. 1992年1月1日
    B.1993年1月1日
    C.1995年1月1日
    D.1996年1月1日
    72.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  )。
    A.青年志愿者行动
    B.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C.青年文明号行动
    D.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
    73.旨在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   )启动于1999年初。
    A.保护母亲河行动
    B.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行动
    C.青少年植绿护绿行动
    D.青少年生态文明万里行活动
    74.1994年4月1日,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   )五个大字,给全国亿万青年以极大的鼓舞。
    A.“青年文明号”
    B.“青年志愿者”
    C.“青年突击手”
    D.“保护母亲河”
    75.2008年6月,胡锦涛对共青团提出“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其内容是(   )。
    A.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
    B.团的组织接纳全体青年、团的工作和活动服务全体青年
    C.共青团引导全体青年、服务全体青年
    D.把全体青年组织起来、实现全体青年的共同参与
    76.1922年春,(  )正式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取名“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是安徽最早建立的第一个团组织。
    A.合肥  B.芜湖
    C.安庆  D.寿县
    77.1949年7月,(  )成立。安徽青年在解放战争中英勇向前,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为安徽的解放,为人民政权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A.皖北区团工委和皖南区团工委
    B.皖北团区委和皖南团区委
    C.安徽团省委            
    D.安徽共青团
    78.1952年,皖北区团工委与皖南区团工委合并成立(   )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A.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C.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D.中国新社会主义青年团
    79.1954年(   )成立,同年4月召开安徽省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
    A.安徽省青年联合会         
    B.安徽省学生联合会
    C.安徽省青少年联合会
    D.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
    80.1988年,共青团安徽省委以实行(   )为契机,提高了团员素质,推动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基层活力。
    A.团员民主评议制度         
    B.团员证制度
    C.“三会两制一课”制度
    D.“强乡带村”制度
    81.1999年起,安徽省广泛开展了(   )创建活动,强化基层团委的主体作用,带动和加强团支部建设,促进基层团的建设和团的工作全面活跃。
    A.“五四红旗团委”
    B.“青年文明号”
    C.“青年文明社区”
    D.“青年维权岗”
    82.2003年,安徽省开始实施(  )计划,努力建设一个以团县委为龙头,以乡镇团委为主体,以行政村落、农村学校、乡村企业团支部为支撑的农村团建新格局。
    A.县域团建整体工程         
    B.“百乡千村”
    C.县乡村三位一体计划
    D.基层团建系统工程
    83.(   ),共青团安徽省委启动“争挂‘七五’建功者奖章”活动。
    A.1983年 B.1985年   
    C.1986年 D.1990年
    84.1991年起安徽在全省青工中广泛开展(  )主题竞赛活动。
    A.“奉献在八五、成才在岗位”
    B.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
    C.我与祖国共奋进
    D.我为崛起献青春
    85.1994年启动的(   ),促进了城乡少年儿童、东西部少年儿童、内地与港澳台儿童、健康与残障儿童之间的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A.“手拉手”活动
    B.“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
    C.青年志愿者行动
    D.城乡青年联谊活动
    86.共青团安徽省代表大会迄今已召开(  )次。
    A.十  B.十二 C.十五 D.十六
    87.1997年启动的农村(   )活动,传播了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A.“文明卫生”
    B.“改水改厕”
    C.“新农村建设”
    D.新生活方式教育
    88.安徽省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团中央和卫生部在安徽省召开全国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工作现场会,向全国推广经验。
    A.1999年4月  B.2001年4月
    C.2003年4月  D.2004年4月
    89.1994年,团安徽省委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以“行业十佳青年”和(   )评选为主体的树立青年标兵活动。
    A.“江淮十大杰出青年”
    B.“安徽十大杰出青年”
    C.“江淮十佳青年”
    D.“安徽十佳青年”
    90.1998年,共青团安徽省委、省青联设立省内青年的最高荣誉(   ),并开展了首届评选活动。
    A.安徽省五四红旗奖章
    B.“安徽省五四青年奖章”
    C.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
    D.“安徽省杰出青年奖章”
    91.安徽省从(   )初开始实施希望工程。
    A.1989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
    92.1995年,在团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安徽全省各级团组织广泛开展
(   ), 通过培训农村青年人才,以项目、资金、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A.“服务万村行动”      
    B.“科教兴省”、“科技兴农”行动
    C.培养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
    D.培养农村青年“四个带头人”工作
    93.1994年,团安徽省委在全省开始实施创建(  )活动,提高了青工素质,树立了行业文明新风。
    A.五四红旗团委
    B.青年文明社区
    C.青年文明号
    D.青年维权岗
    94.1994年起,团省委在全省青年中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这是(   )活动在新时代的继续与深化。它引导青少年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文明新风。
    A.学雷锋  B.精神文明建设
    C.道德教育 D.文明礼貌月
    95.1991年,团省委组织全省团员青年大力宣传普及(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D.《安徽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
    96.2005年,团省委牵头,会同省政府法制办、省人大内司委、省法工委等完成了(   )起草工作。
    A.《安徽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B.《安徽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
    C.《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D.《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法》
    97.(   )年,成立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开始实施“保护明天行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并参与人大及相关执法部门实施执法检查、监督工作。
    A.1991  B.1994
    C.1996  D.2001
    98.共青团安徽省委于2001年开启创建(   )活动,向青少年传授网络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知识,引导青少年形成文明健康的网上生活方式。
    A.“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
    B.青少年绿色网吧
    C.青少年文明上网
    D.禁止未成年人上网
    99.2001年,(    )联合省科技厅、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实施“扶助农村青年创业行动”,是新时期共青团服务青年,服务大局的主要举措。
    A.团安徽省委  B.团中央
    C.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
    D.省青年联合会
    100.在安徽省境内最早筹建青年团组织的是进步青年教师(   )。
    A.俞秀松  B.陈独秀 
    C.蔡晓舟 D.任弼时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