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勾画未来十年妇女儿童发展蓝图 借力“十二五”规划 方正证券提升创新水平 长盛四新基获八十余亿元资金青睐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36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361期  下一期
我省勾画未来十年妇女儿童发展蓝图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包 诚 发布日期:2011-12-16 10:31:34

日前,省政府颁布《安徽省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安徽省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今后10年我省妇女儿童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是未来10年我省妇女儿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今后10年,我省将更加关注妇女儿童民生,他们能享受到什么更好的发展政策?《纲要》的一些关键词中初现端倪。

 

关键词  就业歧视  男女平等

“太气人了,怎么女生找工作这么难。”1210日在合肥市体育馆举办的大型综合招聘会上,大学毕业已经半年仍未找到满意工作的刘婷愤愤地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招聘单位更加青睐男性,虽然没有在招聘告示中标明“拒绝女性应聘者”,但她之前几个月投出的七八份简历全部石沉大海,而这次招聘会上的一家房产营销策划企业更是直接回绝了她。

“他们告诉我,招聘的人员需要经常出差,而且有可能常驻外地,所以最好是男性。”刘婷郁闷地说,“我说出差、在外地都可以,我干起活来不比男的差,可人家就是不要我。”

像刘婷这样遭遇就业性别歧视的女性不在少数。当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用人单位在招人时即使对外声称没有性别要求,但女性仍然以各种原因被拒绝,女性就业几年内不得生育似乎已成为职场“潜规则”。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求职时感受到性别歧视,而90.2%的被访企业表示招收女性有诸多困难。

“年轻女性进公司后,工作一旦稳定下来,便会忙着恋爱、结婚、生育,产假一休几个月,一时上哪找人顶替?休完了假期回来,让顶替的人去哪?”一家招聘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直言,“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几个男的出差,晚上在旅馆挤一张床都行,要是女员工,就要单开一间房,还要担心安全问题,这成本就上去了。”

这种就业性别歧视的问题,我省在未来10年中有望得到缓解,《安徽省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特别提到了妇女就业的歧视问题。《纲要》重点关注了保障妇女与男子平等享有经济资源、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提高妇女就业层次、加大妇女创业就业帮扶等。除了特殊岗位,不管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还是公司招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都将进行监督。

《纲要》“妇女与经济”章节中对此问题提出了明确目标:保障妇女劳动权益,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促进妇女平等就业;妇女占从业人员比例保持在40%以上,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数逐步增长;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女性比例达到35%2015年达到32%);已建工会的企业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覆盖率和履约率达到90%2015年达到80%)。

针对以上目标,《纲要》提出了具体的策略措施,如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促进男女平等就业。除法律规定不适合女性的工种和岗位外,任何单位在录(聘)用人员时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聘)用女性或提高女性录(聘)用标准。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依法查处性别歧视行为,严惩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积极拓宽妇女就业渠道,改善妇女的就业结构,全面落实男女同工同酬,保障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权益等。

 

 

关键词  儿童身体素质  儿童心理健康

“妈,我浑身没劲,头有点晕。”1213日下午,李牧从省立儿童医院走出来,轻轻地拽着妈妈的手说。今年10岁的李牧,身高1.53米,体重却已经达到了58公斤,远远超出正常同龄孩子的体重。经过省立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的检查,李牧患上了糖尿病。

“很多儿童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一个问题:学习时间多,体育锻炼时间少,几乎双休日都在上补习班”。省立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林宏华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小糖人”数量倍增,原来他们科每年也就接诊几个小患者,现在是每个月都要接诊几个小患者,患病率至少增加30%。最新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镇糖尿病患者9000万左右,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大约占5%

记者了解到,李牧所在的小学每天上六节课,周五上七节课,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而且经常被其他课所挤占。除了学校的课外,李牧的家长还为他在少年宫报了书法、绘画兴趣班,最近又报了钢琴班,孩子每天晚上写作业要到近11时,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林宏华表示,作业繁多、学习压力大、看情节激烈紧张的影视剧和长时间玩游戏都会使儿童处于紧张兴奋状态,用脑过度容易引起内分泌功能失调和视力等障碍,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而且现在很多孩子喜欢“洋快餐”、可乐等食品,像这样的高盐、高脂肪、高糖分食品,都是引发儿童糖尿病、高血压的主要因素。

提高孩子身体素质的呼声近年来始终不断,我省颁布的《安徽省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将“儿童与健康”放在了第一个章节,其中专门规定:各学校要合理安排学生学习、休息和娱乐时间,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和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除了保证孩子们的休息和健康运动时间,《纲要》要求: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并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体质监测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除了关注身体健康外,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在《纲要》中有专门的体现。《纲要》规定,未来10年中,我省将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设儿童心理科(门诊),配备专科医师。学校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培训。

此外,将加强托幼机构和中小学卫生保健管理,对儿童开展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帮助儿童养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  孤残儿童  流浪儿童  儿童安全

“现在在街头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越来越少了,今年我们救助的10岁以下流浪乞讨儿童不到20人,比去年减少了1/3左右。”13日下午,合肥市救助站站长成正忠告诉记者。

据了解,合肥市是我省流浪乞讨人员重要的中转地,去年全年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000人次,其中流浪乞讨儿童约为2000人次。这些流浪乞讨儿童中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的17岁,大部分都是由公安部门或救助站工作人员在街上把他们带到救助站的,自己找上门的很少。成正忠介绍说,因过早进入社会,流浪乞讨儿童的心理年龄要远远大于实际年龄,前来求助者中的50%都会撒谎,编造各种理由蒙骗工作人员。相关专家指出,许多流浪乞讨儿童因为家庭等特殊的成长经历,导致基本价值观破碎,精神上有趋于不健康的倾向,比如不诚实守信、缺乏爱心和同情心、没有法制观念。“如不及早对他们进行社会干预、心理干预,这些“问题儿童”长大后,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流浪儿童、孤残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状况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纲要》“儿童与福利领域”章节中,突出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扩大儿童福利范围,关注儿童公共服务。设定了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和水平,为孤儿、贫困和大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孤儿、残疾儿童、流动留守儿童和流浪儿童的生存发展等目标措施。

《纲要》中明确规定,未来10年,我省要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建立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网络体系,探索建立流浪儿童的早期预防干预机制,健全流浪儿童生活、教育、管理、返乡和安置保障制度。对流浪儿童开展教育、医疗服务、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和技能培训。提高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保护和救助流浪儿童。

同时,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增加孤残儿童养护、流浪儿童保护的专业服务机构数量,完善服务功能。依托市、县两级儿童福利机构,建设81所儿童福利(孤儿养育)指导中心。建立0~6岁残疾儿童登记制度,提高残疾儿童的福利和救助水平。《纲要》中规定,优先对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对贫困家庭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需求按规定给予补贴。加强对从业人员和志愿者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训,探索并推行儿童福利工作职业准入制度。

针对近期各地屡发校车安全事故引发的全社会对儿童安全的关注,《纲要》“儿童与安全领域”章节重点关注儿童意外伤害、校园、食品、药品、用品和游乐设施安全保障等内容。对儿童公共安全教育,各项安全、卫生保健管理制度和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流浪乞讨儿童等特殊群体儿童的安全保障等进行了具体规定。

《纲要》明确指出,我省将建立多部门合作的儿童伤害综合干预机制。具体表现为:针对溺水、跌伤、交通伤害事故,启动问责制;将校园交通安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对交通安全隐患及薄弱环节进行检查,在学校周边设置醒目的交通安全标志、标线、隔离设施等。尤其要完善校车管理制度,定期开展集中排查整治,建立长效机制。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