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援疆路 一生皮山情 同一片蓝天 同一个梦想 虽然艰苦 我收获了很多
08版:皖教风采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39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2年03月02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397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万里援疆路 一生皮山情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薛 晨 发布日期:2012-03-02 10:48:24

——记濉溪县初级中学教师牛心华

    2月24日,在濉溪给儿子提前过完生日,牛心华老师收拾好行装,再次踏上了重返皮山的旅程,虽然有些不舍家人,但是想到支教时间还剩下半年,他又欣然出发了。
    他还清楚地记得刚接到支教任务的情景,那天是2011年7月26日。“激动,兴奋,到边疆支教以前只是从报纸、电视上看到。现在,自己居然有这样一个机会去做这种有意义的事。”
    淮北市共报名了9人,牛心华和另外两位老师被选中。去援疆让他心潮澎湃,但是随着出发日期的临近,许多现实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爱人身体不太好,孩子学习习惯不太好,两边老人年龄太大了……于是他彻夜地和爱人谈心,一遍又一遍地嘱咐孩子,一趟又一趟地往两边老人那里跑。
    出发的那天是个大雨天。70多岁的老父亲虽然不舍得他走,但是作为一个老党员,老人还是流着泪目送儿子踏上了援疆之路。
在皮山 他过了第一个生日
    牛心华支教的学校是皮山二中,除了他,这所学校还有其他14名安徽支教老师。牛心华在支教队伍中算是年龄大的,由此有了一个亲切的称谓——“牛哥”。
    刚到皮山,他用了接近两周才适应时差,除此之外,还有水土不服引起的腹胀、发烧。本来去的时候还立下计划,要每天写写东西,但是环境的变化让他很难集中心绪。
    作为年轻老师的“牛哥”,他们一有心里话都会找他说说。阜阳的一个援疆老师想家想哭了,牛心华送给他一首诗:“阜阳万里梦婆娑,争奈归期未至何?莫道思亲频落泪,只恐君妻泪更多。”
    虽然也想家,但是牛心华对援疆生活有着另一番感触。“时间其实很短的,过一天少一天,所以我很珍惜这次经历,珍惜和学生相处的日子,珍惜和兄弟们相处的日子。”在他看来,和十几个“兄弟”在皮山二中一起度过一年的时光,也是人生中的一种缘分。
    在皮山,他还经历了人生中一次意义非常的事——40岁生日。1月6日,在动身返回安徽的前一天,他过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生日。他说,那天晚上,有那么多“兄弟们”陪着,大家都很兴奋,他感到很幸福。
在皮山 他想出不少“教学招数”
    在皮山二中,牛心华不仅是七、八年级各一个班的英语教师,还是七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和年级组长、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身兼数职,压力可想而知。可他却乐呵呵地说,我们凡是去的都不怕活多,忙一点才不想家。“万里去援疆,不想留遗憾。”
    教学过程中,牛心华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不少孩子的家长认为教育就只是学校的事,不大配合甚至有的是不会配合学校教育。“最多的情况就是,家里只要忙了,就不让孩子上学,先干活再学习。那边学生的最大缺点是坐不住、闲不住、学习习惯不好,但是非常有礼貌。”牛心华说,在内地初中,几乎不用组织教学,但是在皮山,这些都成了支教老师的必修课。
    面对当地的教育现状,牛心华也想出了很多“招数”,个别辅导、差异化教学等等。因为班内学生成绩差异太大,如果只有课堂绝对不行。他幽默地说:“反正我们有的是课余时间,哈哈,又不要回家做饭。”
