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夯实基础 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本报记者 苏 锐
“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省教育厅的关心指导下,宣城市教体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以扩大规模、改革创新、提升内涵为主线,强力推动全市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着力提升服务宣城加速转型、跨越崛起的能力和水平。
示范引领和专业立教并重 骨干示范学校既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龙头标杆。近年来,宣城市优化学校布局,突出骨干学校建设。狠抓骨干示范创建,创建国家示范建设项目学校2所、国家重点2所、省示范1所,全市现有国家重点和省示范10所,“国优”、“省优”学校比例达62.5%。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宣城市确立专业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的战略思维,制定市级品牌、特色专业评价体系,新评选认定9个品牌专业和3个特色专业,全市创建市级品牌、特色专业24个。本报曾对其做过相关报道,“宣城职教凸现品牌力量”、“宣城市中等职业教育正走进品牌时代。”
厚德立身和精技立业并举 培育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宣城市坚持“厚德立身、精技立业”的育人理念,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一是改进德育实践。深入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三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文明礼仪教育,开展市级“德能双优”学生评选,引领学校德育模式创新。二是发展校园文化。继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年”之后,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年”活动等,全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学生文化素养。三是完善比赛制度。2009年以来,该市与人社、财政、经信部门建立并不断完善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制度化机制,以大赛引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举办了全市第三届中职技能大赛,组队参加全省技能大赛,获团体总分第4名和优秀组织奖。
服务全民和关注民生并驾 面向人人,推进终身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宣城市坚持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四轮驱动,并驾齐驱”。一是实施社区教育促进工程。宣州区加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荣获优秀组织奖。二是加快乡镇成人技校建设。开展市级示范评估,郎溪县涛城镇成人技校等7所学校成为省示范,全市现有省示范成人技校10所,占全省1/5,成人教育改善民生的作用愈发凸显。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市职业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全年完成各类职业培训5.83万人次,完成省厅下达任务的175%。
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关乎民生,促进就业。当前宣城市职业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深入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巩固规范高中阶段招生行为的丰硕成果,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职教大省建设和宣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芜湖市:依法管理 探索民办教育发展新路径
□本报记者 苏 锐
近年来,芜湖市民办教育在“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法律保障下,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规范内涵特色发展为抓手,努力创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办学模式,努力满足社会不同人群对学习的需求,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政府重视 政策支持 2009年芜湖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作为芜湖市三产兴市配套政策之一加以实施,该办法更具创新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亮点很多。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在土地、税收和规费上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为鼓励社会力量进入职教园区办学,进入职教园区的7所民办学校享受公办学校入园同等待遇,目前7校规划占地面积约690亩,合计优惠土地费用约3.6亿元;促进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教师的合理流动,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到泰文中学、安徽中加学校等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支持学校发展;给民办学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民办学校可自主确定招生范围、招生标准及招生方式。这些政策的出台,营造了思想解放、改革创新的政策环境,有力地促进了芜湖市民办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依法管理 正确引导 对民办学校芜湖市始终坚持“三个一”的目标,即批办一所,建好一所,管好一所。近年来,芜湖市着重加强民办学校“四个制度”建设。一是依法规范民办学校的申办制度。在民办学校设置审批上统一标准、严格准入,对于不具备办学条件的申报者,一律不予审批。二是依法建立督导评估制度。近年来,芜湖市开展了3轮对全日制民办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每年坚持督导评估民办幼儿园,评出优秀等次,发挥督导评估的导向功能,确保学校办学方向和教育教学质量。三是认真履行民办教育年检制度。重点检查民办学校执行法律法规、贯彻教育方针、学校建章立制、开展教学活动以及加强财务管理等情况,确保民办学校依法在银行设置账户、使用正规票据、依法纳税、依法给教职工购买社会保险、给学生购买校方责任险等。
资金扶持 促进发展 近年来,芜湖市依托公共财政,不断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一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支持力度。大力扶持普惠性幼儿园,对普惠园实行奖补,市级财政奖补资金达241万元,县区级财政奖补资金达246.73万元;对特殊困难家庭子女入学发放学前教育资助券,每人每年1400元;对创建市级优秀民办幼儿园,市级财政一次奖励3万元;加强民办教育师资培训,市本级培训200名园长及教师,县区超额完成20%的师资培训任务。二是承担九年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学生公用经费,使其享受公办学校学生同等待遇。民办职业高中、普通高中学生平等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并按时发放,2011年发放民办中职和普高学生助学金618万元,受助中职学生3232人次、普高学生4977人次,发放中职学生免学费资金72.8万元,受助学生718人。
六安市:落实教育民生工程 真正让学生受益
