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后我们何处“安身” 软硬件全面升级 厨卫业迈入服务年 高油价时代 天语SX4引领城市SUV风潮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41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2年03月30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417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百年”之后我们何处“安身”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包 诚 发布日期:2012-03-30 12:09:41

  清明节将至,一则关于合肥市墓地面临稀缺危机的消息在市民中不胫而走,让很多有购买计划的老年人备感焦虑。随着城市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墓地资源有限,传统的墓穴葬可能导致数年后合肥市墓穴难求的困局。民政部门和有关专家呼吁,应大力推行绿色殡葬,不仅节约土地,也减轻逝者家属的经济负担。

稀缺的墓地资源

  “我已经找关系在老家把墓地买好了,1.8万元一平方米,已经越来越少了,现在不买,再过个二三十年就买不到了……”28日下午,在合肥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老张神神秘秘地告诉记者。
  按照规定,订购墓穴必须携带死亡证明以及火化证明到陵园去购买,而给病危的亲属购买墓地则需要出示医院的病危通知证明。老张今年刚满60岁,身体康健,之所以能够提前购买墓穴,除了“找关系”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墓地管理方并没有严格遵循规定的购买标准,甚至一些墓园的销售人员会鼓励客户提前购买墓穴。
  像老张这样思虑“长远”的人不在少数,合肥市的刘女士今年刚过50岁,已经在六安市老家购买好了墓穴,而且一买就是四穴。“一万多元一平方米,我和老伴儿,还有父母都在一起买的,正好是一排。”刘女士称,“数年前的墓穴只要两三千元,现在起价都是一万多元,等我们自己入土的时候,还不知道涨到多少钱了,现在买权当投资了。”
  “买不到”和“狂涨价”,老张和刘女士的担忧代表了绝大多数有购买需求市民的心声,而这种担忧确实并非空穴来风。根据合肥市统计局今年2月公布的信息,目前合肥市常住人口已达75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486万人,按照年死亡率千分之四计算,每年死亡人数在3万人左右,平均1亩地只能安放280名至300名逝者。按此计算,每年要占用100多亩墓地,那么数年后,合肥市很可能出现墓穴难求的尴尬局面。
  从2011年4月开始,合肥市小蜀山公墓就传出“已无墓地销售”的消息,记者于28日上午从该公墓的销售部门了解到,眼下小蜀山公墓只有“草坪葬”一种墓葬形式,不树立墓碑,每个墓穴近两平方米,价格在三万元左右,而传统的带树立墓碑的墓穴则至少要到今年7月才有可能重新开始销售。
  由于墓地资源有限,导致墓穴价格居高不下。据合肥市大蜀山文化陵园工作人员介绍,该陵园主打“文化牌”、“艺术牌”,高档的特色艺术墓穴售价在五六万元左右。可根据逝者家属提供的墓主生前简介设计个性化墓碑,还有加贴放大的照片、提供进口石材制作等“一条龙”服务。 据介绍,大蜀山文化陵园占地相对较少的“壁葬”,价格2000元至7000元不等,早已销售一空。

新墓园开发迫在眉睫

  据合肥市民政局事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市现有经营性公墓六处,包括大蜀山文化陵园、小蜀山陵园、大兴塔陵园、肥西红土山公墓、福寿园和肥东花岗陵园。上述经营性公墓的总面积不足千亩,墓地源储备十分有限。
  自1994年国家提倡实施火葬以来,合肥市火化率已达98.5%,其中80%以上遗体火化后要葬在公墓,而且合肥市提出要建设“区域型特大城市”,按照估计,到2030年,该市域人口将达到1000万,城镇人口为900万,开发建设新的公墓已经迫在眉睫。
  “法律规定,墓地只能使用瘠地或荒地,且对位置的要求也有很多禁止性规定。更重要的是在城市土地十分紧张并不断扩张的情况下,符合作墓地的土地已经十分紧张了。”合肥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合肥市三个新的大型公墓已经在规划之中,分别是位于肥东县的团山公墓、长丰县陶楼的新风文化陵园和位于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的三元日月宫陵园。其中,肥东县团山公墓和长丰新风文化陵园的规划面积都是1000亩,其中肥东县团山公墓将按照园林、生态化的方式进行建设,努力打造成花园式墓园,而三元日月宫陵园是地下陵园式公墓。
  据介绍,1000亩墓地大约可以建成10万个墓穴,而三元日月宫陵园可以安放20万个骨灰盒,三处公墓累计墓穴供应量将至少有40万个。“这三个陵园建成后,预计可保证未来30年~50年合肥市民的购墓需求”。
  记者了解到,上述三个公墓中,除了肥东县团山公墓的建设已被省民政厅批准立项外,目前其余两个公墓的规划仍保留在设计图纸阶段,究竟何时可以立项并开工建设,仍是一个未知数。
  “新增的公墓面积是有限的,只能满足一时之需,不是长久之计。推行环保葬、节地葬,才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合肥市殡葬处处长高光平表示,“采用森林葬、花坛葬等节地葬式,能节约至少30%的土地。”

呼唤绿色殡葬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绿色殡葬”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绿色殡葬”包括森林葬、花坛葬、水葬等多种形式。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殡葬方式乏人问津。
  有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实施花坛葬,一块200平方米的花坛里可以容纳5000个骨灰盒,即每平方米可容纳25个骨灰盒;进行碑葬的话,200平方米只能葬200个骨灰盒;树葬是以树代木,把骨灰深埋在下面,没有骨灰盒,每棵树下可葬多具骨灰;森林葬是将骨灰放在可降脂的罐里面,埋在地下,最快经过两三年就会消失,可以说完全不占用资源;还有江葬,这是一种完全不需要土地的殡葬方式。
  “我们会推荐客户采取森林葬和花坛葬的形式,价格分别只需要800元和1888元,既经济又绿色环保,且不会过分占用土地资源。”合肥市大蜀山文化陵园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然而绝大多数客户还是不愿意购买这样的墓穴。”
  记者调查发现,在合肥市周边的几个陵园,除了有少数人选择有碑的树葬以外,其它几种“绿色殡葬”开展的情况十分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受中国传统习俗中“入土为安”的观念影响,二是攀比奢华的风气在作祟。
  “我自己的话真的无所谓,什么葬都可以,我还经常跟家人开玩笑说,死了以后就把骨灰撒到南淝河里,你们晚上去散步的时候就算来看我了……但是对父母,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五十多岁的合肥市民程先生告诉记者,“入土为安,树碑立传”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他的父亲今年八十多岁了,是个老党员,叮嘱他以后就把骨灰撒到江里,但他还是偷偷给父亲选好了墓地。“作为子女,即便不能给老人风光大葬,也要尽到最大的能力办得漂亮点,否则我们兄弟姐妹都要被人背后骂‘不孝子’的。”
  程先生的无奈代表了当下很多为人子女的市民的态度,城市殡葬普遍存在“重葬式,轻仪式”的现象,即单纯以墓地大小、规格来显示对逝者的尊重。记者随机采访了十余位70后、60后的市民,谈及对“绿色殡葬“的了解与认知,所有的被采访者都表示可以接受这种殡葬形式,而一旦记者问及是否会为父母选择“绿色殡葬”,超过八成的被采访者都明确表示不会,还有一成半的人表示会遵从父母的选择。
  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从发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墓地与社会发展用地的矛盾将日益凸显,中心城市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必然出现,出现“墓地危机”并不是遥远的事。他认为,解决墓地危机需要加快殡葬立法,在传统思想、节地和文化传承上找到结合点,用制度、法律的手段推动殡葬观念的变化,加快推进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出现的危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