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有“汽车文明”才有校车安全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詹 勇 发布日期:2011-12-16 10:39:58 |
在车轮滚滚的汽车时代,培养“汽车文明”,实现“多轮驱动”,校车才可能成为“安全的流动校舍”。 惨痛的事实再次警醒我们,校车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反思这两起事故,校车安全呈现出更为复杂的一面。与以前事故多因“黑车”、“超载”引发不同,这两起事故均涉他因。从事故初步调查看,除校车质量不过硬外,驾驶员操作不当、路况条件恶劣也是重要原因。丰县校车为什么一避让就翻车?顺德市校车在泥头车、工程车风驰电掣的事发路段,经历了怎样的“生死时速”? 透视近年来的校车事故,我们不难发现,校车运行体系相当脆弱,安全阀门不牢靠,各种安全风险在积聚后多点爆发。我们从自行车王国进入汽车大国,但远未成熟的“汽车文明”为交通事故埋下了隐患。如“礼让”成为稀缺素质,违规驾驶成家常便饭,车道上的“抢逼围”屡屡发生;非法改装随处可见,超载现象愈演愈烈;交通设施简陋,违章车横冲直撞,道路上危机四伏…… 这些问题说明,校车安全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给力,也需要社会各方努力。校车不仅仅是“车”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需要服务部门、监督部门、生产部门、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等相互配合,才能良性运转。让校车成为“安全的流动校舍”,还需从更多方面改进,培养“汽车文明”,实现“多轮驱动”。 不久前,有城市发生火警,但消防车鸣笛多时也无车让路,眼看着大火却无法前行。消防车碰到的“冷遇”表明,如果没有“汽车文明”,不要说超载、抢道、疲劳驾驶、非法改装等不安全因素难以制止,就连法律赋予的“特权”,亦难有用武之地。它让人担忧正在期待“特权”的校车:难道这种“冷遇”和“无视”就不会发生在校车身上吗? 校车安全功夫既在“车上”,也在“车外”。孩子们当然需要越来越多中国版的安全校车,但也不能忽视驾驶人员、运行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与隐患。车辆规格、标准提升了,但若是由安全意识薄弱、能力素质低的司机来操控,就可能发生灾难;而校车的标准提高了,如果其他车辆无视交通规则,横冲直撞,也可能有“飞来的横祸”。眼下,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动校车的“赋权”,这当然是重要保障,但制度设计要成为校车的安全护栏,这既有赖于有关部门的严格执法,更需要全社会的自觉遵行,提高“汽车文明”。每一辆校车上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在日益到来的汽车社会的滚滚车流中,对于校车,无论是社会管理者、教育者,还是司机、行人,抑或是父母、子女,都有一份安全责任,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摘自人民网-《人民日报》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