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广”杯全省中学生“学党史 知党情 跟党走”党团知识竞赛
03版: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42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2年04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420期  下一期
“安广”杯全省中学生“学党史 知党情 跟党走”党团知识竞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2-04-11 11:08:08

安徽省党史简介

主    办:共青团安徽省委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
承    办:团省委宣传部  团省委学校部  安徽青年报社
冠名支持:安广科技专修学院
媒体支持:安青网

    中国共产党安徽地方组织建立和投身大革命时期(1923年—1927年)
    中共安徽地方组织从1923年成立起,到现在已走过近90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90年来,安徽地方党组织团结全省人民英勇奋斗,开拓进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安徽这块曾经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土地变成了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用炮舰打开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大门,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76年,芜湖被辟为向西方列强开放的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势力进入安徽。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面对内忧外患,安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这里走出了以陈独秀和王稼祥 等为代表的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前后,安徽先进知识分子先后创办了《新安徽》、《平议报》、《安徽学会周刊》以及《皖江新潮》等进步书报,其中,高语罕创办的《白话书信》对安徽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最广、最大。一些进步青年学生还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并着手创建革命组织。1921年10月,在舒传贤、周新民等人的积极活动下,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安庆正式成立,成为在全国较早成立的团组织。此后,一部分在省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安徽青年,纷纷回到安徽,开展活动,发展党员,筹建党的组织。
    1923年冬,共产党员曹蕴真等人在寿县小甸集,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中共寿县小甸集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这是安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同年冬,柯庆施在安庆北门外万安局濮家老屋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中共安庆支部,这是安徽第一个城市党组织。此后安徽的党组织犹如星星之火,在江淮大地上成燎原之势。到1927年,全省建有党组织的市、县达20个,中共党员人数发展到233人。1927年5月,中共安徽临时委员会在湖北汉口成立,柯庆施任书记。
    安徽党组织从成立之日起,便团结带领安徽人民,投身到革命斗争的洪流之中。1922年到1927年间,安徽党组织领导发动芜湖黄包车工人大罢工、芜湖裕中纱厂工人大罢工和安庆电厂工人大罢工等30多起大罢工,掀起了安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安徽地方党组织遵照中央指示,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采取党内合作形式,帮助国民党建立各级党部,发展革命力量,积极推进国民革命运动。1927年春,北伐军挺进安徽,各地党组织积极支援北伐。工会、农会、妇女协会等群众团体迅速建立,仅工会会员就达8万多人。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正当大革命在安徽轰轰烈烈发展的时候,1927年3月23日,蒋介石在安庆一手策划了捣毁国民党左派安徽省党部、安庆市党部及工会等组织、屠杀和殴打革命左派的“三二三反革命事变”,接着又在芜湖策划了“四一八反革命事变”。大批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被通缉、屠杀,各地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革命斗争进入低潮。

    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八七会议后,安徽各地党组织领导广大农民先后发动了60多次武装起义和农民暴动,比较重要的有1928年的阜阳四九起义,1929年的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和1930年的清水寨暴动等。其中阜阳四九暴动成立了安徽大地上第一个红色政权——皖北苏维埃政府;大别山区起义建立的根据地,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安徽各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有力地支援了中央苏区。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将留下来的红军、伤病员和地方赤卫队员重建红二十八军,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凭着坚定的政治信仰,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随着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1928年以后,安徽各地党组织又迅速发展起来,1931年2月15日,中共安徽省委在芜湖正式成立,王步文任省委书记。4月,省委遭到敌人破坏,王步文等省委负责人被捕,后惨遭杀害。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7月,皖西三年游击战争的高敬亭与国民党鄂豫皖边区督办卫立煌进行岳西谈判,安徽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战局面开始形成。1937年9月,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南方各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书记。1938年4月,新四军在岩寺集中。岩寺集中标志着新四军组建的最后完成,为新四军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蒋家河口战斗揭开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序幕,此后,新四军军部和各支队以及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活跃在安徽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成为安徽抗战的中流砥柱。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二、第四、第七师先后开创了淮南、淮北和皖江三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控制面积达9.1万平方公里,人口1230万人,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针对日军残酷的“扫荡”,开展了英勇的反“扫荡”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八年抗战中,安徽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7300多次,歼灭敌军10多万人,光复国土12万平方公里,无数人民和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愿望,悍然发动内战。在国民党重兵进攻下,安徽各解放区的城市和交通线几乎全部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新四军主力部队北撤后,党组织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领导地方武装坚持开展游击战争,调动和牵制了大量敌军,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全国大反攻的序幕。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分两路挺进皖西,解放了六安、霍山、岳西、舒城、庐江等10座城市,在广大农村建立了民主政府。同时,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转战于陇海、平汉、津浦、淮河之间,攻克县城24座(其中安徽8座),解放人口1000万。人民军队所到之处,开仓济贫,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建设地方政权,组建扩大地方武装,胜利地完成党中央赋予的“完成土改和消灭敌人两大任务”,为后来决战淮海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起了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敌55.5万人,使蒋介石在华东战场上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其中,在濉溪县打响的双堆集歼灭战一战就全歼国民党黄维兵团10万余人。皖北地区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人民群众和地方部队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口号的鼓舞下,积极支援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皖北地区除长江北岸几个孤立据点外,全部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乘胜南下,饮马长江,虎视钟山,拉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于1949年3月22日进驻安徽蚌埠郊区燕山乡孙家圩子,3月底移至肥东瑶岗村,指挥和部署渡江作战。4月20日夜至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万船齐发,乘风破浪,迅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3日,人民解放军将红旗插上南京国民党总统府。4月30日,安徽屯溪和平解放。国民党在安徽的反动统治彻底覆灭。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
    1949年初皖北地区解放后,中央军委指示成立中共安徽省委,随后决定暂不成立中共安徽省委,而以长江为界,分设皖北、皖南两个行政区。4月,皖北区党委在合肥成立;5月,皖南区党委在屯溪成立。1952年1月,中共安徽省委员会成立,曾希圣为省委书记;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曾希圣任人民政府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其他各项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胜利地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
    随后,党领导全省人民迅速进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伟大斗争,为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并于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56年党的八大后,安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由于党在经济工作中犯了急于求成、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的“左”的错误,造成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20世纪60年代初,安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期间安徽人民进行了“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的“责任田”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群众的欢迎。到1965年,安徽国民经济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6月中央派万里同志来安徽工作,万里主持安徽省委工作后,于1977年11月颁布《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暂行草案)》(简称《省委六条》),同时提出“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作方针。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1978年底,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签下生死契约,抛弃“大锅饭”改为“大包干”;同时,省委也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的试点工作。安徽农村的改革,拉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序幕。2000年,中央决定安徽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1年,安徽按照农村税费改革“巩固、规范、完善、配套”的要求,全省认真执行省政府确定的农业税计税价格,对农业税计税土地实行动态管理和农业税计税常产实行上限控制。2002年,安徽省在萧县、砀山县进行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试点改革,并于2003年4月1日起在全省全面推行。2005年,全省全面免除农业税,结束了2600多年农业税历史,再次减轻农民税收负担19.18亿元,真可谓是“上下两千年,种地不要钱”。
    1984年后,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以城市为中心,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992年以后,我省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大力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到2003年,全省国有企业全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本的竞争力、控制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从根本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江淮大地上建立起来。
    2006年实施“十一五”计划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带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战胜多种自然灾害,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全面启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稳定快速实施,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民生工程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平安安徽”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据统计,2011年安徽省生产总值15110.3亿元,连续8年保持10%以上增长。现在,安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安徽人民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以更加优异的成就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