□本报记者 薛 晨
2011年,六安市把教育民生工程作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在推进民生工程中注重完善体制健全机制,确保教育民生工程取得实效。
为校安工程开通“绿色通道”
2011年,该市共需加固和重建中小学校舍面积为80.4万平方米,其中加固面积49.1万平方米,重建31.3万平方米。
在工作中,该市通过落实校舍安全工程组织和环境氛围两项,以此来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市政府成立了15个成员单位的校安工程领导组,2011年,先后召开18次专题会、2次政府常务会、1次调度会、1次城区校安工程座谈会、18次协调会,1次现场会,专题研究校安工程各项工作。与此同时,市、县(区)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各级政府网及市广播电台分别开通民生工程专栏,以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专题视察,《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大走访”活动、民生知识进课堂等形式,系统报道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倾听社会各界的建议。
为了保证校安工程的顺利实施,六安市还积极强化制度建设、绿色通道和质量监管三个方面机制。《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绿色通道”的通知》的出台,对国土等11个部门均提出了明确工作要求和手续办结时限。在质量监管方面,推行“三三三十”管理制度、黑名单、“警告约谈清退”机制和培训蹲点制度。高筑政府质量监管部门、监理单位、项目学校“三道防线”;抓好校安办包片督查人员、施工单位监理人员、项目学校施工现场监督员“三个关键人物”;写好《施工日志》《监理日志》《监督日志》“三个日志”,严把施工现场监督十关。
关爱留守未成年人 实施“一对一”包保
2011年,该市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任务为855个项目学校。该市结合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际,出台了《六安市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从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建设内容和标准以及日常管理考核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各项目学校不仅保障了留守儿童之家的硬件设施,配置了亲情联系电话或亲情网络视频室,还建立了留守儿童“一对一”包保责任制度,学校为每个留守儿童指定包保责任人,进行“一对一”包保。
此外,市、县区教育局、妇联、共青团等单位先后组织开展了以“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志愿者”结对帮扶、“关爱留守儿童、展示文明风采”志愿服务、“知识之光点亮孩子的眼睛,爱心之火温暖他们的世界”免费订阅报刊等活动,丰富了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
2012年,在继续落实好教育民生工程的同时,该市将进一步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着力,调整并细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落实2012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让更多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免试、划片、就近入学,让更多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让更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实现“零障碍”。
马鞍山市:让每个孩子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本报记者 薛 晨
近年来,马鞍山市把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大战略任务之首来加以推进,不断加大投入,调整布局,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了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获取了社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该市雨山区、花山区先后分别获得 “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安徽省教育强区”称号。
“信息化建设”让乡镇学校有了计算机教室
2011年,该市在推进学校信息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当涂县、三区和各新区利用市教育局166万元教育装备专项经费,为6个乡镇中心学校装备16个计算机教室,消除了乡镇中心学校没有计算机教室的空白点。此外,该市还加快了“班班通”配备计划,全市装备419个教室“班班通”,到目前为止,全市中小学装备“班班通”687间,数字实验室7间,通用技术实验室8间,建立校园网学校67所。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质量是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2011年,马鞍山市教育局在市边远薄弱学校设立特聘教师岗位,选聘22名骨干教师到边远薄弱学校支教三年,并给予职称评定、经费补贴等特殊政策。此外还加大了教师支教力度。2011年,当涂县农村初中、小学20名中青年教师被选派到马鞍山市八中、马鞍山市师范附小等10多所优质学校挂职培训,安排市级骨干教师一对一帮带;13名当涂县中小学校长也被选派到市区学校挂职培训。
“特色德育”遍地生花 身心健康两手抓
2011年,马鞍山市先后举办了6期德育大讲堂。邀请了资深德育专家孙学策、残疾博士侯晶晶、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李镇西和儿童教育家孙云晓授课。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志愿者服务、美德少年评比暨童心向党展演、经典吟诵、征文、背诵、书法、诗词创作等中华经典教育等活动。出版发行全市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读本,制定实施《“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方案》。全面建成3个市级、4个县区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19个乡村学校少年宫。全面推进学校德育特色工程,基本实现了全市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校一品”。
在正常教学工作之外,马鞍山市还强化了体艺科技工作。制定了全面的《全市第19届校园文体节活动方案》,组织落实包括科技创新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学生社团建设和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等各项活动,组织开展近30场“公益性文艺演出进校园”活动。此外还举行了“颂歌献给党——江南之花教育系统文艺汇演”。组织开展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绘画作品、书法作品、摄影作品、剪纸作品评审。2011年,该市还组织了22万中小学生参加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举办全市第十届中小学运动会,组队参加全省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
2012年,马鞍山市又增加了一项新的教育任务——推进一江两岸教育协调发展。新的一年,该市在关注农村教育调研之外,还将加强对含山、和县教育统筹与指导。此外,重点推进学前教育、中小学布局调整、教师交流与培训等工作,促进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交流,在均衡义务教育之路上取得更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