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川之味 残 荷 领袖故居里的灶 作品 诗三首
15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36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360期  下一期
领袖故居里的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庐江县第三中学 张 恒 发布日期:2011-12-14 10:15:42

    去过许多名人故里,那些被精心修缮和保护起来的名人故居大同小异,最能体现不同的便是在厨房,或是说灶间。有些名人故居有这样的陈设,有的没有。即便有的亦有豪华和简陋之分。
    民以食为天。我很敬畏这句话,朴素的语言,基本的道理。古人走向文明之一的例证便是蜗居垒灶。有灶才能食。所以,灶在老百姓的眼里是神圣的,民间多数地方都有“祭灶”之风俗。
    最近分别去了淮安、炭子冲和韶山,在周恩来、刘少奇和毛泽东的故居里都看到了灶间那一隅。我很惊奇,除了厨房的位置不同,刘少奇故居里的厨房面积要大些外,这些故居里的灶间陈设几乎一模一样,算得上简陋。灶的形状也差不多,都是铁锅土灶,中间带有吊罐的那种。想想,这样的情形似乎有些道理,相同的时代背景,同样的生活欲望,领袖们的童年也只能选择同样的厨房和相同的锅灶。
    但领袖们的童年乃至少年时期都是能吃得饱的。毕竟,他们家都有一个独立的灶间,盈余的家境让这些灶间炊烟不断,饭菜不愁。周恩来祖上几代为官,直至父辈也是县衙小吏,衣食无忧。刘少奇和毛泽东家里当时均有几十亩田地,农忙时还要雇用短工,吃饭自然也是不成问题。可领袖们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能不能吃饱的问题,在他们还很年少的时候就在想着要让天下所有的人家都有锅灶、所有的人都能吃饱肚子。于是,他们选择投身革命,以老百姓有锅有灶有饭吃为终身奋斗目标。
    周恩来去天津、去法国;刘少奇去宁乡、去莫斯科;毛泽东去长沙、去北京。殊途同归,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寻求知识、寻求真理的道路。舍小家为大家,周恩来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淮安,锅灶成了尘封的记忆。我去那里的时候,故居那畦菜园地正绿色成毯,向游人送去青翠浅露。透过厨房的窗户,锅灶依然,肃穆依旧。听讲解员说,周恩来之所以没回来,是因为太忙,为了全中国人都能有一个热锅热灶,过上小康日子,他鞠躬尽瘁,日理万机。
    毛泽东在韶山建立第一个党支部后奔赴革命的最前沿32年后才重回故里,这一次他看到自己的旧居又重新修缮,心里十分感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了信仰,毛泽东一家有六位亲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居住的房子也被国民党没收,惨遭破坏。走过那熟悉的一门一槛,他对当地政府的人说,房子基本上保持了老样子,只是锅灶有点现代化了。我仔细端详那口锅灶,很久才发现,原来是灶面上刮有一层水泥。旧灶上可能不曾有。可见,锅灶在毛泽东的心里记忆有多深,几十年过去,连一个细节都是那么清晰。
    刘少奇故居里的灶间保存得算是最完好的。刘少奇于1961年回去的时候就住在过去的卧室里,并且就在那个老的灶间请乡亲们吃饭。这顿饭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那是一个特殊时期,农村每家每户的锅灶都拆掉了,村里的人都集中在公社的大食堂里吃大锅饭。在一个错误的时期选择一种错误的做法,自然会有一个错误的结果。刘少奇敏感洞察这个错误结果的严重性,于是走访群众,明察暗访。经过10天的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他果断决定,将公共食堂解散,每家每户重新垒灶起锅。也正是因为他的果断决定,社员们才得以缓过气息,转危为安。就在这次回乡,刘少奇看到乡邻们经过大食堂后住房拥挤,百废待兴,便将旧居房屋及桌、凳、锅、灶全部分给社员,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我很感动,一个共和国的领袖将自家的锅灶拆去以救济乡邻,这是何等的胸襟。
    无论是在淮安、在炭子冲,还是在韶山,领袖曾经的足音不断地敲响我的耳鼓。伴着这足音,我看到的不仅仅是领袖辉煌的一生,我更能体味,领袖凝结在锅灶上的浓浓深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