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团史简介
主 办:共青团安徽省委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
承 办:团省委宣传部 团省委学校部 安徽青年报社
冠名支持:安广科技专修学院
媒体支持:安青网
1919年5月25日,安徽省学生联合会(简称学联)在安庆成立。五四运动后,安徽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安庆、芜湖等地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在本地成立进步青年社团。1920年,进步青年教师蔡晓舟在安庆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受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团组织的影响和推动,1921年春,蔡晓舟在安庆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春,安庆正式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取名“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是安徽最早建立的第一个团组织,随后,芜湖、寿县、宿县、宣城、合肥等地先后建立团的组织。1925年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安徽共产主义青年团”。土地革命时期,由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及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安徽的青年运动受到挫折,1928年团中央书记任弼时奉党中央之命来我省检查、指导团的工作之后,我省的青年运动和团的组织相继得到恢复和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国内阶级斗争的新变化,改造共青团,取消共青团组织,成立公开和半公开的青年组织,结成广泛的青年抗日统一战线。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安徽党组织在解放区经过试点之后重建青年团组织。全省在建国前夕,除少数地方未解放、未成立团组织外,绝大部分地区都成立了团组织。1949年7月,皖北区团工委和皖南区团工委成立。安徽青年在解放战争中英勇向前,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为安徽的解放,为人民政权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的青年运动和团的组织得到迅速发展。1952年,皖北区团工委与皖南区团工委合并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安徽省工作委员会。1957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安徽团组织随之改名为安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为结成广泛的青年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全省各族各界青年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安徽相继成立和恢复青年组织。1954年安徽省青年联合会成立,同年4月召开安徽省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五十年代召开过两次安徽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表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先进集体。省学联在建国后得到恢复与重建。1950年,皖北、皖南分别成立学联组织,1965年,安徽省第一届学代会召开。从1980年至1995年,先后召开过四次学生代表大会。少年儿童组织在建国后也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49年10月,团中央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少年儿童组织的决定,皖北、皖南团工委于1950年初分别召开少年儿童工作会议,作出建立少年儿童队的决定和方案,随后全省各地相继成立少年儿童队组织。1953年,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安徽少年儿童队随之改名为安徽少年先锋队。“文化大革命”时期,少先队组织被“红小兵”代替,1978年10月,少先队组织恢复,红小兵组织被取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团的工作和青年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团组织的作用一年比一年增强,团员队伍一年比一年扩大。
迄今,安徽省已召开过十二次全省团的代表大会。建团以来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中共安徽省委和团中央的领导下,共青团安徽省各级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能力不断增强、不断壮大。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成就显著。
一、组织青年。安徽省各级团组织坚持党建带团建,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以此作为“组织青年”的本质要求。1988年,以实行团员证制度为契机,提高了团员素质,推动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基层活力。1999年起,广泛开展“五四红旗团委”创建活动,强化基层团委的主体作用,带动和加强团支部建设,促进基层团的建设和团的工作全面活跃。2003年,开始实施“百乡千村”计划,努力建设一个以团县委为龙头,以乡镇团委为主体,以行政村落、农村学校、乡村企业团支部为支撑的农村团建新格局;加强新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积极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团的组织设置、工作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加强社区团建特别是街道团工委建设。
二、团结全省青年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改革开放之初,全省青年开展了“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1986年,启动“争挂‘七五’建功者奖章”活动。1989年,动员和组织全省农村青年向开发性农业进军,广泛开展“农业小开发”活动,为安徽农业再上新台阶创业建功。1991年起在全省青工中广泛开展“奉献在八五、成才在岗位”主题竞赛活动。1994年,在企业青工中开始进行“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1999年,全省青工开始实施“创新创效”活动。1994年,团安徽省委在全省开始实施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提高了青工素质,树立了行业文明新风。团组织不断深化活动内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1994年启动的“手拉手”活动,促进了城乡少年儿童、东西部少年儿童、内地与港澳台儿童、健康与残障儿童之间的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自1997年开始,组织大中学生志愿者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利用暑期赴农村地区开展义务服务。