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川之味 残 荷 领袖故居里的灶 作品 诗三首
15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36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360期  下一期
塔川之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休宁县石田中学 汪红兴 发布日期:2011-12-14 10:15:06

    塔川,一座曾经寂寂无名的小山村,一坛窖藏千年的徽州老酒,经摄影人的品咂,清香四溢,香飘万里。现已成为与北京香山、四川九寨沟齐名的“中国三大秋色”之一。多少“色友”一路风尘,裹挟千里秋风,迢迢为摄而去。 
    塔川,对我来说,很近又很远。
    住地距塔川不过个把小时车程,四十多个春秋,却一直不曾踏足过。
    今年初冬,中国黟县国际摄影节举办期间,有幸去了塔川,朝圣的心情。
    沿宏泗公路东行,丘陵地带,起伏缓缓,树木增多,渐近塔川,秋色渐浓,好机位都有人捷足先登了。现在去塔川摄影的人,早已突破了小塔川的限制,范围扩至10平方公里左右,协里、卢村一线亦成了追逐之地。层层叠叠的树林中,掩映着粉墙黛瓦,透露出特有的乡村风味,迷煞人眼。一路寻觅,找个理想的机位挺不易。
    直奔协里,再一路慢慢杀来吧。在协里,终于找到一个制高点,整个塔川地区尽收眼底。小小的奇墅湖上,乳白色的云海翻腾,千变万化,飘渺不定,丝丝缕缕的阳光,从山的背后洒过来,轻抚着塔川的山川万物,山岚蒸腾,朦朦胧胧,红叶像是那跳动的火焰,大小树木高低错落,色彩斑斓,徽派古建影影绰绰,典型的徽乡秋居图画卷。
    大片的乌桕、红枫、香樟的林地中,还有一朵朵小蘑菇,那是宿营的帐篷,晚上,有数百位驴友在此露宿,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篝火晚会。这一切,对城里人有着多么大的诱惑。即使是几棵寻常乌桕树,也会有一群人在对着进行“扫射”、“狂轰”。
    行前看过一些塔川照片,层林尽染,红黄相间,感觉很美。而眼前的塔川,多少让我有些失望。有人说,过些日子来,就更美了。看来我去的还不是时候。有时看去是相见不如怀念,这是一种距离的美。
    我大概也能算是半个摄影发烧友,新安江源头率水沿岸的秋色,我捕捉过不少。只不过比起塔川,或许气势上可能稍欠缺,但亮点不比塔川差。塔川的秋色在红叶,据说是一种栀子树,由青变黄,由黄变红,时间或许更为持久。
    有山有水有人家,有树有云有田园,这是农耕社会的理想家园。塔川便是这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典范。独特的地形,特殊的小气候。躺在山坳里,粉墙黛瓦中显现出斑驳的岁月,还有那田间地头的农人和耕牛……秋日的阳光下,徽州古民居掩映成色,构成了记忆中徽州的味道。她的美不灿烂、不张扬。
    这一点,也许对于我,一个徽州人,太熟稔了,也就不惊奇了。她却深深地俘虏了无数城里人的心。塔川的美,那些久居大城市的人才会真正感受到曾经失去的家园的可贵,才会如此倍加钟爱塔川。爱塔川,不光光是红叶,更是爱一份失去的家园味道。
    今天,我们的不少城市乡村,由于过度的求大求洋,由于过度无限制的拆迁,造成了城乡风貌千人一面雷同化倾向,缺少了应有的特色,让人失去了美好的记忆。没有了记忆的家园自然是可怕的。
    家园难得,家园易失。在我们徽州,还有不少像塔川这样的乡村,比如婺源石城、长溪等地,自然与人文的巧妙结合,无与伦比。还有些尚未被挖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善待自己的家园,彰显特色,凸显地域文化,守住一份美好的记忆,有一天,我们的许多地方也会成为许多“小塔川”。
    塔川的味,徽州的味。一旦开启徽州的这坛老酒,定会越陈越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