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竹云的“阳光路”
03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39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2年02月24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394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余竹云的“阳光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包 诚 发布日期:2012-02-24 10:27:25

  余竹云仿佛是一个冰与火的矛盾综合体。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有着理智、缜密的思维与冷静的头脑,而作为一个慈善人士,他又始终怀着一颗感性、柔软、像火一般炙热的心。

“阳光”温暖人心

  2月6日下午,合肥市蜀山监狱。
  “五年前,我是一个人做这件事,五年后的今天,我们有一百多位企业家共同参与到这件事中,今后会有更多的人来鼓励、关爱和帮助你们……”看着坐在对面的20名服刑人员和他们的家人紧紧依偎在一起,共享元宵佳节的团圆,余竹云的话语有些激动、有些欣慰、有些自豪。
  他口中所说的“这件事”便是安徽省“阳光关爱”行动。2007年初,在一次与战友小聚时,对方无意间说起自己从事监狱管理工作的所见所感:那些性情暴躁的服刑人员在面对家人时会流露出真情与忏悔,他们的孩子既无辜又可怜。战友的无心之言让余竹云陷入深思,他意识到“这些服刑人员心灵之中最软弱的部分,可以通过铁窗外的家人来触动”。
  2007年5月,“中环竹云助学基金”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专项救助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希望工程救助基金,服刑人员通过在服刑期间的积极表现可以为监狱外的子女申请助学金。“服刑人员表现优秀,可以为监狱外的子女争取读书资助,家人看到服刑人员的努力、服刑人员得到家庭的温暖,这样的良性互动,从更深层次意义上来讲,解决了服刑人员背后潜在的社会问题”。
  五年过去,由他一个人捐资50万元发起的“中环竹云助学基金”,如今已经发展为众多热心企业家共同支撑的安徽省“阳光关爱”基金,全省先后有937名贫困家庭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接受救助,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在全省服刑人员中更是引起了强烈反响。
  “阳光关爱”行动温暖了高墙内外服刑犯人及其家人的心,而余竹云的又一项决定,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在寒冬里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从2011年2月开始,余竹云联合媒体开展了“大爱中环·感动合肥”大型暖冬行动,每年农历新年的前一两个月,合肥市特困家庭都可通过媒体表达自己最希望的一份心愿,可以是一辆电动自行车、一个布娃娃,也可以是一辆轮椅、一副拐杖、一个床垫、一台语音学习机,甚至是濒危病人的全家合影。这些简单的心愿都会被记录下来,“大爱中环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们轮流排班,每天选择一户,把他们想要的礼物送到家中。
  这是一项马拉松式的爱心公益活动,“我们的企业存在多久,这项活动就会坚持多久。”余竹云说得无比坚定。“我们一个小小的善举,不但能给特困家庭送去温暖与希望,帮助他们重振生活信心,同时也能够让我们员工在参与这些公益活动时体验到心灵的震撼,使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得到升华。”
  寒冬中涌动的这股暖流感染着每个参与到这项活动里的人,很多中环集团的员工与特困家庭结成了帮扶对子,甚至连到现场运送货物的搬运工也掏出现金去帮助那些贫困但不失希望的人们……这正是余竹云希望看到的效果。
“亲自体验公益的教化作用远胜于枯燥的说教。”余竹云说。