    在牛心华带的八年级四班里,有个学生叫阿孜古丽,她的安静和沉默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孩子成绩不错但是不突出,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也不说话,总是显得很胆怯。牛心华试图通过课外交流引导孩子变得活泼开朗。
    但是阿孜古丽去了一次办公室就不去了,于是牛心华喊上她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到办公室去聊聊学习的事,有人陪同下,慢慢地阿孜古丽和老师的交流越来越多,她终于养成了到办公室问问题的习惯,到后来没有问题也到办公室里和老师们聊天,这个可爱的姑娘终于敢说敢笑了。
    同样还是阿孜古丽,随着性格变得自信和开朗,学习也变得轻松和愉快。期末考试,她还取得了班级英语成绩第一、总成绩第一的好成绩。
在皮山 孩子们为他的英语课欢呼
    语言沟通是个不小的障碍。七年级那个班,刚上课时牛心华统计了一下只有11个人能听懂汉语。上班会课都要学生做翻译,上英语课时更困难,听不懂汉语的孩子,只有强化感情交流。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到第一学期结束基本上不用学生翻译了。
    当地老师告诉他们,维族孩子大都不喜欢学英语。牛心华说自己很能理解,“英语对他们来说很难,本来学汉语就不容易,维吾尔语是母语,汉语是第二语言,英语是外语,他们同时要学三门语言。课堂上用英语授课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他便想着如何先让孩子们喜欢上自己,渐渐地再喜欢上这个学科。他说,“作为支教老师,我们最丰富的就是时间。只要我和学生有共同的时间,我就尽可能地和他们在一起,谈谈学习的事,说说生活的事,聊聊外面的世界。”
    为了加深交流,牛心华还特意向学生们学习维语,虽然到现在他的维语还说不好,但他说孩子们教维语时那兴高采烈、兴致盎然的劲头才是自己最大的收获。慢慢地,孩子们喜欢上了他,不知不觉中也喜欢上了英语。“到后来,如果哪节课临时调为英语课,孩子们只要一见到我临时来上课就会欢呼。这欢呼于我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和自豪。”
    每堂英语课上,牛心华总要留出一些时间说说“题外话”,让学生的大脑放松一下。比如汉语、英语、维族语言中的一些差异,动物在其中的不同文化内涵。“汉语中的龟、鹤象征着长寿,鸳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然而,在维吾尔居住的新疆地区,这些动物罕见,很难引起人们的其他联想。反而‘沙漠之舟’骆驼在维吾尔语中有着大量的反映,譬如‘骆驼抖抖身,十头毛驴驮不动’、‘强要骆驼跳舞’(相当于汉语中的‘赶鸭子上架’)。”临近古尔邦节,牛心华就在课堂上把春节和圣诞节等几个节日都比较了一下。“但这也要求老师要有极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否则收不回来就麻烦了。”牛心华说。
在皮山 他寻到“有意义的事”
    说起古尔邦节,牛心华想起了节日中家访的经历。“一个是想给老乡拜年,也想借拜年和学生父母交流,从而更深地促进和学生的感情交流。”
    家访中,牛心华感受到维族百姓一股股的热情,对于安徽支教老师的到来,家长们表现得尤其欢迎。他们甚至到学校骄傲地说,老师到我家去过。在学生迪力扎尔家中,他受到了热情的招待。迪力扎尔原先在和田上学,牛心华接班的这学期才转过来,虽然是从市里转到县城里上学,家长说这次转学转得很值得,还称赞说支教老师很亲切。
    除了家访,牛心华说支教的课余生活还是很丰富的。和同去的兄弟们平时打打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援疆指挥部也会经常组织一些晚会,此外每个月都有一次生活座谈会。
    牛心华说,援疆支教要克服的主要还是精神层面的困难。“到新疆如果没有精神支撑,不可能坚持下去的。就我个人来说,从小无论是从老师那里还是从父母那里接受的教育还是比较传统的,从小就有一个愿望——做有意义的事。平凡的生活和岁月的砥砺虽然磨平了最初的豪情,可在内心深处还是想着,去新疆这个机会如果没有抓住,我肯定要后悔一辈子。”
    在牛心华心中,援疆支教似乎就是他儿时所期待的“有意义的事”。他说起《援疆之歌》,一首由援疆老师自己创作的歌曲,他说每一次听到都觉得很自豪,“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