2001年,我省重点组织了50支党员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和4支博士团,集中开展各种支农服务,这一活动受到了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1997年启动的农村“改水改厕”活动,传播了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1999年开始进行的“保护母亲河”行动,组织动员全省团员和青少年为安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99年9月,安徽省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开始实施,公开招募青年卫生志愿者,组成志愿服务队,赴贫困地区开展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每期半年,定期轮换,形成接力机制。这项工作,安徽省走在了全国前列,2001年4月,团中央和卫生部在安徽省召开全国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工作现场会,向全国推广经验。
三、引导青年。共青团安徽省各级组织在引导青年方面工作深入,成效明显。注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确立良好道德风貌、提高自身文明素质。整个80年代,安徽各级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不断以“学雷锋,树新风”、“文明礼貌月”、“送温暖”、创“优质服务”、“学雷锋、做四有新人”等形式在青少年中开展“学雷锋”活动。90年代初,开展“立志在岗位,奉献在八五”、“学雷锋比奉献”活动。1994年起,团省委在全省青年中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这是“学雷锋”活动在新时代的继续与深化。它引导青少年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文明新风。通过共青团组织招募和社会招募,全省各类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和队伍已达6万余支,统计在册的青年志愿者已达22万余人。重视树立青年典型模范,加强示范引导。1994年,团省委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以“行业十佳青年”和“江淮十大杰出青年”评选为主体的树立青年标兵活动。至2005年,“江淮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已开展6届。1998年,共青团安徽省委、省青联设立省内青年的最高荣誉“安徽省五四青年奖章”,并开展了首届“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活动。至2005年连续完成8届“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同时,团组织还持续按年度开展“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评选活动。学校战线团组织协助学校做好“三好学生”评选工作。教育青少年珍惜大好形势,在重大活动和政治斗争中发挥积极作用。1999年起,广泛开展了“青年文明社区反邪教”行动和“校园拒绝邪教”行动。
四、服务青年。安徽省从1990年初开始实施希望工程。通过援助失学儿童、援建希望小学、援助基础教育的体育、文化、图书、电脑等教育教学设施、援助贫困大学生等多种形式,为满足省内贫困青少年的求学需要作出不懈的努力。1995年,在团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全省各级团组织广泛开展“服务万村行动”,通过培训农村青年人才,以项目、资金、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1989年起,为配合实施省委、省政府“科教兴省”、“科技兴农”的决策,落实“星火计划”各项措施,团省委联合省科委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培养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1997年实施“下岗青工再就业工程”;1998年,团省委联合省劳动厅在全省实施“下岗青工创业行动”;2001年,团省委联合省科技厅、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实施“扶助农村青年创业行动”,是新时期共青团服务青年,服务大局的重大举措。
五、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一是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1991年,大力宣传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1994年,团省委参与起草了《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1999年,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05年,团省委牵头,会同省政府法制办、省人大内司委、省法工委等完成了《安徽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起草工作。《条例》于2005年12月16日,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06年2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引导青少年增强法制观念。二是全面深化青年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三是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1999年,团省委分别联合省综治办等10个相关厅局,启动、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共创建国家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11个,省级29个,市级200多个。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维权活动。1994年,成立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开始实施“保护明天行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并参与人大及相关执法部门实施执法检查、监督工作。2000年团省委在全省开展了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工作。五是配合有关部门加强青少年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各级未保组织的作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文化娱乐市场、书刊音像市场的管理,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2001年开启创建“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活动,向青少年传授网络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知识,引导青少年形成文明健康的网上生活方式。六是加大了对弱势青少年群体的保护、救助力度。1999年起,加大了“爱心助学”实施力度,帮助解决特困下岗职工未成年子女的读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