农民工兄弟的尊严

  在合肥市中环城项目工地上,20个农民工雕塑占据了一块单独的区域。这些真人大小的塑像或坐或站,头戴安全帽,手持建筑工具,神情专注,眼神坚定。
专门为农民工设立雕塑,余竹云是国内第一人。这些以中环城项目工地内普通农民工为原型的雕塑上折射出的是余竹云对于农民工群体的理解与尊重。
  “我离开农村到城市里打工,钱是挣得比以前多了,但是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没有地位。现在我们在这里建设城市,将来我们走了,谁都不会记住我们付出的汗水。”一次工地慰问活动中,在场的一位农民工向余竹云道出自己的心声。这段朴实的表达深深地触动了余竹云。2010年8月,他在中环城项目工地上创立了农民工主题雕塑广场,让农民工勤勉、朴实的形象留在了他们为之付出汗水的地方,成为彰显农民工群体尊严的见证。
  消息传出后,有人说余竹云是在作秀。然而当舆论及社会上诸多的目光纷纷聚焦于此时,人们这才发现,对农民工的理解、关怀和帮扶,早已成为中环集团延续多年的传统。
  对于农民工来说,按时按量拿到工资使他们最为关注的事情,而中环城项目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们从来没有为此事担心过。余竹云要求为开发项目的农民工薪酬支付制订一系列保障措施,在选择合作单位时,就明确要求不得以任何理由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在签订的合同条款中明确表明,如出现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情况,将终止合作关系。中环集团自2004年成立以来,从未出现过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现象。
   “农民工的生活十分艰苦,除了一天天在工地上辛勤忙碌外,基本没有文化娱乐生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单调枯燥。现代城市文明与他们虽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与向往被社会忽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余竹云在中环城项目建筑工地上为农民工筹建了图书室、阅览室、农民工培训学校,还经常组织播放露天电影、送文化进工地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工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环集团对于农民工的关怀总是体现在类似的细微处。2009年冬,身在上海市的余竹云打电话到中环城项目管理部门,“上海这边下雪了,合肥那边冷不冷?”得知气温骤降,余竹云要求立即为项目工地上所有的农民工宿舍装空调。公司管理层对此事提出了很多争议,在中环城项目建筑工地上,近400间民工宿舍居住着来自各地的近3000位农民工,不说一次性投入资金的多少,空调装好后的用电、管理等多方面都会增加很多麻烦。
  然而余竹云在此事上态度坚决,一个星期之内,所有的空调全部安装到位。睡在温暖的宿舍里,很多农民工都有些不敢置信。“我在外打工十几年了,头一回住在有空调的宿舍,真舒服,这儿的老板真把我们当兄弟。”来自江西省的农民工邹小忠说。
  “我并没有给农民工多发钱,但他们依然快乐和感恩,因为他们体会到了我们发自内心的关怀。”余竹云说,“给农民工宿舍装空调不仅仅是温度上的变化那么简单,肯定会有许多人打电话跟家人说我们的工作环境很好,宿舍还有空调,我们的老板很爱我们。这句话的背后带着我们农民工兄弟的自豪、快乐和感激,我觉得这件事情就特别有意义。”

慈善应成为一种习惯

  余竹云的慈善情结始于一条路。2001年时,在商界已经崭露头角的他身家渐丰,按照农村“外面挣到钱了就回家盖房”的传统思维,浙江省衢州市老家的父母让他出钱给家里盖一栋别墅。余竹云没有盖别墅,他为村子里修了一条三公里长的水泥路,雨雪天气,乡亲们再也不用在泥浆里趟来趟去了。
  有一次余竹云回家省亲时,发觉乡亲们对自己特别亲热和尊敬,留在老家的父母在村里也备受尊重,而这一切都源于自己斥资修建的那条路。他体会到了做慈善的成就感:“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否得到实现,就看到能否为社会、为别人做一些事情。”
  2004年,余竹云向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10万元,从此踏上了慈善事业的“阳光路”。此后每年,余竹云都会定期向希望工程捐出不低于10万元的善款,帮助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们圆大学梦。2011年12月27日,余竹云在连续第七年参加安徽希望工程“迎新春爱心慈善晚宴”时感慨地说:“这次刚下火车,有朋友打电话喊我去吃饭,我说我要去参加慈善晚宴,否则就好像过年不吃年夜饭一样少了些什么。”他极为诚恳地说“公益慈善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出资20万元主办合肥市首届“十大美丽老人”评选活动;出资50万元设立“中环竹云助学基金”;组织公司全体员工献爱心,向“5·12”汶川特大地震捐款76万元;出资50万元设立安徽青年创业基金;捐资200万元设立安徽大学教育基金会中环新徽派艺术交流基金……八年来,余竹云的公益活动从未间断,农民工、贫困大学生、青年创业者、服刑人员子女……他的慈善之路越走越宽,他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庞杂和深刻。
  2011年10月,由于在慈善事业上连续多年的无私奉献,余竹云入选2011年9月的“中国好人榜”。对于这个“中国好人”头衔,他却有些“忿忿不平”。“我只是做了一些我应该做的、微不足道的事情,怎么就变成‘中国好人’了呢?如果人人都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那我们还需要这个称谓吗?”
  两个月后,他再次做出惊人之举,捐资100万元,成立全国第一个“安徽中国好人困难救助基金”。“我发现很多‘好人’本身都是家庭贫困、生活存在一定困难的人,他们帮助了别人,谁来关怀和帮助他们?”余竹云说,“这些在困境中不忘无私奉献的好人,更应该受到我们的尊敬。”
  八年的慈善事业,余竹云累计捐款的数额已达两千两百余万元。“每个人体内都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并不是捐钱的才是慈善家,也不是捐了钱就能成为慈善家。浮躁的捐款活动很容易让人曲解公益慈善的本质,这也许是对整个社会的错误引导。”余竹云说,“我们捐的钱不是最多的,但一直用心在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公益事业并不仅仅是捐钱,而应该是践行一种朴实的社会责任。”

  余竹云,1973年12月出生,浙江省衢州市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安徽中环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省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合肥市政协委员、省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