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没有繁重的课业打扰,似乎少了一点沉重,多了几分轻松。除了等待春节来临的喜悦心情,大大小小的同学聚会更是成了重头戏,在假期里接二连三地上演,成了一剂寒假休闲的调味料,但其中的百般滋味也随之悄然涌上心头。
顶顶顶 “伪”正方的话
今年的寒假中,孙同学比以往的哪一年都忙碌,刚上大一的她在各种觥筹交错间目不暇接、分身乏术。从初中同学会再到高中同学会,甚至是小学同学会也不甘寂寞,蠢蠢欲动。不再扮演高中生这一角色,昔日的同窗纷纷告别熟悉的城市,没有了朝夕相伴,看到了更宽广的天空,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一逢假期,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相聚一堂,侃侃而谈自己的大学经历,抑或是期待同学对自己的新变化夸赞一番。早在同学聚会前,就有不少人通过QQ或是人人等工具发表了状态,表达出自己对聚会的期盼。
因着活泼开朗的性格,孙同学在班上交了不少好友,借着同学聚会见见朋友,孙同学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孙同学已经拿着聚会这一由头,从父母处要了不少“活动经费”,可父母对女儿参加聚会的热情仍是表示赞同。“多个朋友多条路,同学聚会为建立良好的交际网提供了平台,很大可能有利于以后的个人发展,毕竟现在办事托关系要方便很多。”对于同学聚会,人生阅历颇丰的孙父有着自己的见解。 而涉世未深的孙同学似乎并未考虑到这一点,“在同学聚会上,大家欢聚一堂,聊着彼此感兴趣的话题,说着曾经引起哄堂大笑那些趣事。一张张真挚的笑脸,一句句温暖的调侃,让我觉得自己离大家依然是那么近。回味在中学的那些岁月,我们愈加发现它的价值,愈发觉得它是弥足珍贵的。”与父母的观点不同,孙同学的想法单纯了许多。据大多数人反映,聚会一般都会回母校,“母校简直就是回忆之城,走廊上的打闹、罚站;课堂里的七嘴八舌,严肃与哄笑……”吴同学侃侃而谈寒假趣事。
在记者问到用什么颜色来描述同学聚会时,安徽农业大学的朱同学选择橙色:“橙色是温暖而开心的,也带有哀愁,同学相聚本就会亲切而喜悦,而离开时也有不舍的些许哀愁。”
在投放的96份问卷中,对于目前的同学聚会状况打分(10分为满分),66.7%的学生表示打6分~8分,15%的学生表示有9分~10分。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目前的聚会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关于聚会的形式,聚餐 (76.4%)和KTV唱歌娱乐 (59.38.0%)两种传统形式依旧最为普遍。采取短程旅游(52.09%)、母校回访(46.88%)、举办创意活动(54.17%)等的形式越来越受大学生欢迎。
踩踩踩 “伪”反方的心
李同学对同学聚会已没有了孙同学那样的热情,从信计专业毕业一年有余的李同学现在一家网络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假期里依然忙碌以及与同学们的日益疏远,让他面对记者的提问时直言“不会再刻意参加同学聚会了”。“走出校门以后的他们各奔东西,走上了不同的人生旅途,有的人已经结婚生子,有的人仍在工作岗位上打拼,还有的人选择了留在校园继续深造。因为生活的圈子不再一样,同学们聚在一起已经很难找到共同话题,并且某些‘混得好的’引起的那些近乎炫耀的话题,着实让人‘不那么愉快’。”李同学解释道。
但是面对各种同学聚会,李同学还是表示有其存在的必要。平日里只要有空闲,他也愿意邀三两好友把酒言欢,聊聊“过去、现在与未来”。“我想聚的人就那么几个,以前就不是和所有同学都是好朋友,所以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和所有人都有再见面的意义。”当记者问及李同学为什么更乐意见几个人时,李同学这样回答。
此外,聚会之味,众说纷纭,噱头最大的莫过于“社会味”了。“社会味”是指粗俗的炫耀、攀比之风,金钱、对象、工作、学业等都是竞技场,有人在上面叱咤风云,有人在下面尴尬“脱节”,酸苦之味也油然而生。“我们聚会的时候一些男生为面子铺张浪费,聚了几次就感觉不是滋味,以后也不太想去了。”巢湖学院的钱同学说。
安徽大学的周同学选择了灰色来描述寒假:“不喜欢形式主义,自己珍藏就好。”
本次调查显示平均每次同学聚会基本以10人~25人的规模为主,大规模的聚会不多,少数表示不满意的学生抱怨“每次聚会来的同学都不全”;还有学生表示,希望同班的人都来齐了才好。考虑到高中同学毕业去向的多元化,要求同班同学都参加的高中同学聚会是不易实现的。此外,在聚会的时间一项上,接近半数的学生在五小时以上,部分学生(13.54%)会选择整夜不归。
思考:聚会如何才能走得更远
在调查中发现,同学聚会已然成为了多数大学生寒暑假生活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
“从同学聚会的动机上来说,原因不外乎有两点。”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姜家生说,“一是当代大学生情感上的缺失。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他们,更注重同学之间的感情。二是人际交往的需要。当大学生结束枯燥压抑的中学时代,进入自由宽松的大学校园,大一甚至是大二、大三的部分学生不适应大学间较功利的人际关系,但同时又在调整自己使其适应这种交往方式。于是,和以前熟络同学之间交流频繁,不仅可以增进彼此的友谊,也可以建立更广的人脉关系。”
很多同学聚会花费奢侈,基本都是外出聚餐、K歌之类,聚会开销多为自己攒下的零花钱和向父母索要,不仅给自己带了不小的压力,也为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对于大学生自己也有说不出来的苦衷。“有的聚会推不掉呀,同学难得见一次面。”从某军校赶回家过年的哈同学说。
倡导健康积极的聚会方式和氛围,切实让同学聚会成为我们回忆的美好窗口和走入社会前交流感情、学会如何人际交往的良好平台,这样的同学聚会才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调查发现,近年来,同学聚会的形式愈来愈单一,聚会、K歌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枯燥。大部分学生表示需要开展一些更具新意的活动,这对活动组织者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每次聚会都想举办一些有新意的活动,但是受制于同学到场人数、时间难以协调、活动认同度等原因,一些有新意的活动很难组织起来。”曾经组织过好几次同学聚会的袁同学说。
对此,姜家生有着不同的见解:“大学生同学寒假聚会,学校对此控制有限。但是每年我们都会要求学生在寒假期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支教、社会志愿服务等。以前曾有报道说,同学聚会集体为贫困地区儿童捐赠书本、衣物,同学聚会可以有条件地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如一起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提供大学学习、生活咨询,为以前的教师提供一些力所能力的帮助,一起去参加某项公益活动。这样,不仅避免铺张浪费,在活动中提升了自己,更体现了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